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心境障碍康复者自我认同的反身性建构过程一一基于15名患者的质性研究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65
  • 论文字数:55433
  • 论文编号:el2021090421482124691
  • 日期:2021-11-02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本文是医学论文,本研究所描述的这一过程与现有国内精神康复者自我认同形成过程的研究有异同。邓兆杰将康复者自我认同形成归纳为矛盾感受、消极认知、事实接受和积极适应四个阶段、类似地徐岩的研究认为精神病患者的身份认同经历否认与抗争、妥协与让步,再到接受与内化的过程2。他们的自我认同形成过程主要从病耻感的角度描述的,且研究对象是还在院内的康复者,因此他们研究呈现的更多是病人身份认同的内化过程。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患病历程较长,在社区中生活的心境障碍康复者,因此呈现出长期的、医疗场域外的认同建构过程。同时本研究也说明参与构建康复者自我认同的话语不仅只有精神医学,还有心理学及传统取径的论述,影响着康复者对疾病和自我关系的理解。而与上述研究结论一致的是,病耻感在自我认同形成过程中的影响不容忽视,在本研究中表现为病人身份深入到康复者的自我认识并明显影响着其日常社会关系的建立。本研究描述的康复者经过精神医疗介入后面临困惑,在多重取径影响下形成自我认同建构的现象。马希权在对康复期患者的经验研究中同样描述了患者经过诊断、治疗、用药维持和康复的干预过程后对自我身份的困惑,患者感到自身心理发生变化,迫切整合自身经历形成统一的自我。该研究指出在经历精神科治疗和恢复的过程后患者对生活有新的看法以及待人处事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转变,也与本研究描述受访者生活方式的转变一致。

.......

 

第一章导论

 

本研究聚焦于康复者的反身性和自我认同的构建,描述康复者在患有心境障碍后对疾病体验和各种帮助途径的反思,呈现出他们利用各方面知识理解自己、建构自我认同的过程,并提供理论解释。同时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反思这一过程,审视精神医学等各种专业知识与本土知识对康复者形成的影响及其背后的意义,体现出社会工作的反身性。作为精神卫生专业团队的一员,社会工作者在多专业合作中接触到不同的专业知识体系。本研究对康复者反身性和自我认同建构的描述和分析,呈现康复者的主观体验和思考,有助于社会工作者理解实践过程中康复者与各方知识的互动,走进康复者的生活世界并达成理解。进而在重视康复者主体性的基础上,促进康复者和精神卫生团队建立治疗联盟,共同形成适切的医疗决策和生活方式,提升康复者的福祉。自我认同对于心境障碍乃至精神健康领域而言都是重要的研究主题。这首先是因为有关精神疾病的病因学理论都离不开对自我和认同相关问题的思考,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受损在某些理论下被认为是精神障碍的关键特征,这也体现在心境障碍的诊断标准中、国内心理学领域有着大量探讨自我、同一性与抑郁关系的定量研究,通过研究临床心境障碍患者,或研究大学生的抑郁情绪,表明抑郁个体的某些心理学特征,以助于理解抑郁产生的机制。

......

 

第二章药物与身体

 

2.1药物治疗的疗效

对于康复者而言,疾病出现并向精神医疗系统求助的这个阶段是一个”富有命运特征的时刻“,在这一时刻他们首先接触到的专家是精神科医生,其通过以药物治疗为主的方式进行介入。药物,是康复者康复历程中进行互动的最主要的”物“。药物通过对身体的介入与康复者产生联系,并以身体体验为基础参与持续反思的过程。康复者不仅对药物使用进行反思,同时也从药物中理解自我。本章将呈现受访者对药物使用的体验,描述受访者对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及其影响的体验和反思,以及使用药物对受访者理解自我的意义。凉茶所指的没有变化,是指药物并没有减轻他因对学校恐惧而带来的体验。这些体验与其具体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联,凉茶的两次休学隐隐中涉及到医学彳把的可能,源自社会情境的问题医学化后,住院治疗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药物的效果,还在于脱离了问题的情境,因此住院后症状减少似乎给人问题解决了的”幻觉“,但回到问题情境后依然无法融入。类似的受访者中还有大姜和珊瑚表述服用药物之后除了副作用外没有感觉有改善的变化;此外,我在精神科住院部实习时也曾遇到过康复者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在此我的意图并非在于挑战疾病诊断,而是通过凉茶他们的经历说明,在疾病出现的这个富有命运特征的时刻,药物的疗效存在有限性,对部分受访者而言药物未能满足其解决问题的要求。而受访者对药物疗效的反思,将会直接影响后文讨论的受访者对药物使用的权衡。

 

2.2副作用及其影响

药物通过对身体的介入参与康复者自我认同的建构过程。受访者在与药物互动过程中,会从躯体感受、情绪变化和异己体验的消除中体验并反思药物的疗效,而对于部分受访者而言药物疗效未能满足其康复的要求。与此同时,受访者会体验到嗜睡、肥胖等副作用,这些副作用进一步影响到受访者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人际交往。受访者会反身性地从与药物的互动中理解自己,药物的使用维持着受访者与病人身份的联系,而精神疾病的污名会透过药物折射到自我认同中。莲姐不能接受慢性病的类比,是考虑到他人可能从使用精神科药物来判断自己是”异常“的。这体现了精神疾病与其他慢性病的一个重要不同:精神疾病存在着明显污名化的现象。莲姐会将她所感知到的外界对精神疾病的污名纳入对药物的反思中,从中理解药物对自我的含义。由此,药物的使用维持着莲姐与病人身份的联系,精神疾病的污名透过药物折射到莲姐的自我认同上。例如,研究认为抑郁个体比正常人有更高的自我注意沉思对产生和加重抑郁的风险,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异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等。

