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艺术论文,目前关于《贾思伯碑》墓葬类的研究性论文较多,一般讲述墓主身份及生平事迹,多是对碑刻的宏观研究,而包含其书法艺术特点的论文较少。倘若在学习和创作中,学书者自身对历代经典碑帖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思考,忽视传统笔法技法的训练,盲目的跟随潮流,作品必然缺少格调,落入世俗谄媚之风。本文以《贾思伯碑》为研究对象,创新之处是对《贾思伯碑》碑刻体例、形制以及书法艺术特点的研究。从中体悟贾思伯碑的基本技法和风格特征,通过借鉴与实践,形成独具特色之作。本文呈现的是笔者三年来研习魏碑的感悟和思考,虽不能尽善尽美,但希望能对学习魏碑的同道师友提供实践性参考。
....
绪论
通过梳理当前理论成果发现,对《贾思伯碑》的碑刻书法艺术研究少之又少。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意义在于:一是对其人、其事以及此碑碑刻形制体例做出研究,这些基本研究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贾思伯碑》的认识。二是分析《贾思伯碑》书法艺术特点,对《贾思伯碑》书法艺术产生一定的认识之后,进行临习创作,加入自己对碑帖的理解,分享创作体会。本文将对贾思伯碑进行全面探索,重点分析其用笔、结字、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等方面,解决本人在学习魏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享创作心得。运用论述、类比、直观图片分析等方法分析和解读《贾思伯碑》,力争论点鲜明,论据有较强说服力,使人们对《贾思伯碑》有更具体认识。本文主要用到文献梳理法、图像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等。1、文献梳理法:通过阅读古籍文献资料梳理论文,对论点进行佐证和分析,并利用自身知识加以总结,形成对《贾思伯碑》的全面认识。2、图像分析法:通过图片分析本文笔法技法特色,使观点直观清晰。3、个案研究法:通过实地调查对《贾思伯碑》形制、体例等全面分析与研究,形成对《贾思伯碑》的全面认识。此次研究的创新之处,一方面是对其源流、形制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其书法艺术风格的研究。
.....
一、《贾思伯碑》解读
(一)贾思伯所处时代背景及生平
纵观贾氏各族的发展概况,都比较关注国家政治,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如贾诩在汉末曹魏时期依靠自身的才智纵横捭阖,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影响深远。贾诩之孙贾模,历经西晋王朝多次重大政治变革,和张华、裴頠等大臣,尽心维护政局稳定,将贾南风政变所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北魏贾彝,其子贾秀,秀之子贾俊,贾润之曾孙贾祯,均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为当时政局稳定,社会民生的安居乐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北魏末年,胡太后专权,贾思伯被征为荥阳太守,因其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被“迁征虏将军、南青州刺史”。因贾思伯任兖州刺史时,政绩颇高,爱民如子,故当地百姓对贾思伯极为敬重,去职离任之时,为其立德政碑,名曰《贾使君碑》,此碑原存兖州府学戟门下,现藏孔庙碑林内。当今针对《贾思伯碑》书法艺术研究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对于《贾思伯碑》的研究往往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其碑刻内容研究;二是分析其碑刻传承与创造,也就是对其源流、形制、图像等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其书法艺术风格。
(二)传世版本简述
碑刻形成于汉代,石面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宽度,为竖形碑石,之后日趋成熟,形成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共同构成的碑刻形制结构。碑首处大多为外轮廓圆形螭雕,碑名题刻在碑石中间,碑首文字镌刻适应随时代变迁而定,一般作篆书。题名处为方、长方或圭形平面,文字书写方式成竖行排列,两至三行,文字镌刻虽以篆体居多,但因朝代更替,也有所不同,比如汉代碑刻碑额处文字多为缪篆,而北朝碑额处却出现不少方整等多变的篆书文字,唐代碑额亦为篆书,呈现出竖长婀娜舒朗的状态,碑额处的题字少而大,笔画、字态装饰性较强。碑身镌刻风格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汉晋时期作隶书,北朝时的字体种类较多,魏楷、隶、隶楷皆有,隋朝时作隶书或楷书,唐朝后作行楷、行书,草书也偶尔出现,明清时,随着木版印刷的发展,出现了木版印刷宋体。碑文由题目、正文、时间、落款等基本要素构成,早期的碑版不落撰者姓名,隋唐以后碑文撰写者、书丹者、题刻者均相署刻,在此不做过多阐述。
二、《贾思伯碑》的书法艺术特点......................................................................................9
(一《贾思伯碑》的基本用笔........................................................................................9
(二)《贾思伯碑》的字体结构......................................................................................13
三、《贾思伯碑》学书临摹与创作体会..............................................................................19
(一)碑帖临摹阶段..........................................................................................................20
(二)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25
结论....................................30
.....
