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混合媒介介入当代水墨艺术探究与实践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26966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4-08-25
  • 来源:上海论文网

艺术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道法自然”“物我两忘”,中国传统哲学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与混合媒介所倡导的突破藩篱、回归本真可谓异曲同工。在变革图新的时代洪流中,回望传统,我们或许能从先哲的智慧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以“混”为道,以“合”为法,在继承与发展的辩证中不断推陈出新。

绪论

(二)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艺术界,混合媒介艺术自20世纪初已崛起并蓬勃发展。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提到,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交叉融合成为常态。[6]这可以为分析混合媒介与水墨艺术的融合提供理论参考。此外,(美)内森·卡伯特·黑尔在《艺术与自然中的抽象》中也指出,现代艺术呈现出空前的多元化景观,拼贴、综合材料等手法的运用,消解了艺术门类间的界限。[7]国外学者还高度关注混合媒介艺术的感官互动和体验维度。Brianna Beck等在Metacognition across sensory modalities:Vision,warmth,and nociceptivepain一文中,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不同感官通道在艺术体验中的交叉作用。[8]Kaas等在Crossmodal interactions of haptic and visual texture information in early sensory cortex中,采用fMRI技术揭示了触觉和视觉信息在大脑皮层的整合机制。[9]这些研究为理解混合媒介作品的审美体验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方法论层面,Bal&Bryson在Semiotics and Art History中提出用符号学理论分析视觉艺术,强调符码在解读作品意义中的重要作用[10]。这一方法对于分析混合媒介语境下的水墨符号有重要启示。此外,Filliat等在RGBD object recognition and visualtexture classification for indoor semantic mapping中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材质肌理进行分类和识别,这对探讨混合媒介作品的材质美学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国内外已有研究为本课题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第一可以对混合媒介与水墨艺术融合发展规律做系统总结;第二,对混合媒介介入水墨创作的语言方式和美学特征的理论进行提炼;第三,将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案例进行分析。本文拟在系统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力求在上述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

第三章混合媒介介入当代水墨的运用

第一节混合媒介介入当代水墨的发展

混合媒介与水墨艺术的融合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经历了萌芽、发展、繁荣等不同阶段。梳理这一发展历程,有助于把握二者交融的内在逻辑与规律。

最早将混合媒介引入水墨创作的代表人物是张大千。他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尝试在水墨画中融入西洋绘画材料,如水粉、水彩等,丰富了水墨的色彩表现力。如在《长江万里图》(图3-1)中,张大千以泼墨渲染烟云,以青绿、赭石等设色点染山川,融合了西方透视法则,将纵深空间表现得淋漓尽致。传统笔墨与西画技法在画面中交相辉映,开创了水墨材料革新的先河。这件作品充分展现了张大千晚年的渊博学识和深厚功力,是他在中西合璧探索道路上的集大成之作

艺术论文怎么写

第四章个人实践中的感悟及思考

第一节不同媒介在个人创作中的呈现

1.拼贴手法的应用

拼贴手法最早由立体主义开创,是现当代艺术中常用的混合媒介方式。笔者在创作中尝试将这一手法引入当代水墨,以期获得新的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在作品《洗尽铅华》系列中,笔者运用了墨、宣纸、丙烯颜料、石英砂、泥土等综合材料。笔者撕毁了一些旧的书法练习,并将其拼贴于画面之上,再施以泼墨,使其与背景融为一体。撕裂的书法碎片象征着对传统的解构,泼洒的墨色则指涉了一种新的生成。“拼贴”所蕴含的破与立的辩证法,恰与新旧交替的艺术图景暗合。这件作品体现了笔者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思考,也昭示着一种突破传统藩篱的创作意识。在这之上,笔者又运用石英砂、泥土以及丙烯颜料进行绘制,画面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朦胧的感觉。如《洗尽铅华》一(图4-1),这幅画作以灰黑色调为主色调,画面上呈现出一种岁月的痕迹和沧桑感。表面布满了类似石碑的纹理,画面底部有透出的文字印,宛如一块古老的砖石,饱经岁月的雕琢。尽管曾被泥沙尘埃所掩盖,但依然保留着坚韧的本质,渗透出一种内在的力量。而另两幅作品则注入了更多活力和生机。如《洗尽铅华》三(图4-2),这幅创作在灰黑的质地之上,橙红色的笔触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在灰暗的背景中熠熠生辉,透露出蓬勃的生命力。它们代表着中华文化在经历千年沧桑后重新焕发出的生命力与活力。那点点橙黄色的小火苗遍布画面,宛如文化火种在各处摇曳生姿,预示着文明的复苏。模糊的书写印记与第一幅画作呼应,昭示着对传统的继承与延续。

艺术论文参考

第二节对混合媒介介入当代水墨发展的思考

混合媒介对当代水墨艺术的介入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自我革新,也昭示着中国艺术家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化自觉。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有其艺术史的必然性,也有其时代精神的要求。

从艺术史的维度看,混合媒介与水墨的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纵观中国艺术发展史,对媒材的突破和语言形式的革新从来都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原始岩画到青铜器纹饰,从竹简书法到宣纸水墨,每一次材料和工具的改变都促进了艺术表现力的提升。直至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引入,更是引发了中国艺术界对传统媒材的反思。“五四”以来的林风眠、刘海粟等就开始尝试油画颜料与毛笔的结合。这种融合一方面突破了水墨的媒材局限,另一方面又继承了水墨的笔墨意趣,开创了现代水墨的先河。可以说,混合媒介与水墨的结合,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艺术发展逻辑,是中国艺术走向当代的必由之路。

从时代精神的维度看,混合媒介与水墨的融合回应了当下文化多元的诉求。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多元文化相互激荡成为常态。中国艺术要立足世界舞台,就必须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汲取多元文化滋养。这就要求艺术家以文化自觉的态度,在对外来艺术形式借鉴吸收的同时,立足本土传统,创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艺术作品。而混合媒介恰恰为这种文化融通提供了契机。不同媒介形式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在交融中碰撞,激发出别样的思想火花。徐冰的“地书”融合了拓印与水墨,承载了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反思;谷文达的拼贴水墨糅合了波普符号,映射出对消费时代的批判。可以说,混合媒介以其包容并蓄的姿态,为当代水墨艺术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使其获得了与时代对话的能力。

结论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唯有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多元文化形式,在交融中创新,在碰撞中发展,水墨艺术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当代转型,在世界艺坛释放出独特魅力。这就要求我们青年艺术工作者以更加前瞻的眼光审视传统,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拥抱时代,在传承与创新的辩证中推进水墨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混合媒介的语境下,如何平衡媒介创新与艺术个性、媒材运用与精神表达的关系,如何在复杂的媒介形式中坚守水墨的本真气质,将是摆在每一位水墨艺术工作者面前的时代课题。唯有不断探索、勇于实践,才能真正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彰显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为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对拼贴、拓印、生活用品再利用等方式的尝试,笔者的水墨语言日益丰富立体,呈现出突破二维平面的空间感和互动性。而麻绳等非传统材料的运用,则激发了笔者对材料物性、肌理质感的敏感,由此触及了人与物质、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命题。可以说,混合媒介为笔者的艺术观念注入了新的活力,让笔者的创作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建构起“立足传统、面向当代”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