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湖南上宁乡话“个”、“滴”、“阿”的多功能语言学用法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91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8061814430217180
  • 日期:2018-06-14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语言,它的任务是研究、描写语言的结构、功能及其历史发展,揭示语言的本质,探索语言的共同规律。(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语言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1 绪论
 
1.1 宁乡县概况
宁乡县地处湖南省东部偏北地区,地理上界于东经 111°53′~112°46′、北纬27°55′~28°29′之间。宁乡县东邻长沙市(望城区),东南与湘潭市、韶山市交界,南与湘乡市毗邻,西与娄底市(娄星区)、涟源市、安化县相连,北接桃江县、益阳市(赫山区)。东西最大跨度88公里,南北纵长69公里,县域面积约为2903.52平方公里。宁乡县地貌复杂,整体地势由西向东呈阶梯状逐级倾斜,西部多丘陵、山地,地势较高,东部多河谷、平原,地势开阔,因东、西方向的狭长走向和地势区别,当地人习惯称宁乡东部地区为“下宁乡”,宁向西部地区为“上宁乡”,上、下宁乡并没有明确的分界,各家说法大同小异,一般认为“上宁乡”指从黄材镇往西的沩江上游地区,其他地域则为“下宁乡”。因为地势原因,上宁乡和下宁乡在交通状况、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下宁乡经济发展较快,流动人口较多。宁乡地区秦时属长沙郡管辖,汉为益阳县地所治。而其设县治邑则始于三国时期,吴会稽王太平二年(257 年),析益阳而设新阳县,治所为长桥(今横市镇)。晋太康元年(280 年)改名新康县,隋开皇九年(589 年)并入益阳,唐武德四年(621 年)复析益阳置新康县。宋太平兴国二年(977 年),取“乡土安宁”之意,析益阳、长沙、湘乡部分地始置宁乡县,治所为玉潭镇,隶属于潭州长沙郡,宁乡县之名始定。元天历二年(1329 年),长沙郡改称为天临路,宁乡县属天临路。明清时期,宁乡县属于长沙府。千余年来,境地析划,几经变化,县域却基本沿袭未变。民国时期,宁乡县隶属于湖南省第五行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乡县曾归益阳、湘潭两地区管辖,1983 年划归为长沙市管辖至今。宁乡县现辖 33 个乡镇,423 个村级行政区划,人口约 130 万。
..........
 
1.2 研究现状
宁乡方言属于中国十大方言的湘方言。宁乡方言的研究起步于 20 世纪 50 年代,当时由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汇编的《湖南省汉语方言普查总结报告》一书中介绍了宁乡城关镇的声韵调情况。1974 年,杨时逢先生整理出《湖南方言调查报告》,其中有对宁乡汤泉乡(今属老粮仓镇)方言的记录。此后关于宁乡方言的研究成果极少,直到 1993 年湖南省公安厅编撰的《湖南省汉语方音字汇》和1995 年的《宁乡县志·方言篇》才开始对宁乡方言的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后者更是开启了对宁乡方言系统性研究的先河。语音研究方面,学位论文有 4 篇:钟奇的博士学位论文《湘语的音韵特征》(2001),该文记录了横市镇方言;文丹的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宁乡与湘乡边界东段的方言状况》(2004)记录了灰汤镇的语音系统和相关特征;谷素萍的硕士学位论文《宁乡花明楼话语音研究》(2005)以及蔡智勇的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宁乡中部大成桥话方言语音及其比较研究》(2012)选取宁乡的两个乡镇对其语音面貌进行了详细描写。期刊则有陶伏平的《湖南宁乡流沙河方言音与北京音的比较》(2001)和肖湘维的两篇《湘语上宁乡话的文白异读研究》(2016)、《从声母文白异读看新老湘语在宁向西部的过渡》(2016)。词汇研究方面则主要是 2 篇硕士学位论文:成庆红的《湖南宁乡上宁乡话与下宁乡话的词汇对比研究》)(2006)和杨赛良的《湖南宁乡东湖塘称谓语研究》(2011)。
..........
 
2 上宁乡话“个”的多功能用法
 
“个”在上宁乡话中主要有三种功能:量词、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
 
2.1 “个”用作量词
“个”[k   ]用作量词可以表示三种意义:表示个体量意义、种类量意义和不定量意义。表达个体量意义时主要用于计量时间、地点和人。在使用频率上,“个”和“隻”在计量“人”时,其差距也在逐渐缩小。用“个”计量“人”的频率逐渐升高,大多数情况下都倾向于用“个”而不论后面名词的性质;用“隻”计量“人”的频率则逐渐降低,即使是计量被贬斥的对象,有时也更倾向于选择“个”而不是“隻”。在计量“人”时,“个”和“隻”呈现出明显的竞争态势。在对发音人进行询问时,尤其是涉及到上述色彩义的三种区别情况的正面情况时,发音人倾向于选择“个”,这体现出“个”的渗透;但是记录发音人的自由对话,发音人则经常会无意识的选择“隻”,这体现出“隻”的保守。
........
 