医学论文格式
分析框架

 

第三章医者与知识...........25

3.1精神医疗取径.......................25

3.2心理学取径...........29

3.3传统取径...........33
第四章意识与自我认同...........38

4.1患病时的意识...........38

4.2疾病与自我认同...........39

第五章反身性选择...........42

5.1权衡药物使用...........42

5.2多元方法调整...........44

5.3社会关系建立...........45

5.4生活方式转变...........46

5.5本章小结...........48

.....

 

第五章反身性选择

 

5.1权衡药物使用

在这里我借用吉登斯的术语生活方式来论述受访者反身性建构自我认同的结果之一。吉登斯将生活方式定义为”一组被整合起来的个体的实践,不仅因为这些实践满足功利主义之需,而且因为他们为特定的自我身份认同叙事提供了物质形式“。生活方式是有关决策和行动的过程,而个人作出的无论是细微的还是重大的选择,不只是关于”如何行动“的决定,而且是关于”要成为谁“的决定、前三节中我主要描述了受访者反身性建构自我认同后,以具体的方式持续地调整自我,以及受访者在社会关系上的反身性选择;而在这一小节中我从更一般的层面论述受访者的生活方式一一我用这个术语来整合受访者在生活中多方面的决策与行动。生活方式的转变来源于受访者对自身的理解,同时作出的转变又关涉”我要成为谁“的意向性问题,蕴含着自我认同再形成的可能。本章呈现了受访者建构自我认同后作出的反身性选择。具体行动上受访者会权衡药物的使用、进行心理学训练等多元方式持续地调整自我以应对疾病和困境。社交层面上由疾病话语形成的病人身份影响着受访者建立社会关系的意愿和选择。其中受访者可能在交友中隐藏患病的经历,因感到自身难以被接纳、认为后代存在健康风险而在亲密关系建立上存在困难,体现出受访者污名的内化和社会隔离的趋向。在更一般的层面上受访者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反身性选择,形成生活方式的改变,展现出对自己生活的态度,引向自我认同的再形成。受访者的自我认同在反身性下仍在持续地更新建构中。

 

5.2多元方法调整

前文提到获取疾病解释的三种取径中,无论是精神医疗下药物的干预、心理学取径上个体心理的调适,还是传统取径下性格和生活习惯的转变,都引向了对受访者自身进行调整的方向。作为反身性建构自我认同的后果,受访者作为行动的主体基于对疾病和自我的理解,以多元的方法开展持续的自我调整。精神医疗论述下釆取药物进行调整,已在前文描述受访者对药物使用的权衡中呈现,本节选取了两位受访者的行动来展现其他取径下的自我调整方式梓丽过往与邻居发生冲突,之后梓丽觉得邻居在针对自己(梓丽表示她被心理医生评估有被害妄想)。与邻居的关系一直困扰着梓丽,去改变”生命能量场“的尝试和努力对梓丽的康复有帮助。或许梓丽的理解和做法并不完全符合”科学“的观点,但她用本土的方式对自己的生活形成了有益的调整。病人的身份影响着莲姐和栋栋对结婚成家的意愿,一方面考虑到患有疾病是否会被他人接受,另一方面则考虑到后代健康的风险。而这不仅仅是受访者个人的问题,在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下也对受访者家庭形成一定影响。以上呈现出受访者在社会关系建立中的意愿和选择,他们在病人的身份认同下少有深入的人际关系,受访者期望能被理解和接纳,但对他人能否接受自己持较消极的态度。这隐含了疾病污名的内化和随之形成的社会隔离的趋向。

医学论文范文
受访者基本信息表

......
 

第六章总结与讨论

萧易忻的研究指出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和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健康成为个人的责任,民众会甘愿以各种途径维持健康,医疗化不仅是医生权力与产官学媒的建构,也是民众自下而上的生产。其中形成的不以西方精神医学独尊、允许另类治疗方式的医疗化是非压迫性的,是主动建构新认同的力量4。在康复经历中康复者接受多重取径的帮助,并从其疾病解释的反思理解自我,正是这样主动建构的过程。以上对自我认同反身性建构的过程进行了总体的讨论,接下来将进一步讨论这一过程中的具体议题,从而对这个过程形成更细致的分析和理解。这类研究中也有自我认同与抑郁相关的研究,一项针对大学生的研究认为自我同一性缓冲了存在焦虑对抑郁的影响;另一项对中学生的研究表明意义感和自我认同对抑郁具有负向预测力。这些研究说明了自我认同本身是心境障碍产生的相关因素,同时上述的心理学特征也意味着康复者的认知及其理解自我的过程有其独特性,这在分析其自我认同建构过程时需要被留意。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