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遵生八笺〉中的“闲”范畴探讨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35263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2-11-04
  • 来源:上海论文网

艺术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追寻高濂之“闲”的意义与特征,以映照当代人的休闲困境,是本文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希望古人的生活智慧,能够对现实有所助益。

第一章“闲”字初解

第一节“闲”之字源“闲”的本字作“閑”,“间”的本字作“閒”,除此之外,还有“間”作为“閒”的俗体。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間”作为“閑”的异体字被淘汰掉。而在简化字总表中,又根据偏旁类推原则将“閑”与“閒”简化为“闲”与“间”。

“閑”,金文字形为,小篆字形为,隶书为。《说文解字》对“閑”的解释为“閑:闌也。从門中有木,戶閒切”②,段玉裁注:“闲,阑也。引申为防闲。古多借为清閑字。又借为娴习字。从门中有木,会意”③。另《说文解字》对“阑”的解释为“阑,门遮也。谓门之遮蔽也”④。因此,“閑”本义即为栅栏,是门的遮蔽,如《周礼·夏官·虎贲氏》:“舍则守王闲”⑤。后因原义延伸出马厩的含义,《周礼·夏官·校人》曰:“天子十有二闲,马六种”⑥。“马圈”是面积固定的区域因此引出“范围”的义项,如《汉书·武五子传》:“制礼不逾闲”⑦,拟定礼制也不可超过特定范围。范围既是对内的保护也是对外的防范,因此又可从“范围”引出“防备”的含义。综上经过对“閑”的字义梳理,可以看出“閑”与目前现代汉语意义上的“闲”意义并不相通,若要强行按照“閑”去解释“闲”便已误入歧途。

艺术论文怎么写

第二章《遵生八笺》之“闲”的三个层面

第一节闲居以安其身

“闲居”一词最早见于《国语》,“(叶公)子高以疾闲居于蔡”⑤,此处之“闲居”暗含“非正式”之意。后来“闲居”大多指文人相对私人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①。自春大多秋战国以来,文人与自然的距离愈来愈遥远,尤以自白居易的“中隐”理论之后,文人大多与自然保持了一个较大的区隔(此处的区隔是空间意义上的区隔),很少隐居山林而是置身于人化自然之中,于园林中于造景中感悟自然真意。这种生活方式兼具了个人的感官需要与心理需要,也兼顾了士人的社会性与个人性。士人进可入世俗,在社会上获得金钱、名望与价值认同;退可回归私人领域,摒弃世俗欲望,求得心灵安顿。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先秦以来道家所崇尚的闲逸人格理想而使得闲愈加世俗化。明代中晚期,在阳明心学与商业化的浪潮影响下,闲的世俗化倾向愈加张扬。虽然主流的意识形态依然被程朱理学占据,但是阳明心学与商品经济不断冲击程朱理学的控制。加之程朱理学内部将“天理”高高悬置,要求士人超越生活世界而不断追求本原,要求人们摒弃人欲而不断追求澄澈道心,这两端自然而然存在着巨大的紧张,也就要求士人必须时时刻刻保持警惕,不断审视自身的情感,而人也一直处于肯定感情与否定感情的巨大矛盾之中。②阳明心学释放了这种紧张,发掘内心本身的灵明,而非通过格物,在外部世界的知识中寻找道德提升与内心澄净的途径,这便解决了程朱理学肯定外部世界又要超越外部世界的巨大矛盾。泰州学派进一步放大了心的作用,心灵没有恶只有善,因而为纵情纵欲提供了合法性依据。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对身体全面的养护不再是简单地恢复身体能量,以延年益寿,而是成为顺从天性,顺应本心的应有之举。

第三章高濂之“闲”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通透敞开的审美机制

中国传统审美范式讲究“得意忘象”“得意忘言”,更注重浮游在心灵世界的美感。外在世界的审美对象,无论是书画作品抑或是自然风物,或者是游于艺的审美体验,相较于心灵的美感,前者都只不过是孔道,是可以忘掉的“言”与“象”,咂摸“意”的味道才是更为紧要的。因而,中国传统审美重视心灵的体验与精神的完满胜过肉体与物质的满足,带有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在传统的审美体验中,人大多数时间处于巨大的紧张之中,要么是用古板的理性人格约束生动活泼的人之性情,要么是以虚幻的彼岸世界否定现实的此岸世界。而感官是人这一族群获得感性愉悦和爱好追求的生理基础,但是,传统美学的感知方式在晚明重情重个性的社会潮流下发生了转变。传统美学强调审美主体通过视觉和听觉去感知事物本身进而获得美感享受。而在晚明思潮影响下的高濂则更加关注审美的过程本身,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等感官皆是向外敞开,自由自在的。这与传统审美感知方式的朝向、刺激状态和意义体会以及依赖程度皆不相同。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把视觉认为是最“高级的”感官,是西方哲学传统中由来已久且不可动摇的观念。康德认为在审美活动中只有视觉和听觉可以形成对这个物体的表象,从而在知性与想象力的参与下,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表象,其他感官皆不可以①。因此,视觉与听觉在审美鉴赏活动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桑塔耶纳同样秉持此观点,认为视觉与听觉具有外指性,而只有将注意力从肉体上转移,灵魂才能获得愉悦,才能获得美感。所以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只能带来生理快感②。

