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食育是生活化的自然教育,通过食育活动让孩子们拥有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人性,更重要的是饮食教育让孩子更加了解自然、感知社会,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第一章研究设计
三、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一)文献综述
1.有关食育的相关研究
饮食教育最早记载于中国古代典籍《齐民要术》,涵盖了医学、饮食、饮食、医学等各个方面。唐朝时期,孙思邈在《应急方》中逐渐完善了自己的理论思想。①古时有食疗养生之说,直到2006年我国中国农业大学李里特教授才介绍“饮食教育”一词。由于不良饮食习惯的增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孩子的“饮食教育”。研究者通过检索知网的期刊和硕博士论文,分析当前国内外食育发展现状的发展状况。因此,研究者以“食育”为关键词,检索与食育相关的文献,通过文献的筛选发现相关研究共421篇。将其整理,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1)有关食育内容的研究
不良的饮食习惯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而进行食育是最有效的方法。然而,不同的学者对食育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
中国的李里特教授(2010)从三个维度解读“食育”的内容:食育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食育以及怎样食育。他认为,食育包括四个方面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和营养知识、饮食文化、饮食行为习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以此改善幼儿不良的饮食习惯。②汤广全(2016)提倡儿童要有营养意识、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习惯,杜绝“独食”“个食”,培养科学的生活方式、健康的饮食知识与技能势在必得,他提出幼儿的食育要从家、校、社会三个方面展开。③林军(2012)认为食育包括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知识,以食物为载体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④景冬菊,牛丽萍(2021)提出幼儿园食育内容应包含食育游戏、食育绘本等其它有关食育的教育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家园共食育等多种方式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⑤世界上被公认为食育实施效果最好的国家是日本,同时也是实施“食育”最为典型的国家。早在2005年,日本就颁布世界上第一个有关食育的法律,即《食育基本法》。日本的饮食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包括科学饮食习惯、饮食知识、环境意识、艺术想象、“饮食农业”教育、“饮食文化”教育等,通过饮食教育塑造科学饮食习惯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国外早在2005年就对食育非常重视。我国李里特教授根据日本的研究首次提出有关食育的概念,我国逐渐对食育引起重视,尤其对幼儿阶段的食育更为关注,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讨论与分析
一、幼儿饮食习惯存在的问题
(一)挑偏食现象严重
幼儿挑食偏食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家长和幼儿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小班的孩子居多,中大班次之。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得知,“只吃自己喜欢的食物,”回答“从来没有”的仅占7.8%,“会把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扔掉或吐出来,”回答“从来没有”的占6.2%,可见各年龄班的幼儿存在严重的挑食偏食现象。而且据研究者观察发现,幼儿最不喜欢吃的就是绿色蔬菜,出现偏爱吃肉类食物或不爱吃肉只喜欢吃蔬菜的现象。蔬菜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素、膳食纤维等,肉类食物中富含蛋白质,荤素搭配才能有助于幼儿身体发育。比如有的孩子只吃肉不吃蔬菜,身体中不仅会缺乏维生素,对铁的吸收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还会使身体肥胖,增加疾病的风险,有的孩子只吃蔬菜不吃肉会导致缺铁或贫血,长期以往下去对幼儿的身体成长和发展非常不利。
在观察过程中,研究者发现X2小朋友不喜欢吃黑色的食物,如木耳、紫菜、香菇等,其实她并不是不想吃,而是对于新事物有些胆怯心理,老师曾经问过她:“为什么不吃这些呢?”X2小朋友:“我不喜欢这个颜色,看着有点恶心,”也有幼儿不喜欢吃海鲜,老师问及原因,孩子这样回答:“这眼睛太吓人了,我不敢吃”“这虾皮太难扒了,不想扒”等。研究者还发现幼儿喜欢先吃自己喜欢的食物,然后再慢吞吞地吃剩下的饭菜,比如今天吃排骨,每个小朋友一人一块,大部分孩子都先把排骨吃完,吃完之后有孩子还想要,老师会把剩下的肉渣给孩子吃,然后再吃剩下的菜,还有的孩子只喜欢吃主食泡菜汤不喜欢吃菜,喂她吃菜她就哭,长此以往下去老师在发饭时会给她多点主食和汤少添菜。
第四章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食育策略
一、幼儿园层面
(一)提升教师食育的专业化水平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因此,对幼儿进行饮食教育的同时,幼儿教师要具备更多有关食育的知识与技能。更新教师的饮食教育理念,对改善幼儿饮食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饮食教育不仅仅只是“吃”的问题,而是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将五大领域与饮食教育相互结合,扩大知识范围。第一,幼儿园可以邀请专业人士到园开展讲座,分享有关饮食教育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提升教师食育的专业化水平。再邀请家长入园参加食育专题活动,教师向家长讲解有关的食育知识,鼓励家长积极反馈幼儿在家饮食习惯的情况,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建议,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第二,也可以成立食育小组,每个年领班的老师分组进行有关食育活动的比赛,比如微课等,在比赛中各展风采,由其他教师进行互相评比,各取所长,掌握更多的饮食教育知识与技能。第三,幼儿园组织有能力的教师或聘请专业人士开展教研活动,编排有关饮食教育的书籍,为开设专门的食育活动做铺垫。这样不仅能够锻炼老教师的能力,也能够使新教师对食育有所新的认识。
