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陕南柞水话语言接触发展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代写essay essay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88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20081617470520663
  • 日期:2020-08-12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语言学论文,在这一方面,本文以柞水柴庄内部的“本地话、下河话、江南话”为切入点,从声调、声母、韵母以及少量词汇(如“爹”)这些方面详细分析了三者的相似与差异,进一步明确了柞水柴庄当地的语言面貌。除此之外,我们还分析了造成这三类口音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我们了解多方言混合地区的语言接触现象。在语言接触变异与变化的研究上,本文详细描述了柞水柴庄当地下河话历时与共时的变异与变化。在历时的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相对于原移民区——赣语怀岳片与江淮官话黄孝片的语言面貌,柞水下河话还保留有原移民区的部分语音特征,尤其是老派的下河话。在共时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下河话与强势的普通话相互接触与融合,体现在语音层面上,就是当地的语音特征在中、青年层中更多地朝向普通话的方向进行变异,这为我们进行社会语言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研究环境。

.....

 

第一章绪论

 

本文主要探究柞水话在经历长期的历史移民过程中所呈现的语音变化,以及在目前新的语言环境当中所产生的语言变化,其中包含柞水内部柴庄话在社会层面所呈现的不同年龄、性别、以及语言背景下所产生的语音差异。在论述研究问题之前,我们先对本文所说的“语言变化”及“语言差异”做一下说明。语言变化既有语言内部自身变化的动力,又存在外在作用的条件。语言内部的变化既有历时的演变,又包括共时平面的变异,语言外部变化的条件则更多是与社会环境有关系。本文所说的语言变化是历时与共时两个层面,内部与外部兼具的变化。内部的变化是柞水话在长达 200 年的移民过程当中与源语言产生的分化,这里面既有语言的自然演变成分,又有柞水话在共时平面当中与迁入地语言的接触演变成分;外部变化条件是柞水话中的语言变异成分(variable)所受到的社会环境的控制因素。有关柞水方言历史成因的剖析,前人做过相当多的研究,其中以郭沈青(2006)的研究最为详备。在此基础上,本文更关注的是柞水话历史演变的语音特征和接触变异的形式(如[ʯ]韵等)在共时平面上随语体或社会群体(如年龄、性别)的不同所呈现的变化,以及柞水话逐渐被优势音取代的变化。这是前人还较少提及的方面。此外本人联系社会因素探索柞水话的共时变异与变化,与传统历史语言学仅从语言内部探讨语言变化的研究取径不同。
......

 

第二章柞水柴庄内部语言类型

 

2.1 柞水话的语音变异与变化
从表 2-4 中我们可以看出:①古阴平、古阴上和次浊上、全浊上和去声在三类中基本一致,调值也相同;②古阳平在 A、B 两类中一致,念低的曲折调,但B 类的阳平变为一个独立的调类—中平调;③入声方面,A 类清化的最彻底,所有入声全部清化混入 212 调,B 类全浊入混入 212 调,C 类全浊入混同阳平,但B、C 两类清入和次浊入的演变方向一致,混同阴平。根据我们的调查,B、C类中清入与次浊入也有相当一部分清化并不规则,会读入其他三类调。由此可知三类口音声调最大的区别在于第二调[2]的阳平以及入声,那么我们就根据所调查的字数分别来统计一下这三类口音当中阳平与入声的调值差异,后面我们会附上所调查的例字。由于古入声四类在当地话中的分化规律并不是特别明显,因此我们仍将入声按照“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来分别进行统计,共计阳平 722 字,全清入 243 字,次清入 94 字,全浊入 153 字,次浊入 116字,具体参见表 2-5。
语言学论文怎么写
 

 

2.2 三类口音的语言来源及演变方向
以上我们梳理了三类口音在声、韵、调三方面的异同,从而比较清楚地看到三类口音之间目前的语音格局:即 A、C 两类首先可以确定其来源不同,而 B 类可知其目前的音系结构是介于 A、C 两类之间。要想进一步明确三类音之间究竟是如何接触以及语音在接触中是如何演变的,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 A、B、C 三类的语言来源。由于当地语言来源复杂,经过长期的接触融合,语言面貌已经与原迁居地大不相同,因此现有的研究方法还无法很好地将混合语的底层语音特征完整剥离出来。那么我们就只能借助历史移民材料来确定不同语音的来源和底层特征,从而进一步看它们在接触环境中的演变方向。以往对陕南地区语言的研究虽说均借助语音特征和移民来进行分类定性,但是关注的语言范围往往都是比较宽泛的,像陕南江淮官话内部的这种区分并没有太多涉及,因而所得出的结论也都是在历史移民佐证下语音长期接触而形成的不同混合语的分类。根据前人的研究,该地语言被定性为陕南江淮官话,限于篇幅,我们不再过多论述,所以本文所讨论的 A、B、C 三类口音是陕南江淮官话的内部分类,实际上是在更微观的窗口下,借助移民与语音差别来对当地这种混合语的语言实际进行更细致的观察,来看源自不同方言的口音是如何渐趋形成这种混合语的。因此我们就要重新翻看其各自的移民历史以及目前所保留的源移民区的底层语音特征。
语言学论文范文

