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语言学论文,本论文认为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使用共性的和差异的符号特征构建相同的意义。其背后的意义构建和解读机制也存在着共性和差异。在索绪尔结构主义符号学说和皮尔斯符号三分说框架下本论文分析了两者的本质特性和意义构建机制,并结合实例探讨符号的意义构建和意义解读。本文认为符号的类型包括了语言符号、视觉符号、听觉符号和触觉符号,尤其以前两种为主,且符号的意义包含了静态意义和动态意义,人类交际往往使用符号的动态意义,即符号意义的构建和解读。正是基于此,本文探讨了语言符号和作为视觉符号主体的图像符号的差异以及符号意义的动态构建和逆向解读,并进一步阐释符号意义构建和解读中的隐喻机制,并建立其特有的认知模型,这对揭示人类思维的认知奥秘具有积极的意义。符号是构建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元素,其概念的边界、意义的要素在哲学、语言学、社会学中很难把握,加上人的认知思维是动态的隐性的,故而本研究存在着以下的主要不足 1)理论与实例的融合不到位。本文只选取了一个实例来阐释符号意义的构建与解读,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本研究所提出的观点以及一些理论的构建都需要大量的实例来进行验证其可行性和科学性。 2)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如何得到实际的应用,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并且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本研究的后续研究在于如何在社会学和认知语言学中将符号的动态意义系统化和组合化,推进跨学科研究和分析。
.........
绪论
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视角探讨符号意义构建和解读过程中隐喻的认知机制。通过探究符号系统的层级性产生的内在机制,指出符号的隐喻性特点,以“树-生态环境”广告语篇这一实例来分析语言符号与图像符号在意义的构建和解读过程中产生的特点,分析其存在的共性和个性,指出意义构建和解读中存在的隐喻,构建过程中主要分析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隐喻的构建,解读过程即解读隐喻,深入到符号系统内部,最终阐释符号隐喻运行的机制,重在解决以下研究问题:(1)符号系统包含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者是如何进行意义的构建和解读的?(2)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在意义的生成和表达过程中有何异同?(3)符号意义构建过程中存在着隐喻的构建,符号意义的解读过程中也伴随着对隐喻的解读,两者朝着相反的方向进行,在此过程中对隐喻机制如何分析?(4)图像符号所表达的概念也是隐喻性的,也反映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认知主体关于图像隐喻的认知模型是什么? 本研究希望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图像符号的意义研究,涉及到理论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界理论研究的交叉处,最终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符号意义的研究添砖加瓦;第二,本研究运用认知语言学和符号学部分理论,为日后此类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最后,符号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本文符号意义和符号隐喻的理论成果会对相关领域产生积极影响。
......
第一章符号及其本质
一、符号的定义
以上对符号的定义有很多说法,但是学者们的定义都离不开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公认的符号概念基本上都涉及到符号所蕴含的意义,符号是可以被认知的对象,符号通过某些层面的表达要素进行表达,通过思想和情感获得认知,从而在符号对象和指称对象之间建立映射关系。在这个角度上,本研究认同赵毅衡学者“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并加以延伸,指出符号的动态形成以及符号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意义投射过程,传统对符号的定义讲求静态,在本研究中,对符号的定义不仅包含了其静态,还包含了一个符号从一个地方传达到另一个地方,即符号的研究是一个动态的研究,符号本身无法解释符号获得意义,因为符号的产生是在实践活动中,是动态产生的,符号只有通过认知才能获得意义,另外,脱离了情境,符号是无法准确地指称对象的,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符号才能正确地指称对象,因此,对符号的定义也应当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去思考,首先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静态结合,其次,符号通过思维和情感的认知获得符号意义。
二、符号的分类
通常,人们通过感知将符号分为视觉符号、听觉符号、触觉符号等,皮尔斯在符号的分类上有一定的权威性,他在普遍范畴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号,即第一性、第二性和第三性。第一性作为一种独立存在,不指向其他任何事物,即“感觉状态”,如“颜色”,它是不受时空的约束的,无论是否被感知,它依然独立存在;第二性与第一性发生关联,涉及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的比较、经验、现实等范畴,如“冷热”,是依据一定的现实存在的,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被某个生物所感知的某个温度而呈现出来的一个相对的概念;第三性是思维的存在,它将第一性与第二性联系起来,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同时也作为符号本身存在的一种解释。根据普遍范畴的分类原则,皮尔斯把符号划分为不同的类别:(1) 根据符号表征客观世界的方式:图像符号、象征符号、指示符号。图像符号和指示符号都是理据性符号,图像符号指向对象靠的是“像似性”:“一个符号代替另一个符号,因为与之像似。”22任何感知都可以找出与另一物的像似之处,也就是说任何感知都是个潜在的像似符号23。
......
