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在全球化大发展的背景之下,还在升温的“汉语热”,让热爱汉教事业的国人走出国门,也让喜爱中华文化的外国友人了解中国。因此,汉语和汉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得到了一定的推广与广泛的关注。
“在语言的语法结构中,词是最重要的一级语法单位”①。因此,在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一直都是汉语学习和教学中探讨的热点和重点。词汇量掌握的多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评价学生汉语学习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陆俭明先生在文章中谈及这方面的问题时,他也认为词汇教学应该作为汉语教学的重要部分,一个留学生想要学好汉语,就必须拥有丰富的词汇量,只有夯实基础,才有成为卓越的可能②。双音节复合实词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对于这部分词语也是我们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留学生学习词汇是为了能运用词汇,结合语法进行沟通交流,那么他们对词义的理解就直接影响了运用词汇交际的能力。关于词义的理解,语义透明度与之息息相关,而语义透明度的高低与其理据意义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通过各方面的资料搜索,我们发现就目前的语言学学界对于词语理据方面的研究并不是特别多,尤其是将理据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结合起来的实践应用比较少,因此,在这一方面具有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
在汉语词汇教学中,学生要完全掌握一个词语,首先得正确认识词语的形音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进一步去谈如何运用词语的问题。那么在形、音、义三个方面来说,对于词音的学习是最轻松的;对于形的书写,需要一些时间模仿,操练,以达到熟练地记忆书写;最难的当属对于词义的掌握,而前期没有一个扎实的词汇量的积累就容易影响到后期更为深入和广泛的汉语学习了。机械记忆的效果远远达不到理解记忆的效果,在学习中只有让学生通过理解,适当联想,才能举一反三。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汉语的词汇繁多,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大的困难,很多学生会习惯把汉语和自己的母语比照学习。可是,不一样的民族有不一样的认知方式,不一样的历史有不一样的文化背景。
........................
第三章 基于词汇理据理论的教学应用........................ 30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复合词理据的研究
张志毅(1990)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了《词的理据》一文,描述了与理据研究相关的历史、类型与意义。对于词汇理据方面的研究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艾录、司富珍先生的《汉语的语词理据》、《汉语理据词典》,这几本著作对于汉语词语理据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娄爱华、张靖华在《语言理据研究漫谈》中也说到在 1995 年《汉语理据词典》这本书让汉语的语词理据的语料有了基本的积累,而且这个积累不是零散的,是渐渐形成系统的。2001 年王艾录、司富珍先生共同撰写的《汉语的语词理据》更是中国第一部为复合词理据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的专著,本书首先阐明了语词理据的概念和探究语词理据的基本原则,进而主要通过大量的复合词论证了语素义、内部形式同语义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研究将复合词的理据分为了音义理据、句段理据和文化理据三类,并且具体阐释了复合词理据的九个性质,并最终落实到掌握理据的现实意义和理据学的特点上。随着时间和理论的发展,黄洁(2008)以汉语双音节复合词中在数量上占有很大比例的定中结构,选择的研究对象都是由两个名词性语素组成的复合词,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前后名词性语素分别与其他的名词性语素在一定条件下相搭配构成一个全新的名词时,它的语义关系表现出的多样化的原因是什么?全文的实例建立在英语和汉语的基础上进行,通过比较分析,最后发现了汉语向心结构名词和名词组合而成的复合词的构词规律。马玲玲(2015)基于认知语言学中凸显原则的基本观点和对凸显规律的总结,针对部分在现代汉语词汇里面具有典型性的偏义式复合词的理据做了比较详细的分门别类的阐释。赵倩(2017)对复合词构词理据的一般性质进行了探讨,文中提到复合词的构词理据具有规约性这个基本性质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了概念定义、人们的不同认识以及文化方面的影响。从该文的研究角度来看,该文并不是选取某一种构词结构的一类词,对他们进行理据分析,而是直接针对构词理据的规约性这个性质来做一番探讨,解释说明了理据形成的深层规律,主要还是强调了在这一层规律的背后影响它正确定位和判断的三种基本因素。
总体来说,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语言学界对于理据展开研究开始,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逐渐关注这个领域了,大部分都是建立在词语的理据分析这个基础之上,加上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作为热点角度,进一步展开讨论。发展至今,也有就理据本身的规律、性质加以自己的认知阐述的文章,不得不说,现阶段的复合词理据研究已趋向于结合认知理论来对其内部词义进行分析,但是在实证研究方面还比较匮乏。
..........................