 

第三章柞水方言语音变化特征......30
3.1 柞水话的音系描写............30
3.2 柞水话(下河话)与西安话的音系比较............... 34
3.3 柞水话与原移民区方言(鄂东北地区)的音系比较.......... 37
第四章 下河话语音变化的社会因素及与词频的关系......... 52
4.1 语音变项与社会因素........52
4.2 柞水话中最稳定与变化最快速的语音变项...... 61
4.3 高频词与低频词的语音变化...........67
第五章 影响柞水话语言维持与变异的其他社会因素.........74
5.1 语言态度与语音变化........74
5.2 社会网络与语音变化........76

.......

 

第五章 影响柞水话语言维持与变异的其他社会因素

 

5.1 语言态度与语音变化
当地社群认为普通话最为优美文雅(24 人打分为 3 分),其次是下河话(20人打分为 3 分)。认为普通话较为文雅的原因为普通话作为强势的优势语,随着媒体、教育以及语言政策的介入,对当地的文化生活造成强烈的冲击影响,这种以主观规定形式的优势话语强制进入当地之后,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当地社群客观的话语选择权。除了普通话强势的语言地位,又由于其广泛的媒体与文教的传播方式,形成当地社群对普通话优美文雅的普遍认同。另外 24 人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为中、青年人群,由于中、青年相对于老年层人群,其与文教媒体的接触以及对外交际也更为频繁,因此对于普通话的认可程度也更高。当地认为最不优美文雅的为西安话,据我们调查得知,当地人觉得西安话比较生硬,而本地的话听起来更柔软一些。另外当地人对于本地口音与西安话口音区分比较明显,他们认为“关中道人说话大嘴巴,不像我们本地人说话比较软和”。

 

5.2 社会网络与语音变化
就我们所调查的性别与年龄因素的接触程度平均数来看,老年层与本地的接触程度更高,其中男性的接触程度更高于女性,这是由于老年层相较于中、青年层来说,更多地居于本地,生活交际圈也都在本地。其中男性多于女性,我们认为是一是当地的山川河流的地理环境,增加了各个家庭单位之间女性的交际成本;二是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男性日常交际相较于女性来说更多,也更频繁。这一点可以也可以解释当地语音变异中男性的语音维持程度总高于女性。不同居住环境也会造成当地网络接触程度的不同,就统计结果来看,本地工作人群(平均数 2.1)比外出工作人群(平均数 1.625)与当地的网络接触程度更高。工作性质的不同亦会造成与当地网络接触程度的不同,由统计结果来看,从事农业人群(2.25)与当地的网络接触程度高于非农业人群(1.667)。这是由于非农业人群多到外地工作,或者常与外地人群接触,因此会降低其与当地人群的接触强度。

.....

 

第六章结论
在深入陕南柞水柴庄当地进行语言田野调查之后,本人了解到当地语言的详细面貌。通过对当地语言的深入剖析,以语言接触的角度来观察当地方言同外界的联系,并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量化统计分析,以此探求语言接触环境下语音变异的社会因素和不同因素下的音变程度。以下就柞水特殊的语言现象、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具体说明本研究之贡献。本文主要探究陕南柞水柴庄当地下河话的语音特征、语音变化,以及影响其自身维持与转移的相关社会因素。本章主要总结全文的研究贡献与成果,最后提出未来可以进一步开展的方向。本文对柞水柴庄话的分析调查过程中,与前人关注点不同的是,本人从当地内部语言的区分来进行调查与研究。以往对柞水话的描写分析得知当地有“本地话、下河话、江南话”这三类口音的不同,但是三者在柞水当地的语音性质为何并没有太多研究。#p#分页标题#e#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