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医学论文,目前对于人工耳蜗植入后音乐训练效果的评价指标尚缺乏统一标准;另外,本研究纳入的文献大多为非随机对照研究,中文文献仅两篇,且质量一般,论证强度受到较大的限制,同时也说明目前此领域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目前音乐训练康复试验设计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于训练方式、训练材料以及测试材料的选择仍缺乏统一标准。以测试材料为例,虽然同为旋律轮廓测试,不同试验间仍存在细微差别,例如测试声音色差异,频域覆盖范围,测试前有无熟悉系统操作的过程等,而这些差别皆可能导致偏倚的产生。其次训练过程中需要受试者在规定时间全程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一些训练效果的测量需要反复的跟踪测试及长期的随访调査,这部分数据具有珍贵的临床价值但同时也增加了产生偏倚的机会。
........
前言
Meta分析是通过对多个具有相同研究目的的独立研宂结果进行合并,增加了样本量,从而提高统计检验效能,旨在尽可能的降低偏倚,在现有的研究水平下得出科学的接近真实的结论。系统评价主要针对生物医学领域中临床研究结论不一致、存在较大争议或者难以实现临床应用的问题,通过定量或定性分析,得出结论并进一步指导临床研究,属于二次研究文献,因此其结论极大程度上受原始文献研究质量所影响。而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为最佳证据来源。由于音乐训练相关研宂尚处于探索阶段,各研究间得到的结论存在一定差异。并且此类研究受试者招募相对困难,试验过程中对受试者依从性要求高,实验耗时耗力,目前国外音乐训练相关研究的原始文献中,主要以小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为主,缺乏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而我国此类研究相关文献则更少。因此,有必要在目前音乐训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查找相关资料,对现有数据进行归纳、合并、总结,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
1、资料和方法
1.1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各种先天性、后天性及病因不明的双耳重度及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单侧或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排除认知能力缺陷、精神疾患等可能影响训练及测试进行的疾病及残疾.排除非论著类文献、病例个案报道;排除未能对音乐训练方式、训练材料等进行描述的文献;排除未能对训练效果评价材料进行描述的文献;排除未能提供音乐训练前后测试结果信息或未能对训练前后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的文献。本文通过对人工耳蜗植入患者音乐训练后音调感知水平的变化进行系统评价,为音乐训练效果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并尝试探究不同音乐训练类型以及训练时间、测试音等因素对于训练效果的影响。以期进一步优化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音乐训练康复方案的制定。
1.2研究资料采集方法
当总体WMD>0时,或在森林图中某个研究95%CI的横线与无效线并未相交,且该横线落在无效线右侧时,可认为试验组指标的均数大于对照组,即训练后测试成绩较基线提高。当总体WMD<0时,或在森林图中某个研究的95%CI横线与无效竖线并未相交,且该横线落在无效线左侧时,可认为试验组指标的均数小于对照组,试验因素降低了测试指标的均数,即训练后测试成绩降低。采用漏斗图进行发表偏倚的评价。图表以效应量的标准误(SE)为横坐标,效应量为纵坐标,以各研究合并效应量为中轴与X轴做一水平线。按各个研究相应数据绘制散点图,根据漏斗图的左右对称性及向中线集中程度来大致判断入选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及大小。若两侧散点数量及分布基本一致则表示不存在发表偏倚;相反,则存在发表偏倚。
....
3、结局指标分析.........24
3.1不同训练类型效果的比较.........24
3.2其他可能影响音乐训练效果的因素.........28
4讨论.........32
4.1不同训练类型对音调感知能力训练效果的影响.........33
4.2音乐训练持续时间与训练后持续效果.........35
4.3测试音差异.........36
4.4人口统计学差异.........37
4.5纳入文献分析.........38
4.6对未来研究的启示.........39
5、结论..........40
...........
4、讨论
4.1不同训练类型对音调感知能力训练效果的影响
人工耳蜗植入的目的不应只是重新听到声音,而应该是使患者听懂言语声,正常的进行交流,随后更进一步的享受聆听音乐,从而更好的融入社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只是实现聆听的第一步,无论是语前聋患者还是语后聋患者,术后的康复训练同样至关重要[42].对于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者,有效的言语康复训练可以充分调动其听觉注意力,从而带来听觉中枢重塑。虽然语后聋患者在听力障碍发生前累积了一定的言语基础知识与聆听经验,但人工耳蜗装置提供的是经过带通滤波后提取了时域包络信息的退化的声信号,因此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初次开机时,他们通常会认为听到的声音奇怪并难以辨识,有必要进行康复训练从而使退化的声信号与己建立的言语知识框架、听觉系统间重新建立联系。
4.2音乐训练持续时间与训练后持续效果
本研究纳入试验中,受试者年龄、人工耳蜗植入年龄对训练前、后音调识别的表现无明显相关性。但目前的研究表明,听觉千预年龄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对于人工耳蜗植入者言语识别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前文提到过,听觉剥夺会导致中枢听觉通路的延迟甚至异常发育,尤其是当这种剥夺发生在听觉发育敏感时期。有研究认为,这种听觉发育敏感时期大约在出生后的3.5年内,将会对大脑产生深远的长期影响[72]。通过动物模型,我们了解到听觉发育敏感期的长时间听觉剥夺将影响听觉系统与高级认知中枢(如听觉加工、工作记忆等)之间的功能连接[73]。如果能在敏感期内恢复听力,这些改变就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逆转因此早期的听觉干预与言语康复治疗对人工耳蜗植入者听觉发展结局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纳入文献在这方面大多得到了阴性的结果,考虑主要由于纳入文献质量水平所导致,这部分内容将在接下来进行讨论。
....
5、结论
相关研究论证强度的加强有待于通过扩大样本量来实现。对于受试者的选择方面,应大量招募具有足够代表性的患者,并针对可能影响基线可比性及训练后效果的因素包括受试者年龄、人工耳蜗植入年龄、植入前有无使用助听设备、助听设备类型、言语编码策略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必要时进行分组比较。在训练的实施过程中,应增加训练质量监控环节,例如训练轨迹记录、研究人员陪同训练等,以增加干预措施有效性。对于不同特点的受试者选择相应的言语测试方法,既能反映出研究对象的真实水平,又能体现受试者间差异。例如对于不能很好理解测试内容、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低年龄受试者,选择更加具有趣味性并且简单易懂的测试材料;对于有一定音乐经验的受试者,通过改变音调差值提高测试难度,避免出现天花板效应。对于训练间期、随访间期的影响因素控制,可以有意识的通过暂时停止学校音乐课程、暂停家庭音乐游戏等方法实现。此外音乐在生活中广泛存在,因此受试者在训练间期以及训练结束后,很难界定对受试者是否受到生活环境音乐的影响。但在纳入研究的试验中,对相关问题的描述并不多见。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