第二章 教材中双音节复合实词的理据分类分析
第一节 理据为特征型的双音节复合实词的理据分析所谓“特征型理据”①的分析,是以词语所指的本身在其性质、特点、作用等各个方面有别于其他事物的表现等,这相当于一种区别特征,将此事物与彼事物区分开来。其中,这种不同于他物的区别点就是此类词语的构词理据。我们在教材中经过分类整理找出的特征型理据的双音节复合实词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事物性质特征命名的词语,一种是根据事物的性能(用途)命名的词语。具体分析如下:
一、根据事物的性质特征命名的词语理据分析
一、复合词理据的研究
张志毅(1990)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了《词的理据》一文,描述了与理据研究相关的历史、类型与意义。对于词汇理据方面的研究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艾录、司富珍先生的《汉语的语词理据》、《汉语理据词典》,这几本著作对于汉语词语理据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娄爱华、张靖华在《语言理据研究漫谈》中也说到在 1995 年《汉语理据词典》这本书让汉语的语词理据的语料有了基本的积累,而且这个积累不是零散的,是渐渐形成系统的。2001 年王艾录、司富珍先生共同撰写的《汉语的语词理据》更是中国第一部为复合词理据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的专著,本书首先阐明了语词理据的概念和探究语词理据的基本原则,进而主要通过大量的复合词论证了语素义、内部形式同语义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研究将复合词的理据分为了音义理据、句段理据和文化理据三类,并且具体阐释了复合词理据的九个性质,并最终落实到掌握理据的现实意义和理据学的特点上。随着时间和理论的发展,黄洁(2008)以汉语双音节复合词中在数量上占有很大比例的定中结构,选择的研究对象都是由两个名词性语素组成的复合词,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前后名词性语素分别与其他的名词性语素在一定条件下相搭配构成一个全新的名词时,它的语义关系表现出的多样化的原因是什么?全文的实例建立在英语和汉语的基础上进行,通过比较分析,最后发现了汉语向心结构名词和名词组合而成的复合词的构词规律。马玲玲(2015)基于认知语言学中凸显原则的基本观点和对凸显规律的总结,针对部分在现代汉语词汇里面具有典型性的偏义式复合词的理据做了比较详细的分门别类的阐释。赵倩(2017)对复合词构词理据的一般性质进行了探讨,文中提到复合词的构词理据具有规约性这个基本性质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了概念定义、人们的不同认识以及文化方面的影响。从该文的研究角度来看,该文并不是选取某一种构词结构的一类词,对他们进行理据分析,而是直接针对构词理据的规约性这个性质来做一番探讨,解释说明了理据形成的深层规律,主要还是强调了在这一层规律的背后影响它正确定位和判断的三种基本因素。
总体来说,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语言学界对于理据展开研究开始,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逐渐关注这个领域了,大部分都是建立在词语的理据分析这个基础之上,加上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作为热点角度,进一步展开讨论。发展至今,也有就理据本身的规律、性质加以自己的认知阐述的文章,不得不说,现阶段的复合词理据研究已趋向于结合认知理论来对其内部词义进行分析,但是在实证研究方面还比较匮乏。
..........................
第二章 教材中双音节复合实词的理据分类分析
第一节 理据为特征型的双音节复合实词的理据分析所谓“特征型理据”①的分析,是以词语所指的本身在其性质、特点、作用等各个方面有别于其他事物的表现等,这相当于一种区别特征,将此事物与彼事物区分开来。其中,这种不同于他物的区别点就是此类词语的构词理据。我们在教材中经过分类整理找出的特征型理据的双音节复合实词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事物性质特征命名的词语,一种是根据事物的性能(用途)命名的词语。具体分析如下:
一、根据事物的性质特征命名的词语理据分析
汉语的词汇量是非常丰富的,我们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潜意识里对于双音节复合实词中的熟字熟词语素的理解通常比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甚至是第三语言的学习者的速度和敏感度快且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环境的影响,个人词汇量的大小以及对汉语造词规律的了解程度。
我们在梳理语言材料的时候,发现教材中这样一些词他们的词语理据都和他们本身的性质与特征有所关联,本人试图从这些词语本身的特点结合理据来寻找我们可以作用于词汇教学的突破口。
第二节 理据为结构型的双音节复合实词的理据分析
由于双音节复合实词在构词结构上有着明显的词根加词根的构词特点,这是我们看到的外部结构形式,而此处所说的结构理据分析便是借助与此,通过两个词根语素的内部结构形式关系来进行理据探寻。我们知道词法和句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那么在通过语素之间的关系找理据时,我们就有章可循了。
一、语素为并列结构的词语理据分析
我们在教材中发现,在双音节复合实词中,有些词语的语素和语素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这类词语的理性意义,和组成它们的语素的意义几乎一致,那么由此我们可以把他们的理据也推导出来,反之,统一为词的结构理据分析中的语素并列结构词语。具体示例如下:
“蔬菜”是可以做菜吃的植物,如花菜、油麦菜、莴笋、丝瓜、小南瓜、苦瓜等。“蔬”的语素义是“可做菜吃的植物”,“菜”的语素义是“供作副食品的植物”。单个的语素义基本上不影响整个词语的理性意义,甚至可以说基本不变,其理据可见一斑。
“妇女”是成年女子的统称。“妇”的语素义有一项是“泛指女性”,“女”的语素义有一项说“女性”与男性相对。古时候没有结婚的是“女”,结婚了的女子为“妇”,而现在是对成年女子的一种统称。可见,在两个语素中有着“妇”即是“女”,“女”即是“妇”的意思。此词的理性意义和各个语素的语素义没有丝毫冲突,我们从理据上来看,主要是由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更适合人们的语言表达习惯和需求。#p#分页标题#e#
.......................