第三章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意义的解读.... 27
一、符号意义构建和解读的视角转化 .... 27
二、语言符号意义的解读 ........................ 28
三、图像符号意义的解读 ........................ 29
第四章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意义构建和解读中的隐喻机制 ............................ 31
一、隐喻及其本质 .................................... 31
二、隐喻的工作机制 ................................ 33
三、意义的隐喻拓展 ................................ 35
四、语言符号意义构建和解读中的隐喻机制 .............................................................. 37
第五章认知主体解读机制 ............................ 45
一、概念整合模式 .................................... 45
二、概念拆分重组模式 ........................... 47
.......
第五章认知主体解读机制
一、概念整合模式
人类的思维模式离不开一定的心理活动,格式塔认知模式为探讨符号意义解读的工作机制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它也是认知主体意义解读的一种心理机制,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流派之一。格式塔最初是指事物的形状和形式,但格式塔心理学赋予格式塔不同的内涵,具有“整合完成”的意义。格式塔理论认为“心理现象是意识体验的结构性或整体性”,强调整体原则。人类之所以能够以这种方式思考,这是因为知觉心理学的组织则在起作用40。心理学认为,对整体的感知称为完形感知。在格式塔理论中,人们的感知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情感的附加,思考不仅仅是思想之间的简单联系。理解是指对已知事件和过去事件的旧结构的突然重组。它是新的结构的突兀形成具有禅宗“事件”的意义。人的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分离的整体”,这就是格式塔。隐喻是指施喻者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对相应的符号元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一个新的意义的过程。
二、概念拆分-重组模式
人作为认知的主体,其认知并不是纯粹单域,也不是纯粹多域隐喻思维,多数时候是交织在一起开展隐喻认知,这里以“树”为例讨论概念拆分-重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当看到“树”的图像符号时,大脑里会激活树这个概念,首先是指向树的某一部分,或某个概念,这个概念包含了“树”相关的概念要素,该认知过程中,人的大脑会针对各个概念要素进行切分,借助语境,再进一步切分。当谈到“树”的时候,树的概念元素很多,比如树有叶子,需要空气......各个元素会针对语境进行对应,如果这些元素被破坏,这棵树就没法生存,通过把树的概念进行切分,把环境的概念也进行切分,然后将二者的概念要素进行互相匹配,匹配成功则说明“受喻者”成功解读出施喻者所构建的意义。由图 5.6 可知,通过先切分,再合成,最终才能解读。
........
结语
本文探讨了语言符号和作为视觉符号主体的图像符号的差异以及符号意义的动态构建和逆向解读,并进一步阐释符号意义构建和解读中的隐喻机制,并建立其特有的认知模型,这对揭示人类思维的认知奥秘具有积极的意义。符号是构建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元素,其概念的边界、意义的要素在哲学、语言学、社会学中很难把握,加上人的认知思维是动态的隐性的,故而本研究存在着以下的主要不足 1)理论与实例的融合不到位。本文只选取了一个实例来阐释符号意义的构建与解读,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本研究所提出的观点以及一些理论的构建都需要大量的实例来进行验证其可行性和科学性。 2)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如何得到实际的应用,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并且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本研究的后续研究在于如何在社会学和认知语言学中将符号的动态意义系统化和组合化,推进跨学科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