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文哪里有?在本次研究过程中也结合了个人绘画作品《西岭雪山》进行分析,该幅绘画作品在借鉴前朝历代艺术家优秀作品创作思路的同时,也进行了笔墨技法的创新表达。通过此次研究让我认识到,在进行雪景山水画创作的过程中应当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前人优秀绘画思想的同时,在实践中进行创新,不断的丰富雪景山水画的笔墨表现技巧,这才是当代绘画得以不断前进的动力。
第一章 雪景山水画中“洁”与“静”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 儒释道思想对雪景山水画中“洁”与“静”的影响
在雪景山水画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洁”与“静”,既体现在雪景山水画的视觉层面,也体现在雪景山水画的精神层面。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雪景山水画中的“洁”与“静”,从视觉层面过渡到情感层面,并且最终得以呈现。儒家学派自从汉朝以后确立了其领导地位,再加上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三种文化相互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国古代时期的雪景山水画创作包含了特定的哲学文化思想,这种哲学文化思想,与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雪景山水画的创作形成了“以形媚道”的表现方式。即在对雪景山水画外在内容进行描摹的同时表现出了特定的哲学内涵,最终实现了天人合一的绘画表达境界。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融合是雪景山水画创作的文化基础。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占据了统治地位,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对于山水画中审美思想的表现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中国古代时期的山水画创作始终遵循“万物之生意最可观”的理念,山水画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表现呈现出特定的意境内容。雪景在北方生活中具有多层面的象征意义,冬天来临之后万物萧条,树木凋零,一切生命都在寒冷中归于沉寂,此时生命景象逐步隐藏起来,也引发了人们深深的思考,因而在雪景之下所表现出来的空虚以及寂静等内容,与儒家思想中所追求的“万物之生意最可观”结合起来,形成了特定的意境与表现形式。禅宗思想中有“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佛学理论,面对雪景世界,禅宗思想对雪景表现出了“明心见性”的独特理解。道家思想中主张“朴素玄化”的理论,在庄子的理论体系中有“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论述,这些观念与雪景中“洁”与“静”的表现相吻合。由此可以看出,“洁”与“静”在雪景山水画中,不仅仅具备视觉层面的独特表现,同时还具备精神层次的内涵。儒、释、道三家的哲学理念融入到雪景绘画创作中,形成了“洁”与“静”的表现,绘画创作者在接受了儒、释、道三家哲学理念的同时,在雪景山水画创作的时候,通过寄情于景的表现方式,让雪景山水画服务于特定哲学精神的表达,也让雪景山水画从视觉层面延伸至精神层面,实现了雪景山水画的“洁”与“静”的表现。
第三章 雪景山水画中“洁”与“静”的呈现方式
第一节 人物在雪景山水画中所呈现出的“洁”与“静”
雪景山水画中,对于人物形象的描摹遵从画面“洁与“静”精神表达的整体性要求。人物在雪景山水画创作中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这种象征性的存在并非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摹来彰显出人物此时的精神状态,人物的精神状态与自然界的雪景形成统一,让“洁”与“静”的精神从视觉层面延伸至精神层面。因此人物在雪景山水画中是一种“象”的存在,它连接了雪景山水画的“意”。雪景山水画中“洁”与“静”内容的表现最终的体验者是人,人物在雪景山水画中既是对雪景内容的感知者,同时也是雪景山水画中“象”与“意”的表达者。人物的出现并非是偶然,而是创作者刻意为之,人物出现在雪景之中,在客观上也塑造了雪景山水画的客观的真实。郭熙的《雪景山水轴》对于人物的刻画与描写极为细致,在画面中老者静坐在书案前,由于老者侧对着窗外,所以老者的面部表情难以看清,书案上的笔墨纸砚是打开的状态,但此时老者并没有进行书写,但老者双手离开书案仿佛在沉思,户外雪洒大地,户内宁静安详,这正是真正的“洁”与“静”的精神表达。
第四章 雪景山水画中“洁”与“静”的美学价值以及对本人毕业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雪景山水画中“洁”与“静”的美学价值
雪景山水画从魏晋时期的山水画创作中逐步分离出来,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山水画题材,传下来的唐代雪景画并不一定是真迹,直至五代两宋时期雪景山水画的创作才真正达到了高峰,一大批画家通过对雪景山水画的创作,让雪景山水画表现出了独特的“洁”与“静”精神,而这种“洁”与“静”精神体现在画面中的意境以及情感两个层面。
其中对于雪景山水画意境的“洁”与“静的追求,呈现出以点带面式的表达。在“道法自然”的艺术精神指引下,雪景山水画中“洁”与“静”精神的表达成为了审美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洁”与“静”也成为了绘画神韵的核心本质,体现出了山水画对气韵生动的追求,画面中有气韵才会有生命,才能达到以物传情、以物造境的功能。
比如在郭熙的《关山春雪图》局部(图4.1)运用淡墨勾勒出雪景的形态,画面中出现了大量的留白内容,更好的展现出白雪覆盖的景象,而又结合水墨的渲染,让山石的造型呈现出来,山石的凹凸不平与老树的蜿蜒曲折形态相互结合在一起,营造了一幅如梦如幻的审美意境,也让画面中“洁”与“静”的表现,有了一丝迷茫静穆的感觉。
第二节 雪景山水画中“洁”与“静”对我毕业创作的影响
雪景山水画创作之中,“洁”与“静”既是一种视觉表现,同样也是一种精神追求,所以在进行雪景山水画创作的过程中,应当紧紧抓住物象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在凸显出画面“洁”与“静”表现特征的同时,给予欣赏者以美的感受。
在雪景山水画《西岭雪山》(图 4.2)创作过程中,其整体的构图遵循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的基本原则,通过对雪景的观察与思考,对于其中的整体构图特点追求自然的表达,即在画面之中展现出雪景所具有的自然之态,让构图内容更好地服务于“洁”与“静”精神的表达。在此次《西岭雪山》创作中收集素材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照片拍摄结合现场写生,通过前期的创作准备,合理的针对景物内容进行布局,实现了画面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融合。
同时在创作过程中线条追求自然变化通过对于线造型的把握,让线条能够突出展现出大雪覆盖下山石的线条、树木的挺拔。皑皑白雪覆盖之下,各种景物线条呈现出模糊化的视觉表现效果,线条的表现以及应用对景物与景物之间的衔接,部分实现出了合理的过渡,体现了《西岭雪山》线条运用的节奏以及韵律感。
结论
“洁”与“静”包含了多层次的体验,但同时它也是一种精神追求。在雪景山水画创作中通过对传统笔墨技法的运用,让雪景山水画的精神气韵得到了提升。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雪景山水画“洁”与“静”内容的分析,在遵循雪景山水画不同元素由表及里表现关系的同时,认识到雪景山水画中“洁”与“静”的表达是画面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家在进行雪景山水画创作过程中,对于雪景内容的描绘是借助于山石、树木、人物等形象进行表现的,雪景山水画中所表现出来的“洁”与“静”的精神既体现在细节内容上,也体现在画面的整体意境表现上。“洁”与“静”系是雪景山水画表象内容的一种表达,同时也是雪景山水画意境延伸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本次研究过程中也结合了个人绘画作品《西岭雪山》进行分析,该幅绘画作品在借鉴前朝历代艺术家优秀作品创作思路的同时,也进行了笔墨技法的创新表达。通过此次研究让我认识到,在进行雪景山水画创作的过程中应当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前人优秀绘画思想的同时,在实践中进行创新,不断的丰富雪景山水画的笔墨表现技巧,这才是当代绘画得以不断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