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哪里有?课题组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观察并确认了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采用四动脉结扎构建大鼠 GCI 模型,再灌注 7 d 后可见海马神经元大面积死亡(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元存活 Maker NeuN),而肢体缺血后处理能够挽救部分死亡神经元,证实了肢体缺血后处理的神经保护作用。
第 1 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3 月龄 SPF 级雌性 Sprague Dawley(SD)大鼠,购置于北京华阜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CXK 京 2020-0004),体质量约 250-300 g,饲养于华北理工大学动物中心屏障实验室(SYXK 冀 2020-007),所有动物自由饮食饮水,饲养条件遵循昼夜节律。
2)主要抗体 本实验所采用抗体如表 1 所示。
1.2 结果
1.2.1 肢体缺血后处理上调 IR7d 大鼠海马 CA1 区 Aromatase 表达和 BDE2 水平
Western blot 分析结果显示(图 1 A-B),缺血再灌注 3 h 各组海马 CA1 区Aromatase 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缺血再灌注 3 d 时可见相比于 Sham组,Aromatase 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而在缺血再灌注 7 d 时,相比于 Sham组,Aromatase 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肢体缺血后处理显著上调了海马 CA1区 Aromatase 的蛋白表达(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对 IR3h 和 IR3d 组Aromatase 蛋白表达无显著影响 ( P>0.05 )。 本实验随后又检测了芳香 化酶Aromatase 的改变对脑源性雌激素 E2 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分析显示(图 1 C-D),相比于 Sham 组,IR7d 组海马 CA1 区 E2 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肢体缺血后处理组海马 CA1 区的 E2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使用 Aromatase 活性抑制剂 Letrozole 后,显著抑制了肢体缺血后处理对 E2 的上调作用(P<0.05)。
第 2 章 综述 肢体缺血后处理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2.1 肢体缺血后处理的发展
1986 年,Murry 等首次在犬的心肌梗上死模型中提出了缺血预处理概念,并证明了其保护作用。这是一种适应性反应,即在缺血发作前立即给予短暂的缺血间歇再灌注,可保护组织免受随后较长时间缺血损伤引起的梗死[72]。其后,缺血预处理被证明在各种动物模型均具有心肌保护作用[73]。原位缺血预处理在人体不容易实现,因此 1993 年,远程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被证明[74],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远程缺血预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减轻各器官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损伤[75]。虽然缺血预处理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策略,由于急性缺血的不可预测性,缺血预处理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2003 年 Zhao 等通过比较缺血预处理与后处理对犬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首次发现了缺血后处理的保护作用[76]。2005 年 Kerendi 等发现远端肾脏后处理能够有效减少心肌梗死面积[77],远程缺血后处理概念正式被提出。肢体缺血后处理是在器官缺血发生缺血损伤后对肢体进行一次或多次缺血再灌注处理。2009 年 Ren 等通过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大鼠进行远端肢体 15 min 缺血-15 min 再灌注共 3 个循环的缺血后处理发现两天后脑梗死面积降低了 67%[78]。在动物实验中,响应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保护作用的主要为心脏、脑、肝脏、脊髓等重要器官[23-25]。研究人员在应用于人类时也观察到同样的保护作用[26]。由于肢体缺血后处理保护作用明显,操作简单、安全,近年来在脑缺血保护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2.2 肢体缺血后处理的可能保护机制
肢体缺血后处理的脑保护作用被广泛证实,研究者们认为其可能产生保护作用的途径有三种[79]:(1)体液途径;(2)神经途径;(3)免疫途径。但是,目前肢体缺血后处理的具体保护机制并未完全研究清楚,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2.2.1 促进血管生成,增加脑血流,改善微循环
脑血管阻塞后的脑血流信息可能反映侧支循环的可用性,侧支循环是脑梗死体积的关键因素,在大鼠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中,早期脑梗死面积随血流量减少而增加[80]。而肢体缺血后处理与脑血流的变化密切相关,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联合缺血后处理可稳定早期高灌注和后期低灌注期脑血流紊乱[81]。Lee 等人在光化学反应引起树鼩血栓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中,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发现缺血后处理后海马区域脑血流增加。在大鼠 MCAO 模型中,同样检测到了肢体缺血处理明显增加了局部脑血流,并通过增加 Notch 信号活性促进了脑动脉生成[82]。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血脑屏障、微血管、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及其轴突和其他支持细胞组成。缺血后处理可以减少缺血再灌注对 NVU 的结构和功能损伤,最终保护 NVU 免受损伤,改善脑循环[83],而在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时,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通过增强侧支循环减少了梗死面积[84]。提示肢体缺血后处理可能通过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发生神经保护作用。
2.2.2 减轻脑水肿,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
AQP4 是水通道蛋白家族中的一员,定位于脑星形胶质细胞末端足部,在细胞毒水肿和血管源性水肿发生过程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水稳态因子[86]。IPostC 可通过在再灌注后水肿形成早期下调 AQP4 表达,减轻脑水肿,改善血脑屏障完整性,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38]。有报道称,卒中后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 metalloprotein 9,MMP-9)活性显著升高[87],越来越多证据表明,MMP-9 表达升高会导致脑水肿,破坏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其在调节局灶性或全脑缺血再灌注等多种病理状态下的血脑屏障通透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88, 89]。而研究发现缺血后处理可以抑制 MMP-9 活性和表达的升高对血脑屏障完整性的破坏,从而防止脑水肿和 BBB 的破坏[90]。这可能是 LIP 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2.3 结语
综上所述,肢体缺血后处理通过脑缺血耐受而调动内源性保护机制,提高神经元对缺血的耐受性,延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时间窗,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肢体缺血后处理可在脑缺血事件发生后实施,操作方法简单,对人体的损伤微小,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课题组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观察并确认了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采用四动脉结扎构建大鼠 GCI 模型,再灌注 7 d 后可见海马神经元大面积死亡(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元存活 Maker NeuN),而肢体缺血后处理能够挽救部分死亡神经元,证实了肢体缺血后处理的神经保护作用。对肢体缺血后处理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从分子、基因水平揭示脑缺血性疾病的确切机制,能为防治脑缺血性疾病提供完善的科学依据,为新疗法和新药物的开发提供全新思路。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