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文哪里有?笔者对甲骨文书法艺术影像作品的创作思考,希望能够为甲骨文书法题材的影像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丰富其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打造我国独特的文化名牌。
绪论
(二)文献综述
1.关于甲骨文书法艺术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甲骨学热”的兴起,对于甲骨文书法艺术的研究逐渐增多,通过对甲骨文书法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发现目前对甲骨文书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甲骨文书法家创作风格、甲骨文书法艺术价值与创作价值、甲骨文书写风格与笔法研究、甲骨文与甲骨文书法的关系、甲骨文书法的历史发展、甲骨文书法教学等方面。对甲骨文书法与技术应用、甲骨文书法篆刻、甲骨文书法著作出版的研究稍有涉及。
笔者在CNKI数据库,以主题“甲骨文书法” 进行检索,截至2022年4月1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47篇,其中,最早关于甲骨文书法的研究文献,是1957年懿恭在《文物参考资料》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漫谈甲骨文字的书法》。
近年来,关于甲骨文书法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甲骨文书法家创作风格的研究。在2016年之前,对于书法家个人的创作风格研究较为丰富,例如郑博文《罗振玉与“甲骨书风”的勃兴》、[1]张道森《董作宾甲骨文书法探论》、[2]杨锁强《周原甲骨文的书法艺术》[3]等论文,这些研究主要从人物的生平经历入手,分析其在甲骨文领域的研究成果与书法作品创作特点。
二是对甲骨文书法的艺术价值和创作价值研究。对于其艺术价值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甲骨文书法作品的美学意蕴与艺术性进行探索。2020年,谭学念在《书画艺术》中发表文章《甲骨文书法审美与当代甲骨文书法创作审美重构》,作者联系当代社会背景,从审美重构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当代甲骨文书法创作如何审美重构进行研究。
三、甲骨文书法艺术影像的视听符号
(一) 视觉符号:纪实画面演绎甲骨文书法的汉字基因
视觉语言来自于视觉神经所带来的审美愉悦,视觉语言的艺术逻辑是以人类身心发展的审美规律为基础的。色彩、光影、蒙太奇、景别画面等视觉符号成为影像艺术特有的语法,在影像作品的叙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观众在对欣赏影像作品时,借助视觉语言进行解码,理解这些视觉画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增强作品观看的艺术性和趣味性。
1.古朴色彩与现代光影交叠的画面风格
色彩的生理属性是人们眼睛的生理视觉功能的表现,色彩是通过人类的视觉感官对于光色的视觉反应,不同事物的颜色是由其对光线的吸收及反射决定的,在不同的光线照射下,人们的视觉会感受到不同的色彩。[2]影像艺术符号的表达,直接受到色彩的影响,它是视觉符号的核心。色彩符号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具有不同的含义,这是在悠久的文化积淀下所逐渐形成的。在我国传统的思想认知中,色彩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颜色,不同的色彩对应着不同的含义。
在甲骨文书法影像作品中,色彩符号的运用不仅提高了作品的视觉感染力,而且推动了作品的叙事,与主题思想相吻合。黑白水墨是极赋艺术意蕴的视觉符号,在国人的生活认知中是历史与古朴的存在,看到笔墨线条与黑白色彩,能够唤醒大众对传统文化与岁月历史的回忆。
因此,在毕业作品《笔墨甲骨》中,笔者使用了许多黑白水墨镜头,比如在作品开篇,白色的毛笔笔尖蘸取黑色的墨汁,在白色的宣纸上创作,以及书法家进行甲骨文书写时,黑色的线条在白纸上运动的镜头。通过运用黑白色彩对甲骨文书法艺术进行描摹刻画,赋予“黑白”水墨这一色彩符号新的所指价值。通过特写镜头,观众可以欣赏到“黑白”这一单调沉重的色彩符号所承载的历史底蕴,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魅力。
五、甲骨文书法艺术影像的创作思考
(一) 甲骨文书法艺术影像与其他书体影像作品的共性
书法艺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同书体的书法艺术同属于造型艺术的门类,其文化的相似性使之在进行影像创作时存在一定的共性。书法艺术影像关注作品的叙事,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呈现时,语言表达生动形象,易于观众的理解。同时,作品重视书法艺术的审美意蕴,通过视听画面营造书法艺术的意境美,在情景交融中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1.阐释书法艺术的文化精神