艺术论文参考

第二节世俗与超越

一、世俗——艺术的生活化

中国历来有尚闲的传统,庄子的“心闲”一方面要求尊重自然造化之功,另一方面则是对世俗形体、知识、文饰的超越,不为世俗所累。庄子强调“心闲”以超越世俗,陶渊明追求“闲”以远离世俗,回归田园。白居易提倡“中隐”,势必要将自己与俗世隔开,尽管白居易本人需要来自世俗世界的物质供养,但是“隐”是一个主动的选择,其在心理上便与世俗世界保持距离。但高濂不同,他的生活即是世俗生活,他并未想要远离世俗而是将身体置于红尘之中,通过种种养生秘方以延年益寿,营造具有高雅品味的生活,并与朋友深度体验闲适生活的乐趣。晚明文人并不避讳世俗生活的乐趣,纵情享受感官的快适,并不以为俗气。晚明文人判断俗与不俗的标准在于是否是真情真意的抒发,而非是否离开脱离世俗。若是虚情假意的伪道学即便学陶渊明隐居终南山下,也是俗人。

高濂之“闲”的世俗性首先体现他并不排斥审美感官的快感。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①,老子否认五官带来的快感,五官带来的感受只是暂时的舒爽,并不能带来永恒的美感。后世主流的文人传统也多是摒弃感官的快感而追求心灵的超越,文人所推崇的是身在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是归隐田园,粗茶淡饭的陶潜。文人若是沉溺于感官的快适之中则会被认为声色犬马,纸醉金迷。高濂一反其道,他注重身体的感受,追求身体的安适。在行气的环境准备上,高濂对床、衾被、房屋的要求甚为细致,温度要适宜,是对触感的追求。在《饮馔服食笺》中高濂对食物的味道、香气、口感亦有生动描述,比如“糟茄子法”中提到“其茄味自甜”②,是对味觉的描述;“撤拌和菜”中则有“菜色青翠不黑,又脆可口”③,既是视觉的享受又是口感的追求;又如松花蕊的“极香脆美”④,玉簪花“味甚香美”⑤,甘菊苗“香美佳甚”⑥,糖薄“食之香脆”⑦等等诸多形体感官的描述。

结语

“闲”内涵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几经嬗变,不断深入发展定型。先秦时期,士人以“心闲”探索闲居的方式;魏晋时期,文人开始以审美的眼光看待“闲”;唐宋时期,苏轼、白居易等人以生活的触角感知“闲”;而明代重情恣意的文人则以“闲”为生活。高濂作为生活在晚明时期的文人,“闲”是他的生命方式与生活状态。在三教合流的文化背景下,在仕途受挫的命运下,“闲”为高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选择。“闲”的本义为缝隙,后来引申具备时间意义与心理意义。

“闲”是不被主流价值观认可的状态,但正是闲暇做为一种非正式的生活状态始终陪伴在文人的生活左右,不弃不离。闲暇的文人嗜中国传统艺术体制化专业化的一股解构力量,并成功超越体制化的艺术群体,成为审美创作的最高境界,这也是“逸”品与“神”品较量的侧面展示。

“闲”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生活状态,恰恰在高濂这成为正式的生活。高濂亦把握住“闲”的精髓与度量,使其保持“闲”而避免向“闲”的对立面转换。高濂以闲心注视生活,心灵与日常生活拉开距离;以闲居安顿肉体,营造自适而自然的环境;将心灵寄于闲赏活动,使得心灵在与自然与历史的交流中,不断沐浴美感而升华与深化。李泽厚认为“中国智慧是审美型的。是审美而非宗教,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①,高濂的生活便是实例。“闲”是自由且极具创造力的状态,它是身心安适,准备时刻进入审美的灵明状态,而非消极避世的鸵鸟心态。高濂之“闲”将人平淡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赋予哲理意味,并以审美的眼光与心态去生活,日本著名美学家今道友信将审美知觉表述为“日常意识的垂直中断”,这也是作为审美心胸的“闲”的描述。在中断日常意识之后,主体便具备了拥有审美人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