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代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静脉循环代偿的临床及影像评价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35966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2-08-30
  • 来源:上海论文网

医学论文哪里有?笔者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良好的颅外静脉循环代偿有利于患者的预后,且颅外静脉循环代偿差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第1章前言

1.2颅外引流途径

上矢状窦与直窦注入窦汇,经横窦以及乙状窦最后通过颈内静脉向颅外引流,因此颈内静脉为颅内静脉窦主要的回流途径。颅内静脉回流还受体位和中心静脉压的影响。仰卧位时,颈内静脉为主要的回流途径[37,38];立位或坐位时,椎静脉丛为主要的引流途径[39,40]。其主要原因在于,当直立位时颈静脉位于心脏上方,压力为负值,薄壁血管会塌陷[41],而椎静脉丛存在于固定腔隙而不受影响。还有研究表明,椎静脉丛能够在双侧颈内静脉结扎后完全引流颅内静脉[42]。当颈内静脉血栓形成等原因,静脉无法经颈静脉回流时,椎静脉丛可成为有效的静脉循环代偿途径。

除颈内静脉与椎静脉丛,颅内外还存在广泛沟通,其中包括导静脉以及板障静脉。

板障静脉走行于颅骨板障内的骨性通道中,向外经导静脉与头皮静脉相通,向内与颅内静脉窦相沟通。Yamashiro等人[43]的研究表明,脑膜瘤患者切断板障静脉后,有40%的病例出现了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可见板障静脉的循环代偿能力不容忽视。不仅如此,CVST可导致静脉回流受阻,颅内压增高,脑脊液的回吸收障碍时,板障静脉内存在的蛛网膜颗粒也可以起到代偿吸收脑脊液,辅助降颅压的作用。

医学论文怎么写

第3章研究材料与方法

3.2纳入与排除标准

3.2.1纳入标准

1、本研究的对象为CVT患者,所有患者必须明确诊断为该病,并指出血栓形成的部位,存有完整的MRV影像资料的患者。

2、所有患者必须在入院早期完善MRV,并且成像质量清晰,足以对CVST患者进行诊断,并对侧枝循环进行分析。

3、所有患者住院期间病历必须真实,且完善危险因素筛查。

3.2.2排除标准

1、本研究需要分析静脉窦血栓患者引流静脉与预后的相关性以及静脉窦血栓预后的相关因素,所有患者在发病前必须身体状况良好,功能独立,否则予以排除。

2、对既往存在头颈部肿瘤及头颈部手术史的患者予以排除。

3、对颈部肌肉压迫导致的CVST患者予以排除。

4、对存在抗凝禁忌的患者予以排除。

第5章讨论

5.1 CVST的颅外静脉循环代偿

正常人的颅腔容积为1400~1500ml,而颅内脑静脉占颅腔容积的6%。CVST影响静脉回流,随着静脉血容积占比逐步升高,在固定颅腔体积下,颅内压则会随之急剧升高。因此,颅内-外引流量的正常化是CVST病情恢复的关键。在正常情况下,颅内静脉引流主要经横窦、乙状窦至颈内静脉引流至颅外[36]。除此以外,导静脉提供了广泛的颅内外连接通路,从而实现颅内-外引流,并且可以起到调节颅压的作用[44,55,78]。还有研究表明,因血管畸形或颅骨畸形导致颈内静脉引流受损时,导静脉可能随之扩张,并起到主要的静脉引流作用[79,80]。在本研究中,所有CVST患者均观察到了不同程度的颅外静脉引流,经导静脉向颅外的引流在CVST患者中是一个普遍现象。

本研究进一步发现,显影的颅外静脉循环代偿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即面部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和枕静脉。颅内静脉与面部静脉沟通广泛,面深静脉经翼静脉丛通过圆孔、卵圆孔、破裂孔内的导静脉与海绵窦相连,面静脉经眼上静脉和眼下静脉与海绵窦相连。顶导静脉将上矢状窦与颞浅静脉连接,横窦或乙状窦经乳突导静脉与耳后静脉和(或)枕静脉相连。枕导静脉将窦汇和(或)上矢状窦与枕静脉相连。除此以外,椎静脉也通过导静脉与颅内静脉窦相连,Li等人的研究表明[81],虽说椎静脉丛的扩张大部分是先天的,但在双侧横窦血栓患者中椎静脉丛扩张的患者有着更低的颅内压和更少的高颅压相关症状。这也说明了椎静脉丛在横窦血栓患者中起到了一定的静脉循环代偿作用。

医学论文参考

5.2预后与颅外静脉循环代偿

静脉性淤血和动脉性缺血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灌注压不会下降,造成不可逆性脑损伤的可能性较小[88]。因此,较动脉卒中而言,其预后相对较好,主要集中在mRS评分0-2分之间。但由于CVST临床缺乏特异性,诊断往往存在延迟,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死亡率也会随之升高。因此在临床中,如何改善患者预后是关键。静脉回流障碍是CVST病理生理基础,Stolz等人运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一项研究表明[7],CVST患者的静脉循环从一开始就正常或90天内静脉循环恢复正常与预后良好相关。CVST在正常通路阻塞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其他静脉的循环代偿,实现静脉回流的正常化。一般认为,CVST早期静脉压升高,血液淤滞,主要是通过原有的静脉回流通路代偿性扩大实现[89]。导静脉作为颅内-外连接通路,也参与其中。事实上,早在胎儿时期人类就曾经历过类似于CVST的情况。乙状窦在婴儿时期相对狭窄仅1-2mm,不能起到完全引流的作用[90]。与此同时,静脉血液通过导静脉“溢出”颅外,维持正常的静脉回流。随着颈内静脉的正常发育,这种静脉回流方式也逐渐被取代,但导静脉仍然保留。因此,在CVST患者中,在导静脉保持通畅的情况下,经导静脉向颅外引流能力非常强大,可以起到静脉回流正常化的作用。并且经本研究证实,颅外静脉循环代偿差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见经导静脉的颅外静脉循环代偿为静脉回流正常化,提供了有利的辅助作用。

第六章结论

1、颅外静脉循环代偿在CVST患者中普遍存在。本研究发现的颅外静脉循环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即面部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和枕静脉。

2、良好的颅外静脉循环代偿有利于患者的预后,且颅外静脉循环代偿差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3、一侧横窦、乙状窦伴或不伴有同侧颈内静脉血栓形成时,主要经对侧颅外静脉进行代偿。

4、颅外静脉循环代偿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感染性因素以及颅内压≥400mmH2O。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