书法艺术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且作品中随处可见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继承与创新、勤奋与刻苦、书品与人品等,是中国书法艺术重要的精神内核。书法艺术影像作品在创作中,同样重视对书学精神的呈现。
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推出的纪录片《千年书法》聚焦于中国书法艺术,通过抒情性的配音以及极富人文内涵的画面,渲染作品的艺术氛围,使观众通过视听语言领略中国书法的魅力。这部纪录片重视对书法的继承与创新精神的呈现,选择了不同时期在书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刻画,展现其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使《千年书法》纪录片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甲骨文书法节目《追根承韵,解码甲骨》在表达上同样重视书法艺术精神的呈现,通过讲述书家欧德顺先生刻苦练字,在对甲骨文产生浓厚兴趣后,尽最大可能搜集甲骨文相关研究著作,学习甲骨文和甲骨文书法的有关知识,从而进行甲骨文书法创作的故事。展现他对甲骨文书法艺术钻研探索的精神,而这也正是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精神内核之一。
(二)甲骨文书法艺术影像与其他书体影像作品的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今已经3000多年,这3000多年来,中国汉字的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借助“甲骨文书法+影像”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承民族精神。充分挖掘该题材影像作品的特性,突出其因形赋意的象形美、书家融古贯今的创作思想、形声义交叠的声画主题,依托甲骨文书法题材影像作品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1.因形赋意的殷商影像之景
文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殷商时期,人们将书写符号刻于龟甲兽骨之上记录生活,这些符号中凝聚着前人的智慧,通过表形和表意相结合的方式传递信息。甲骨文书法影像在创作中,重视对甲骨文书法作品的文本呈现,展现殷商时期的价值观念与社会风俗。
主观能动性为符号赋予新的价值,它是创作者思维观念的主观反映。狄尔泰指出,理解的对象,就是“表达在一个物质符号中的精神现象的活动”[1]。甲骨文书法影像的画面不仅是对甲骨文书法技巧的介绍,同时也在将这一书写符号与背后的故事生动呈现,反映殷商时期的社会思想。例如,在毕业作品《笔墨甲骨》中,讲述甲骨文文字“安”时(图5-1、图5-2),首先描述该字体上面是一个房子的轮廓,下面是甲骨文字“女”,字形如同一位屈膝跪坐的女子,一位女子在家中便是“安”,展现了在商朝社会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
结语
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观点,他认为所有的传播媒介都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涉及文化、政治、艺术、社会等各个方面,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影像艺术与甲骨文书法艺术相结合,拓展了二者的艺术表现空间,赋予其新的样貌。影像艺术为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甲骨文书法艺术也开拓了影像艺术的创作视野,增加了其艺术价值。甲骨文书法题材影像作品延伸了造型艺术的感官空间,使观众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参与其中。
影像媒介视听兼备的特点,赋予原本静态无声的笔墨线条新的生命力,使凝结着数千年前祖先们的智慧与民族记忆的文化结晶,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影像画面在动态画面与音乐解说的配合中表情达意,建构其独特的艺术空间。将甲骨文书法影像作品融入生活,这既是对民族历史的传承,又是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满足。甲骨文书法艺术影像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或者传授文字书写技能的方式,而且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标志,它根植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本文以毕业设计作品《笔墨甲骨》为主要研究案例,并借助其他甲骨文书法题材影像作品进行辅助论证,从视听符号创作和叙事表达方面对甲骨文书法影像作品进行探析。由于甲骨文书法艺术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和中原文化价值,并且伴随着当代社会发展而发展,因此在进行影像创作时,应结合当下社会发展环境,选择合适的叙事方式进行呈现。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