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人民日报》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之语言学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57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9103120020319394
  • 日期:2019-10-18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预设及预设触发语相关理论问题
一、预设
预设(presupposition)也称为“前提”“先设”,最初是哲学和逻辑学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弗雷格(Frege)于1892年提出,后来才进入语言学领域,成为此领域里的一个重要术语。他在一篇《论涵义和意谓》(又译《论涵义与指称》)的文章中主要讨论了词的涵义和指称的问题,并指出人们通过语句进行断言时,“总要有一个预设,即所用的简单的或复合的专名有一个意谓”,
[1]例如:
(1)开普勒悲惨地死去。
(2)有个人叫开普勒。
上例中(1)没有直接告诉我们(2),(1)可推断出(2),(2)是(1)的先决条件。他认为这句话如果成立,那么“开普勒”必有所指。这一意义不是句子本身的意义,而是从句子中推导出来的,可以称之为预设。
之后,预设引起了哲学界、逻辑学界乃至语言学界的极大兴趣,在上世纪70 年代一度成为语义学、语用学研究的热点,几乎所有的语义学、语用学专著都会对预设有所涉及。从 1892 年至今,对预设的研究经历了语义预设(1892 年~20 世纪 60 年代)、语用预设(20 世纪 70 年代~80 年代初)和多元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而对于预设的定义,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尤其在 20 世纪 70 年代,当基南(Keenan,1971)、卡图兰(Kartunan,1971)最早提出语用预设问题之后,已有中外三十多位学者对预设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预设是特定语境下,说话人和听话人经推理后,所共享的共同信念。
现在预设研究不再限于对预设定义的探讨,学界还讨论预设的特征、预设的种类、预设与会话含义的关系、预设与焦点及信息结构的关系、预设触发语等问题。
..............................

第二节 选题价值及论文内容
目前国内多数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引进、介绍国外预设理论,或者列举汉语预设触发语的文献。而运用汉语事实对预设的理论进行验证和深入探讨的比较少。分析汉语中预设触发词语的文章,己有较为丰富的研究,但局限性很大。
王跃平(2012)认为目前关于预设触发语应用研究整体质量不高。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具体如下:
(1)重面轻点。大多是泛泛而谈的概论、概述类文章,而联系并解决某一具体言语交际实践问题的文章少。如果有意识在个体社会实践领域、在具体言语行为中自觉运用预设知识来生成和理解意义,从而切实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2)“重外语轻汉语”。以英语(或其他外语)为对象语言的研究多,关于汉语预设的研究比较少,构建汉语预设理论体系的意识薄弱。
(3)大多数文章的做法是罗列预设触发语、描写语言事实,而对其预设触发的功能机制不能给出应有的解释。
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运用预设理论探讨并分析汉语语言事实,是很有意义的。
........................

第二章 《人民日报》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第一节 分类标准及具体类别
范晓、张豫峰等在《语法理论纲要》中依据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分出 4 类预设类型,分别是:对立变化性预设、存在性预设、重复性预设和事实性预设。[1]四种预设类型也反映出了人们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认识。
因为存在上述四种预设类型,笔者就以此为依据,划分出四种与其对应的预设触发语类型。本文梳理了《人民日报》标题中的这四类预设触发语。
对立变化性预设是由于状态、事件在时间维度上总是存在即刻与已然的依存与对立。言及某种状态,也就引发、激活了与之依存、关联或对立的另一面。某些动词表示了不同状态的变化。
对立变化性预设通常是由状态变化动词触发的。变化之前的状态就是推断出的预设。
状态变化预设触发语即表示位置、状态改变的动词,这类动词预设“某物原在某地”,或“某物原处于某种状态”。
.........................

第二节 存在性预设触发语
存在性预设触发语主要包括
专有名词。专有名词的对象总是个别的人、地方、国家、建筑,个别的政党、团体、机构、企业或某一具体的书文、报刊、作品。因此,词语意义所体现的概念,不是一般的概括一类事物现象的种类概念而是只反映个别具体对象的特殊个体概念。
现代汉语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政党社团名、机关名、企业名、校名、建筑名、书文报刊名、作品名等。其中,有词,也有固定语。
(147)全国政协....举行新年茶话会(2016 年 1 月 1 日)
预设:存在全国政协这个机构。
(148)《周恩来答问录》........出版发行(2016 年 1 月 8 日)
预设:存在《周恩来答问录》这本书。
(149)环保部...支持行政公益诉讼(2016 年 1 月 8 日)
预设:存在环保部这个部门
(150)宋涛..会见俄罗斯驻华大使.......(2016 年 1 月 14 日)
预设:存在宋涛、俄罗斯驻华大使这两个人。
专名出现在主语位置上,有人就将主语看作预设触发语,混淆了主语与充当主语的词。而听话人一般是在触发语词义的提示下推出预设时,才可以搞清楚到底是主语还是充当主语的词语触发了预设。
虽然专有名词触发预设,是个开放性的集,但并不是所有专名都能无条件地触发预设。比如一部分古词语,是古代存在而如今已经消亡,因为所指的事物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再存在,或者事物对象的概念反映失去必要性而被人们弃置(比如:皇帝、榜眼),所以这类词不触发预设。
.......................
第三章 预设触发语的触发机制............................................43
第一节 认知视角下的预设触发语的触发机制................................43
一、预设触发语的隐喻机理......................................43
二、预设触发语的转喻机理...........................48
第四章 多重预设触发语..................................55
第一节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性预设触发语与动词性预设触发语.............55
第二节 副词性预设触发语与动词性预设触发语.....................56
第三节 副词性预设触发语与副词性预设触发语.......................57

第四章 多重预设触发语

第一节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性预设触发语与动词性预设触发语
预设是句中未言明,但根据句中的线索可推断出来的隐含性信息。很多预设触发语指向句外成分,恰恰印证了这一点,也反映了缺省推理。
而还有很多句中预设触发语指向不同的成分。较为合理的解释是:如果句中含有两个或以上的预设触发语,由于预设触发语都多多少少具有叙实性,“当一个处于更高句法层级的主语与叙实动词结合时,高层主语的知识结构削弱了较低层级的主语对叙实性的影响,尽管低层主语也与叙实动词结合了。”[1]例如,“委内瑞拉反对派启动总统罢免公投申请获批准”中,“罢免”处于第一层级,“启动”处于第二级,“批准”处于最高级第三级。“批准”居于句法高位,整个句子的预设是“批准”所触发的,而预设的内容所针对的对象也与“批准”的指向相重合。
预设都是说话人认为的真实的、已知的背景信息。从客观事实本身到叙述事实的语言,这一过程涉及多方面的视角。现实中,存在很多运用内嵌递归规则[2]生成的多重叙实的句子。句子的内嵌递归规则反映为多重套叠结构,在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设触发语的多重套叠结构中,判断哪个预设触发语为显性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①词类或结构类型;②所充当的句法成分;③相对位置。如:
(460)联合国环境署赞赏..中美批准..《巴黎协定》(2016 年 9 月 5 日)
“任何语言都有名词和动词的基本区分;动词天生以其意义上的特点,必然充当基干句模的核心”[1]上例中,相比其中的“联合国环境署”“中美”和“《巴黎协定》”等名词性词组,“赞赏”“批准”作为动词,居于更加显要的地位,更易成为显性预设触发语。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