三、《贾思伯碑》学书临摹与创作体会
(一)碑帖临摹阶段
意临作为临摹的高级阶段,需要书家具备一定的临摹基础,不是简单的追求形体相似,需领悟古人“意”。明董其昌言:“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留露处”。①其中含义不言而喻,要求书家对古代字帖的临摹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把作者主观见解与认识、情感与理念注入到临摹之中,透过形体领略古人法帖的精神所在。清杨宾《大瓢偶笔》中同样阐述了临摹中“神似”的重要性,“临帖不在得其形,而在得其神;欲得其神,先得其意,意得,神斯得矣!否者终得优孟衣冠。”②若只得其“形”,便是毫无情感的躯壳,形似容易,神似不易,亦须“临池学书”,方能得其意旨。若说临摹中“形似”反映的是外在的形体美,“神似”则反映书法内在的本质美,“神似”是临摹的精髓所在,能够在临摹中后期达到相应的水平之后,脱离原作字形,取其意旨,抓其精神,展现书法内在的活力与生命力。经过初期的实临阶段,难免过度的追求碑帖结构,从而造成临摹作品刻意、死板、生硬的现象,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局限性。如笔者在临习魏碑时,为追求“形似”而刻意表现魏碑的方切,描摹勾画的痕迹跃然纸上,若不及时改变
(二)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现阶段的学习令我加强了对魏碑笔法的认识,并将用笔熟记于心,《贾思伯碑》的点变化比较大,其不同之处在于切的力度、方整度、大小等方面,如切笔柔和则笔画圆润,切笔爽健则方笔气味足,轻切则小,重切则大,书写时切忌把笔画刻意复杂化,越简洁越好,另一方面,切忌用唐楷的笔法书写魏碑的点画。魏碑长久以来以善用侧锋为人称道,《贾思伯碑》的点画用笔的绝妙之处也是对侧锋的运用,侧锋书写看似容易,实则不好把握,写其形简单,写其厚不易,若仅用侧锋书写,恐把握不住碑中特色,故在临写过程中加强练习侧锋和中锋的转换练习,以增强线条的厚重感和力量感。对用笔进行巩固练习之后,进行集字创作。创作过程中,对魏碑的创作者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为体现魏碑欹侧的字势,容易将笔画一味向右上倾斜,而令字恣肆造作。但并不是说现当代的流行书风没有丝毫可取之处,书法作为中国传统的线条艺术,要想在书法艺术上有所变革,需要书家的艺术胆识,敢于打破前人的桎梏,标新立异,因此,创作时,应用时代的眼光去重新审视经典,形成具有古今相通的艺术作品。
.......
结论
本文以《贾思伯碑》为切入点,梳理贾思伯其人其事以及碑刻形制,分析《贾思伯碑》的书法艺术风格,并将《贾思伯碑》的书法艺术风格运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从而总结出魏碑创作的经验。本文从碑刻入手,探究其笔法、章法、技法、墨法的具体运用,并将这些经验与总结运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书法作品的审美通过更为丰富的画面来满足视觉审美要求,书法中作品的形式可以给欣赏者带来感官刺激,但具体形式不可以太过花哨,要注重和谐、自然、统一,这才是书法艺术追求的最终目标。本文虽从笔者的创作感悟出发,根据我对笔法的理解以及运用,进而作品形式创新,可惜仍有诸多疏漏,在最终的创造过程中也因能力有限使作品没能达到最佳效果。所以,希望以后有机会在此论文的基础上增进对魏碑创作的理解和运用,也希望借此探讨书法形式创新。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