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水泡性口炎病毒M蛋白抑制宿主抗病毒医学反应机制的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46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9013020242518584
  • 日期:2019-01-26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一篇医学论文,尽管中、西医学还不可能融合成为一种统一的医学模式,但可以独立发展,并存共荣,整合互补。缘于现代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影响,西医学的发展趋势若仅仅是单纯地重视分析而忽略了整体结构和整体功能,无疑将渐行渐窄。(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前 言
 
VSV(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是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水泡病毒属(Vesiculovirus)的成员,应用中和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可将其分为两个血清型:新泽西型(NJ)和印第安型(IND)。该病毒为不分节段的负链 RNA 病毒,不仅具有典型的嗜上皮性,而且通过体外培养显示,其对不同种类细胞具有广泛的嗜性。VSV 的基因组从 3′端→5′端依次排列着 N、NS、M、G、L 5 个不重叠的基因,分别编码核病毒蛋白(N)、磷蛋白(P)、基质蛋白(M)、糖蛋白(G)以及 RNA 依赖的 RNA 聚合酶(L)。由于 VSV 与肆虐西非的埃博拉病毒同属于单股负链病毒目(该病毒目还包括狂犬病毒、Nipah 病毒、Hendra 病毒等多种高致病性病毒),但 VSV 对人的致病性相对较弱,所以其被一些科学家认为是研究单股负链病毒目病毒的理想模型。
RNA 病毒由于其有限的编码能力,必须利用宿主蛋白和细胞膜进行高效复制。它们可以利用细胞中某些蛋白的经典功能、修饰宿主蛋白或蛋白复合体的功能、亦或招募宿主蛋白发挥新功能等方式完成复制增殖。这些都是通过病毒蛋白和宿主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的。因此,从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角度入手,筛选在病毒复制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宿主蛋白,不仅为解析病毒致病机制提供新的探索方向,而且为抗病毒药物靶点的筛选提供性的理论依据。由于 VSV-M 蛋白在病毒组装与出芽、诱导细胞凋亡、抑制宿主细胞抗病毒反应等病毒重要的生命周期中发挥主要作用。因此,本研究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 M 蛋白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并通过酵母回转、GST-pull down、激光共聚焦等实验加以验证。利用 PCR 定点突变技术、酵母回转和 β-半乳糖苷酶活性实验筛选 M 蛋白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利用 RNA 干扰或过表达技术进一步验证这些蛋白在病毒复制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分析其影响病毒复制的机制。该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阐明 VSV 的致病分子机制,而且将为抗病毒药物靶点的筛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水泡性口炎病毒的研究现状
水泡性口炎(Vesicular stomatitis)是一种由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stomatitis virus,VSV)感染引起的牛、马、猪等多种动物和人以口炎为主要特征的人兽共患性传染病。临床特征表现为嘴唇、舌头、牙龈、乳头、蹄匣等部位出现水泡或溃疡,在兽医临床上极易误诊。人感染VSV后呈现类似感冒症状(如发热、肌肉疼痛、头疼等)甚至发生脑炎,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VSV 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水泡病毒属(Vesiculovirus)的成员,应用中和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可将其分为两个血清型:新泽西型(NJ)和印第安型(IND)。迄今已发现VSV有14个病毒型,在抗原性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在毒粒结构、基因组成、转录调控和病毒蛋白等方面均类似[1]。该病自1821年在美国暴发以来,许多国家陆续有该病的报道,其发病很可能呈世界性分布[2]。由于其在许多国家的流行蔓延造成世界肉类市场的混乱,同时使感染动物(如猪和牛)的生产能力下降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该病对养殖业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3]。鉴于该病对国际贸易产生的严重影响,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通报的动物疫病,我国也将其列为《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中重点防范的13种外来动物疫病之一。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云南省蝙蝠携带病毒的病原生态学研究发现,VSV是蝙蝠携带的病毒之一[4]。这一结果不仅增加了我们对这种重点外来动物病原的防范意识,而且也增强了对该病毒相关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1.1 水泡性口炎病毒的结构
VSV是典型的、不分阶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呈弹状病毒科特征性的子弹形状。根据其结构和功能可将该病毒分为内部的核糖核蛋白复合体(ribo-nucleoprotein complex,RNP)和包裹在RNP上的外膜结构[5]。核糖核蛋白复合体由磷蛋白(P)、核蛋白(N)、RNA依赖的RNA聚合酶L和病毒基因组组成,在病毒转录复制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外膜结构由基质蛋白(M)和糖蛋白(G)组成,主要介导病毒感染、入侵细胞以及病毒粒子组装等[6]。
.......
 