2.2 “个”用作指示代词
从语法功能的角度看,指示代词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同时起到指示作用和代替作用的,也就是可以单独充当主语和宾语;一是只起指示作用而不起代替作用,也就是不能独用充当主语和宾语(汪化云,2008:20)。“个”在上宁乡话中用作指示代词属于第一类,既可以指示也可以称代,但上宁乡话的“个”独用起称代作用时只可以作主语而不能作宾语。起指示作用时,“个”可以和其他成分结合后,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多种语法成分。“个”在不少东南方言中都可以用作指示代词,且主要是用作近指指示代词,如赣语、湘语、吴语等,而在粤语和一些吴语方言中“个”则是用作远指指示代词。上宁乡话的“个”是用作近指指示代词。我们依据储泽祥、邓云华(2003)对指示代词蕴涵共性序列的划分,将上宁乡话指示代词“个”的用法分为指示方所、指示人或事物、指示时间、指示性状程度和动作方式四类。
...........
 
3 上宁乡话“滴”的多功能用法 ..............26
3.1 “滴”用作量词...........26
3.2 “滴”用作指示代词.............31
3.3 “滴”用作结构助词.............35
4 上宁乡话“阿”的多功能用法 ..............41
4.1 “阿”用作量词...........41
4.1.1“阿”用作种类量词和不定量词..............42
4.1.2“阿”用作个体量词..............44
4.2 “阿”用作指示代词.............45
4.3 “阿”用作结构助词.............52
5 “个、滴、阿”的功能比较 ........58
5.1 “个、滴、阿”在量词功能上的比较.....58
5.2 “个、滴、阿”在指示代词功能上的比较.......58
5.2.1语法功能上.........59
5.2.2语义、语用功能上.......59
5.2.3发展方向上.........60
5.3 “个、滴、阿”在结构助词功能上的比较......63
 
5 “个、滴、阿”的功能比较
 
通过对上宁乡话“个、滴、阿”的多功能用法的详细记录,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这三个词在一些功能上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在具有相似的功能上又有一些明显的区别,有些功能还呈现出互补的状态。
 
5.1 “个、滴、阿”在量词功能上的比较
“个、滴、阿”都能作量词,在上宁乡话中使用频率都很高,语法功能上也比较一致,都能和一定成分组合形成指量结构或数量结构后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三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量词表达的语义“个”和“阿”都能作个体量词表示个体量、作种类量词表示种类量以及作不定量词表示复数量,而“滴”只能作不定量词表示复数量。当然在表示不同量词意义时三者的使用频率有高有低,大致情况如下:个体量:个≈阿,“滴”没有个体量用法种类量:阿>>个,“滴”没有种类量用法(“阿”的使用频率远大于“个”)不定量:滴>>个>阿(“滴”的使用频率远大于“个”)2.计量对象同样是表达个体量,“个”主要用来计量时间、地点和人,“阿”可以计量的名词则基本没有限制,意义相当于和各名词搭配的专用量词或上宁乡通用量词“隻”。
..........
 
结语
 
首先,本文对上宁乡话中功能、用法相近的三个词“个、滴、阿”的多种用法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比较,基本厘清了三个功能相似的词的多种用法和区别,它们都能同时担任量词、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但在不同功能下也有不少区别,甚至存在一定的功能互补,如作量词时,“个、阿”都能表示种类量、个体量和不定量,“滴”只能表示不定量;作指示代词时,“个、滴”不能表示无指,只有“阿”可以;做结构助词时,“阿”只能用于有核领属的定中结构,“滴”可以用在无核领属的定中结构和其他定中结构,“个”只能用于状中结构和少数中补结构。在宁乡方言的语法研究中,这样的对相近词进行多方位描述和比较的研究相当少,同时也没有注意到“个、滴、阿”这样三个具有如此丰富功能的词它们之间具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从这三个词出发进行上宁乡话的研究,对于丰富宁乡方言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补充作用。其次,我们结合其他方言中与“个、滴、阿”情况相似的现象,较为完整地分别分析了上宁乡话中“个、滴、阿”三个词各自多功能用法的联系,指出“个、滴、阿”由量词语法化为指示代词与量名结构单用及结构赋义规律有关。“个”由指示代词语法化为状语标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个”作为表程代词和状语标记“唧”语义上有相似性,二是表程代词“个”所处位置受到了上宁乡话状中结构的类推作用。“滴、阿”由指示代词语法化为结构助词则是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具有很大共性造成的。这三个词都经历了“量词→指示代词→结构助词”这样的语法化过程,和广大东南方言中一词身兼量词、指示代词、结构助词的现象保持高度一致,本研究为这一理论的合理性提供了更多方言支撑。#p#分页标题#e#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