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论文哪里有?本研究从工程思维习惯的角度,对幼儿在积木建构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了梳理、分析。通过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幼儿的积木建构游戏中蕴含了大量与工程思维习惯相关的语言、行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理论基础
一、工程方法论
工程方法论是关于工程方法的理论,是工程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研究工程活动中人们所运用的多种方法的哲理化的知识体系,可以看作是工程哲学的一个基础分支学科[40]。它是具有跨学科特性的研究领域,是哲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复杂性科学的交叉学科,因此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跨学科、跨领域交叉研究[41]。由于对象、目的的不同,不同的人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对工程方法论进行研究,即使是同一对象,在不同的分析视野下也会看到不完全相同的“图像”[42]。十几年来,由于工程广泛的包容性、囊括性,工程方法论受到了不同学科背景研究者的关注,不仅包括工程科学家、工程家,还包括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者。根据许多学者们的探讨,目前工程方法论已形成了较为丰富、广泛的分支领域结构。下面将对其中有一定教育价值的分支领域进行简要介绍。
(一)系统工程方法论
在工程方法论的各项分支领域中,系统工程方法论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和通用性。系统工程方法论是将工程对象看作是由多种不同要素组成的完整系统,通过分析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来支持整个系统的顺利运行和发展[43]。就其理论内涵来讲,系统工程方法论也可用于许多领域中,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教育过程也可看作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的工程。正如布郎芬布伦纳所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是嵌套于互相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当中的,各部分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同时也影响着个体发展。如果将幼儿比作“元素”,幼儿也是在与其他各“元素”、整个教育“系统”及社会大环境之间的互动中不断发展的。也正是基于此,有学者指出系统工程方法论未来可能会继续生发出系统工程教育方法论或工程教育系统方法论等二级分支领域学科。
第三章工具的初步构建
第一节编写使用说明
一、测查背景
(一)工程设计过程
1.基本介绍
工程设计过程是一种系统性的智能过程,参与主体需生成、评估和描述设备、系统的概念,以满足条件和要求”,是工程领域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系统方式,被认为是工程实践活动的核心[226]。Haik与Shahin[227]在《工程设计过程》一书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工程设计,认为其主要包括确定需求和设定目标、市场分析、设计规范和约束条件、功能分析等九个方面。
由于工程设计关注问题解决及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考方式,具有开放性、创新性、交互性、跨学科性等特点,故近年来随着工程逐渐走进教育领域视野,工程设计也开始被广泛的应用于教育领域。在基础教育阶段,美国最早开始要求学生使用工程设计过程来制定方案、解决问题。在K-12工程教育委员会2009年发布的《K-12教育中的工程教育:了解现状和改进前景》中将关注工程设计作为工程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认为工程设计具有高度迭代性,肯定问题解决方案的多种可能,能为理解科学、数学和技术概念提供有意义的学习背景[228],能够促进系统思维、建模和分析过程的开展,因此是具有潜在价值的教学方式[229]。2012年,美国颁布了《K-12科学教育框架》,认为教育中的工程设计需包括:明确工程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优化方案。而后,美国国家评估管理委员会和教育部推出的《技术与工程素养框架》中也对工程设计进行了梳理,指出工程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愿望需求,从而对不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循环且系统的过程。在K-12教育阶段,学生应该了解工程设计过程的核心要素,并有机会使用这些过程解决问题[230],需能够(1)通过识别限定条件定义问题;(2)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并评估其是否能满足任务要求;(3)通过系统测试和改进优化解决方案。一些研究也证实,工程设计过程可以为学生学习科学和数学内容提供机会和背景[231],发展工程思维习惯[232][233],促进学生解决问题和探索性学习的动机[234]。因此,不少教育者以工程设计为基础开发课程以支持学生的发展[235]。