1.1.1 水泡性口炎病毒基因组结构
水泡性口炎病毒基因组全长11,161 nt, 其中包括编码病毒5个蛋白的基因和调节序列,从左到右顺序依次为3′-(leader)、N、 P、 M、 G、L、 (trailer)-5′。3′leader是病毒蛋白mRNA和全长正义反基因组RNA合成过程中RNP特异性识别的启动子序列。除此之外3′leader序列在病毒复制过程中还可以被转录出47 nt的未知功能的短序列。5′trailer在病毒反基因组中的互补序列是和合成全长病毒基因组的启动子,该序列也可以被转录出45 nt的未知功能的短序列[7]。每个基因在起始或终止位置都存在保守的3′-UUGUCnnUAG-5′或3′-AUACUUUUUUU-5′序列,这两段序列是病毒mRNA合成过程中转录起始或终止的信号[8]。
........
 
第三章 M 蛋白与 p8 及eIF3i 相互作用的验证及互作位点的筛选...49
3.1 材料试剂 .............49
3.2 方法............51
3.3 结果............55
3.4 讨论............62
3.5 小结............64
第四章 p8 介导 M 蛋白对宿主细胞转录抑制作用.....65
4.1 材料试剂 .............65
4.2 方法............66
4.3 结果............68
4.4 讨论............72
4.5 小结............73
第五章 eIF3i 影响 VSV 复制增殖机制的研究............75
5.1 材料试剂 .............75
5.2 方法............76
5.3 结果............79
5.4 讨论............85
5.5 小结............88
 
第五章 eIF3i 影响 VSV 复制增殖机制的研究
 
VSV-M 蛋白不仅能够抑制宿主细胞转录,还可以抑制宿主细胞蛋白的翻译。在前期研究中,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筛选到了与 M 蛋白相互作用的宿主翻译起始因子亚单位 eIF3i。VSV-M 蛋白是否通过与 eIF3i 相互作用,来抑制宿主蛋白合成,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eIF3i 又称 TRIP-1,是 eIF3 复合体的一个亚基,最早由 Chen 于 1995 年发现该蛋白为可以与 II 型 TGF-β 受体相互作用而被命名为 TRIP1[130]。eIF3 是分子量最大和最复杂的起始因子,它在翻译起始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100]。eIF3 可以与游离的 40s 核糖体亚基结合,阻止 40s 亚基与 60s 亚基的直接结合,从而防止形成无翻译活性的 80s 复合物。除了在翻译起始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eIF3 还可以通过调节不同类型的 mRNA 的翻译起始,选择性地调控蛋白的合成,从而对细胞的生长进行调控[170]。大量的证据显示,eIF3 在许多病毒复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 eIF3 是否参与 VSV 复制,尚无相关的研究。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发现 eIF3i 与 VSV-M 蛋白存在相互作用,但其在 VSV 复制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本章针对以上内容展开研究。
...........
 
结 论
 
1.发现并证实水泡性口炎病毒基质(M)蛋白通过与真核细胞通用转录因子TFIIH 亚单位 p8 相互作用来抑制宿主细胞转录。进一步完善了水泡性口炎病毒基质(M)蛋白抑制宿主抗病毒蛋白表达,逃逸宿主抗病毒反应的分子机制。
2.发现并证实水泡性口炎病毒基质(M)蛋白通过与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亚单位 eIF3i 相互作用后,抑制 Akt1 的磷酸化,从而阻断 I 型干扰素下游信号通路的传导,以利于自身复制。发现了水泡性口炎病毒利用一种新的机制阻断宿主抗病毒反应。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