“素菜”作为非肉类的菜肴,自成一派。这类菜主要以时蔬为主,吃起来清爽可口,具有很多的维生素和很高的营养价值。这个词,如果我们用词典中的专业术语来教授,也许并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但是我们通过图片结合“荤菜”一词共同呈现,学生的接受度就比较好,“荤”与“素”本身就是一对反义词,我们从理据上来看,“素”在其中作为了它具体性质特征的承载语素,以此将它与其他的菜品或菜类分开。正如“白菜”以其色为名,“花菜”以其形为名,“素菜”作为一类菜的统称,是以其区别于油腻的荤菜这一主要特点来命名的。
.........................
第二节 理据为结构型的双音节复合实词的理据分析
由于双音节复合实词在构词结构上有着明显的词根加词根的构词特点,这是我们看到的外部结构形式,而此处所说的结构理据分析便是借助与此,通过两个词根语素的内部结构形式关系来进行理据探寻。我们知道词法和句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那么在通过语素之间的关系找理据时,我们就有章可循了。
一、语素为并列结构的词语理据分析
我们在教材中发现,在双音节复合实词中,有些词语的语素和语素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这类词语的理性意义,和组成它们的语素的意义几乎一致,那么由此我们可以把他们的理据也推导出来,反之,统一为词的结构理据分析中的语素并列结构词语。具体示例如下:
“蔬菜”是可以做菜吃的植物,如花菜、油麦菜、莴笋、丝瓜、小南瓜、苦瓜等。“蔬”的语素义是“可做菜吃的植物”,“菜”的语素义是“供作副食品的植物”。单个的语素义基本上不影响整个词语的理性意义,甚至可以说基本不变,其理据可见一斑。
“妇女”是成年女子的统称。“妇”的语素义有一项是“泛指女性”,“女”的语素义有一项说“女性”与男性相对。古时候没有结婚的是“女”,结婚了的女子为“妇”,而现在是对成年女子的一种统称。可见,在两个语素中有着“妇”即是“女”,“女”即是“妇”的意思。此词的理性意义和各个语素的语素义没有丝毫冲突,我们从理据上来看,主要是由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更适合人们的语言表达习惯和需求。#p#分页标题#e#
.......................
第一节 基于词汇理据理论的教学应用可行性分析......................30
第二节 基于词汇理据理论的教学应用设计.................................. 32
第四章 基于词汇理据理论的教学应用结果数据分析........................38
第一节 学生汉语词汇学习前后态度对比情况的分析..................38
第二节 学生对汉语词语理据了解情况的分析..............................40
第五章 对本应用研究结果的汉语教学思考........................................ 56
第一节 用词的理据性分析进行汉语词汇教学的建议..................56
第二节 词的理据性分析对教材词表编写的启发..........................59
第五章 对本应用研究结果的汉语教学思考
第一节 用词的理据性分析进行汉语词汇教学的建议
关于用词的理据性分析进行汉语词汇教学的方式,在现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并不多见,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关于词汇的研究,在语言本体上,大多数的学者、专家也会将精力放在词义或词法上面,在词的理据性上面的研究本就不多,很多东西还值得推敲。但是,作为汉语教学者,我们在传教的过程中,要注意用心地去挖掘新鲜的东西,新鲜的东西,通过形象生动的表达,才会让本来死气沉沉的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不是说,我们要一味地追求新、奇,而是在合理的范围内,用最短的时间,做最有效率的事,只要方法好,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词义,那么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尽量促使学习者可以举一反三。
结合本应用研究,针对如何用词的理据性分析进行词汇的辅助式教学,首先应该考虑几点问题:1.学生掌握的词汇量情况;2.在词汇教学中是否只是以词的理据性为辅助性词汇教学方式;3.对于词语的理据是否可靠的把握度。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