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语言学论文,在交际活动中,称谓语的使用会受到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的制约。话语范围包括谈论性话语范围和目的性话语范围。谈论性话语范围会使人们偏重于选择较正式的称谓语,目的性话语范围会使说话者根据自己的目的有意拉近或疏远与听话者的距离,而选择相应的称谓语。话语基调中的权势地位、接触频率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不同和影响,会促使说话者选择不同的称谓语。话语方式可以分为口语式和书面语。口语式话语方式使说话者在选择称谓语时偏重于考虑交际双方的身份关系,上级对下级多使用随便、亲切的称谓语,下级对上级多使用礼貌式称谓语。书面性话语方式又可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两种形式。公务文书等正式性文件在选择称谓语上会有特定的格式类型。信笺、电报等非正式的书面内容对称谓语的使用没有严格要求,会综合考虑话语基调、话语方式等方面的限制来选择特定的称谓语。
.....
绪论
通过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视角对《子夜》中的称谓语进行分析探究。通常观点是,社会语言学是以语言与社会为研究对象,分析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可以从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去考察语言,进而研究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下的语言变异;又可以从语言中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变化去探究引起这些变化的社会原因。在陈原的《语言学论著》中认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从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探究语言现象的变化发展及其规律;从语言变化发展的现象(特别是其中最敏感的部分——词汇的变化现象),去解释和分析社会生活发展的轨迹。③文中主要是从称谓语入手,从情景语境的角度探究交际中称谓语的使用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便对当前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提供参考;并通过称谓语的使用探究当时的社会环境,增强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上述学者的相关论文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亲属称谓语进行研究,通过对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所包含的语义内涵、整体特性、使用原则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与揭示,展现了这些称谓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其历史变化特点,使笔者明白即使是亲属称谓语也并不完全像其表面所呈现的那样稳定,很多也在随着社会语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对它们进行更细致更深层的研究是笔者努力的目标。
.....
第一章《子夜》称谓语概述
第一节亲属称谓语分类
在家庭生活中亲属之间使用的称谓语被称为亲属称谓语。亲属关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基本的、接触最密切的关系类型。《子夜》中的亲属关系涉及三辈人,展示了中国传统宗法制下最基本的亲属称谓类型。为了更清楚的展示这些称谓语所体现出的关系类型,根据称呼方与被称呼方之间的辈分关系将其分为三种:晚辈对长辈的称谓语、长辈对晚辈的称谓语和同辈之间的称谓语。下面对这三种称谓语形式的具体内容分别进行分析。
第二节社会称谓语分类
社会称谓语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不具有亲属关系的人之间使用的称谓语。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会根据具体谈话语境使用各种不同的称谓语,这些称谓语种类多样,数量可观,与社会联系紧密,具有一定的广泛性、社会性和时代性,可以更全面的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环境。首先,根据人们在社会中使用的称谓语是否是亲属之间使用的称谓语延伸到社会中的,将社会称谓语分为拟亲属称谓语与非拟亲属称谓语。在这两种称谓语之下再进一步进行细分,拟亲属称谓语下按亲属之间的分类标准——根据辈分关系进行细分,非拟亲属称谓语下根据称谓语的语义来源与出处划分为文化、经济、军政三大领域类别。
......
第二章情景与称谓语......................................................55
第一节不同事件性质的话语范围制约称谓语的使用..........................56
第二节多样性的话语基调制约称谓语的使用................................60
第三节不同的话语方式制约称谓语的使用..................................74
第三章通过称谓语看当时的社会特点........................................80
第一节从称谓语看当时的文化............................................80
第二节从称谓语看当时的经济............................................97
第三节从称谓语看当时的政治...........................................100
第四节本章小结.......................................................105
结语..................................................................107
.....
第三章通过称谓语看当时的社会特点
第一节从称谓语看当时的文化
首先,性别是基础。无论选用何种称谓语,都首先基于对方的性别,对于男性和女性选用各自规定的称谓语,这是最容易辨别和确认的,文中没有出现像某些方言区那样一个称谓语既可以指称男性也可以指称女性的情况。其次,辈分优先。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尤其注重辈分大小,即使年龄较小,也要根据辈分使用相应的称呼,并且该有的礼貌礼节也要实施。辈分是指家族、亲友之间的世系次第。长辈和晚辈在年龄上并不成正比的形成原因是由于血脉继承的先后早晚不同。假如按上下位来说明,以同一祖先为开始,继承血脉靠前的为上位,靠后的为下位。相同的祖先,其下数个儿女,由于各个儿女结婚早晚不同,会在不同的时间繁衍子嗣。由于子孙后代出生的时间差慢慢拉大,就会出现上位的血脉继承者和下位的继承者年龄相同甚至上位小于下位的情况。但是辈分强调的是血脉继承的早晚而不是单纯看出生时间的早晚,这种观念是来自于中国人对血脉的崇拜。
第二节从称谓语看当时的经济
清政府时期仍重申了传统的重农政策。但是,随着清后期,西方社会经济在经过工业革命后迅速发展,东西方的经济力量对比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市场的需要,西方国家开始开拓国外市场,以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而中国由于奉行传统的农业经济政策而发展缓慢,再加上盲目的闭关锁国不与外界交流,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浑然不知我国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直至在鸦片战争中被迫打开国门,清政府才开始重新审视现状,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中开办的军事与民用工业所产生的经济效能相比于我国传统社会庞大的小农经济所占比重小,更无法对抗外商在享受税免等特权后对中国市场的侵占。随着清政府的逐渐衰落消亡,国家政权更迭不稳,更加难以实行强有力的经济政策,再加上自然灾害和土地兼并等原因,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虽然北洋政府也曾放垦禁地,但结果却落到了军阀、官僚、地主和商人手中,农民无地可耕更无力可耕。
......
结语
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处于各种交际活动中,称谓语是交际行为的先锋,称谓语的选用是否得体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际行为的进行是否顺利。本文研究内容中所针对的在一定情景语境中称谓语的选用情况,有助于人们更好的选用合适的称谓语进行交际。称谓语是语言词汇中重要的一部分,学界对此研究较多,但针对特定时期专书称谓语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的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这一方面的研究内容,丰富特定社会时期的专书研究成果。本文以《子夜》中所包含的称谓语为语料进行分析探究,由于文本中所包含的语料在数量和类别上有限,并不能全面反映当时社会中的称谓语情况,进而难以全面细致的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结构。如果能对当时社会所使用的称谓语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得出的相关结论应该会更全面。在探究情景与称谓语的关系时,如果能在论证相关影响因素时有能相互对比的例句,效果会更突出,在这一方面受到了文本例句的限制。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