(二)创设良好的食育环境
“生活即教育”,意思是生活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幼儿饮食教育存在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日常生活区、工作中的洗切制备食材、主题活动中制作美食或饮品,以食物为中介展开的饮食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培养更多的食育知识,幼儿饮食不仅对身体产生影响,也会对幼儿的性格及对待生活的态度造成一定影响。在学龄前阶段,接触食物品种越多的幼儿性格会更加的开放包容,对待事物也会更加的平和。第一,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创设食育环境,环境的创设是幼儿在一日生活和学习中重要的桥梁,因此,墙饰的装饰可以让幼儿潜移默化地与环境互动,从而达到理想的进餐环境;第二,户外环境也可以充满食育的文化气息。比如种植园、养殖园,让幼儿园环境处处彰显着自然的影子。同时养殖各种小动物,为孩子提供自然的课堂,通过种植、养殖、采摘、收获,让孩子感知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与自然对话,让教育与生命对接;第三,在走廊、阳台等区域,老师们利用自然材料,综合本土饮食文化,创设食育角、自然角等食育环境,让孩子近距离感知食物,了解四季不同的食物及农作物的生长,观察其生长过程,记录养护,在感知、欣赏、和动手操作中积累认知经验,促使幼儿对食育文化有更清晰的感受,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饮食教育环境。
二、家长层面
幼儿期是形成健康饮食习惯的关键时期,家长在孩子的饮食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研究者从食育视角出发,介绍家长应该采取哪些策略来改善幼儿的不良饮食行为,以此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一)培养幼儿主动进食能力
根据上述表2-5可知,小班不能做到独立进餐的人数居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主动进食能力逐渐增强,家长要想解放双手,那幼儿必然要学会独立进食。针对小班的幼儿,家长应鼓励、支持幼儿独立探索新事物,让孩子通过不断地感知,从而形成新的技能,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从小让幼儿大胆去尝试动手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在幼儿不断探索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帮助,但不可以替代幼儿操作整个进餐过程,这样不仅剥夺幼儿尝试和练习的权利,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幼儿主动进食能力。
(二)秉承健康饮食理念
在建立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前提是家长能够秉承健康饮食理念。第一,家长以身作则,形成良好的良好的榜样。孩子们天生就是模仿者,因此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饮食榜样。家长可以选择健康食品作为家庭餐桌上的主要食品,以饮食习惯、食品选择等方面的行为为孩子们树立榜样。如果家长自身存在不良的饮食行为,需要意识到并尽快改正,以免孩子模仿学习。第二,家长在饮食教育方面要保持思想一致,有明确的态度并且制定好进餐规则,对幼儿进餐行为加以科学的饮食指导;第三,如果在进餐过程中幼儿对某种食物呈强烈反对的态度,家长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询问幼儿不吃的原因,避免采取极端的手段,将食物做成幼儿喜欢的样式,给孩子提供营养丰富、口感好的食物,减少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
结论
食育是生活化的自然教育,通过食育活动让孩子们拥有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人性,更重要的是饮食教育让孩子更加了解自然、感知社会,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幼儿饮食行为习惯展开调查,结论如下:
第一,幼儿饮食行为习惯与性别无显著差异;幼儿饮食行为习惯与年龄相关,存在显著差异。
第二,幼儿饮食行为习惯现状从挑食偏食、食物响应、不良进餐习惯、过饱响应、情绪性进食、外因性进食、主动进食能力方面进行阐述。在上述文献综述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已有研究显示幼儿存在挑食偏食现象、进餐速度过快或过慢、进餐专注性不强、被动进餐现象严重、进餐情绪不安、进食频率过高等问题,而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幼儿存在不良饮食习惯问题。
第三,幼儿饮食行为习惯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主要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指幼儿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幼儿味觉感受性、自身情绪、睡眠情况及身体状况;客观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幼儿园因素。
第四,基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进而从幼儿自身、家庭、幼儿园、社会层面提出改善幼儿饮食习惯的策略,期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能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