第五章研究讨论
第一节工具的可应用性
一、工具应用可靠性
本研究整体上遵循标准化的工具编制程序。首先,通过梳理大量工程思维习惯领域的文献,确定了评分工具的一级维度5个及二级指标12个,并综合10组幼儿积木建构活动案例形成三级行为水平表现共36条。而后,邀请14名相关领域理论及实践专家对《工具》进行审议,根据专家意见调整工具内容,形成初版《工具》。
初步形成后,随机抽取100名5-6岁幼儿,对初版《工具》进行试测,运用相关统计方法,对各维度、指标架构的合理性及稳定性进行检验,根据数据结果修订内容;最后,再次随机抽取100名5-6岁幼儿,对正式版《工具》进行施测,并进行包括内部一致性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在内的多指标检验,结果表明各项数据均满足工具编制要求,其具体数据如下:
在信度上,工具中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大于0.75,总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评分者一致性信度为0.92,说明工具的信度良好,具有一定稳定性。
在效度上,本研究对工具进行了双重效度检验,包括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小组征询以修订、检验内容效度,运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工具进行修订,检验结构效度。其中,各维度与总分相关系数在0.60~0.89之间,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在0.30~0.80之间,幼儿工程思维习惯模型的x2/df的值为2.166,CFI的值为0.941,TLI的值为0.911,RMSEA的值为0.081,说明量表效度良好,可靠性较好,可用于评估5-6岁幼儿的工程思维习惯发展水平。
第二节工具的内容建构
一、具体内容解读与说明
1.工具使用的背景与方式
(1)以积木建构游戏为背景。积木是激发幼儿工程思维习惯的重要操作材料,积木建构游戏能为支持幼儿工程思维习惯发展、观察幼儿工程思维习惯表现提供理想背景。因此,工具以2-3人的小组式积木建构游戏为基本背景,各项观察评估任务均在该背景下展开。
(2)以工程设计过程为主线。为了将幼儿工程思维习惯表现与其他行为表现相区分,同时提高工具对于幼儿的发展性价值,本工具选择适宜学前阶段的工程设计过程六阶段为活动过程的基本主线,评估者依照“确定、学习、计划、尝试、测试、决策”六个基本阶段支持、引导幼儿积木建构游戏的展开,在其中观察有关工程思维习惯的行为表现。
(3)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幼儿的内在动理,同时也是工程设计过程在学前阶段开展的必要条件,是培养幼儿工程思维习惯的基础。故本工具的使用需首先以“生活化、问题化、开放性与可操作性、合作性、可检验性、提供必要支持”为基本要求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支持评估的顺利开展。
(4)整体综合化的评分机制。由于幼儿有其“完整的人”的特点,因此本工具选择更加整体性、综合化的评分方式,以确保能够更全面地看待幼儿工程思维习惯水平的发展。工具中评分量表包括三层级,评估者要综合幼儿的整体活动状况,考虑二级指标中多项要素的行为频率及质量,同时参考三级行为水平中的行为描述及示例给出分数,分数总和即为幼儿工程思维习惯的总体得分。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二节教育建议
本研究工具编制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最终形成的《积木建构游戏背景下5-6岁幼儿工程思维习惯评估工具》,更体现在通过文献整理、结构梳理、要素提炼、工具试用等工具编制过程,对早期相关内容的再思考及从这些思考出发形成的教育意义。本节就从研究涉及的关键内涵“积木建构游戏”“工程教育”“工程思维习惯”“工程设计过程”出发,提出了四点教育建议,以期支持教育实践。具体如下:
一、关注积木建构游戏中幼儿的过程性表现
长期以来,终结性评价在我国教育评价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这让教育过程中的教师和幼儿变得十分被动。随着人们开始重视过程性评价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幼儿在游戏、生活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也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这种充分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能够大大提高教育有效性。目前,针对积木建构游戏的研究十分广泛、深入,但多集中在对幼儿建构作品、建构水平的观察、评价中,而游戏中幼儿的过程性表现还有待被更进一步地挖掘。
本研究从工程思维习惯的角度,对幼儿在积木建构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了梳理、分析。通过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幼儿的积木建构游戏中蕴含了大量与工程思维习惯相关的语言、行为。教师可以从这些方面为切入点,把握教育契机,开展工程教育相关的活动,甚至促进幼儿更广泛的发展,如幼儿能否明确任务目标?根据情景要求幼儿是如何参与小组合作并开展搭建活动的?在面对争执、失败时幼儿有何反应?等。积木建构游戏中有助于幼儿发展的方面不止于此,教师也可以从多种角度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