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部分是对创作背景和创作形象的分析介绍,结合整个创作过程,对创作中自然痕迹到网版印痕的转化作了具体论述。创作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渔民和农民工两个职业群体,他们有一个庞大的基数,而且非常有代表性。他们大多面庞黝黑,笑容朴实,服装上带有自己职业特色的印迹,所以我将他们作为我的创作主体。第四部分是对创作体会和经验的讨论,就版画的偶然性展开了详细论述。艺术创作都是从发现到表现的过程,也就是因“迹”生“象”的过程。创作中充满了无限的偶然性,艺术家通过大量的练习归纳总结经验,在创作过程中反复调整画面,来达到预期效果。合理把控印制过程中的偶然性,就增强了对作品预期效果的必然性掌控。
.....
第一章迹象表明方向
迹与象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可视的物像中,没有无迹的象,也没有无象的迹[1]。丝网版画属于漏版印刷,创作形式较为灵活,制版方式多样,分为照相制版、计算机辅助制版、手绘制版等多种制版方式。大多通过胶片感光来进行制版,在胶片制作时手段多样,基本分为两个大类,手绘胶片和菲林片。手绘胶片可以运用多种媒介来制作印痕,像我们常见的落叶、麻绳、纱布等,都可以通过转印或直接制版,这就使画面可以呈现丰富的肌理效果。菲林片则是通过电脑对画面进行分版,制作出所需要的正片。丝网版画的印痕语言是极具包容性的,小到盐遇水析出的晶体,大到海水的波纹、山川的脉络都可以转化为印痕语言。将所见痕迹转化为最终的艺术形象是因“迹”造“象”的过程。《痕迹系列》的前三张都是以老渔船船身的局部痕迹为主题进行创作的。有了前两张的铺垫,在第三张创作中,总结经验教训,大胆的运用手绘制版。前期不计细节,只关注画面大区域场景及物象的构成关系。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肌理痕迹的制作中,画面呈现出写意效果,控制较自如,基本符合前期构想。在不断的创作实践过程中,使我逐步认识到手绘制版的艺术魅力。一支毛笔在透明的胶片上可以呈现千种姿态,手绘痕迹因此而更具艺术感染力,更能抒发作者情感、审美品位。在此之后的创作中,我采用了大量的手绘制版方式来表现画面。并希望通过对这些痕迹的描绘,能体现出一些岁月的变迁与时间带给我们的烙印,这些痕迹对于我们来说,更像是一种表达与沟通的桥梁。
..........
第二章人迹确立内涵
第一节黄河滩区足迹
《痕迹系列四》所表现的是滩区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吃午饭的间隙短暂休息的一个片段。画面中人物采用了比较稳定的三角式构图,以吃饭和横卧画面最前方熟睡的工人为主要人物,后方开车的工人为次要人物,背景以植被茂密的树林与宽阔的沙土淤台形成对比。地面上,工程车来来往往留下的错综的车辙、劳动过程中人们留下的足迹,工人们破旧的手套跟工装,组成了整个画面中的人迹。这样的施工景象遍布整个黄河滩区,地上的每一条车辙、每一个脚印,工人师傅身上的汗渍、土渍都是印证他们辛勤劳动的痕迹。滩区迁建任重而道远,工程的完成依赖于工人的付出,另一方面工人们勤劳朴实、不畏辛劳的精神也作为一种迹象留存下来。
第二节痕迹表现转换
《痕迹系列四》画面色彩构成以同类暖色为基调,整体使用大面积暖色块对撞形成对比。采用正向叠印的方式进行画面的套版印制,先从画面中最亮的部分开始大面积的概括色彩,铺设底色来确定色调,初始阶段按照明暗关系进行色彩叠套(图2-1、图2-2)。画面较前期几张创作来说也更为具体。在对其痕迹的表现手段上也做了调整,整体往具象方向走,为避免画面效果僵化,整个画面全部采用手绘制版,用毛笔对人物全貌、工装上各种痕迹等进行描绘,刮刀辅助修版绘制细节(图3-3),再根据各物象间的色彩倾向进行分版套色(图2-4)。创作过程中,痕迹的描绘对象逐渐从自然痕迹转向了场景人迹,表现手法也逐渐从意象往具象方向转变。毕业创作继续沿用《痕迹系列四》的表现手法,画面采用具象表现的方式,以手绘制版为主来完成整个画面。
.....
第三章画面印痕锤炼........................................8
第一节场景痕迹筛选...................................8
第二节形象痕迹提炼...................................9
第四章网版版痕再现.................................10
第一节发现中的表现...............................10
第二节偶然中的必然...............................11
结语...............................12
.....
第四章网版版痕再现
第一节发现中的表现
《痕迹系列》组画的创作是一个从发现痕迹,观察痕迹,到研究痕迹,并将痕迹转化为自身艺术表现语言,而最终呈现在画面上的循序渐进过程。表现手法初始比较关注于细节,想尽可能的还原痕迹本身原貌,只追求形似,不太注重内心感受的表现。到后期逐渐的放开手脚站在整体的角度上看画面,大胆的概括,更注重于表现大感觉,画面反而变得更加放松,更接近于预期效果,这也是慢慢提升对画面把控能力的过程。在创作过程中,我翻阅大量画册,找出和自身表现痕迹相接近的画面,研究其表现手法跟肌理印痕的使用,发现有一些有新意的印痕并仔细推敲他们的制作过程,举一反三,将这些印痕美感应用于创作实践。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无论是从技法还是审美认识我都有了一个全面的提升,思想也有了一个全方位的转变,对网版印刷的技巧有了更深的体会。无论何时我们的创作都应该着眼于整体,不能过分拘泥于一些小细节。创作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也是创作者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表现手段的过程。在创作中,发现是表现的前提,表现是发现的结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二节偶然中的必然
相较于其他版种,丝网版画的创作具有制作过程中的偶然性。丝网版画是通过感光制版在丝网上制作出自己想要的型版,然后用刮板挤压颜料,将画面图形刮印于纸上,如此反复多次来完成整个画面。画面的效果依赖于颜色的叠印,不同的颜色叠压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加之媒介剂添加后颜料透明的变化,与不同肌理的叠加,会使画面出现意外的偶然性。网版制作前期的画稿起到了方向性的引导作用,增强了作品制作的预见性。因为丝网版画的叠印和肌理的丰富多样,网版印刷具有一定的未知性与偶然性,前期创作经验的缺失和缺少对画面的预见性,后期画面很可能与画稿完全不一致。所以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与不断的尝试来提升作品印制的控制水平,增强作品按照预期进行的必然性。就像我们平时拍素材,拿出时间与精力,可能拍出来的东西并不尽如人意,但有时偶然间随手拍的东西却恰到好处,这与前期所投入的精力与积累是密不可分的,是偶然但又必然会出现的结果。不断的创作实践过程中,我对丝网版画的偶然性有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认识。《痕迹系列》作品的创作,也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中期以后的创作,是把前期创作经验进行梳理,然后融会贯通运用于新的创作中的过程。偶然性的出现会使作者不断调整创作过程中的视觉判断,并会不断发现新的审美层面,从而不断提升作者的创造力水平。偶然性的出现也使画面效果更加丰富,并给作者带来意外惊喜。合理把控印制过程中的偶然性,就增强了对作品预期效果的必然性掌控,原创版画的活力与艺术魅力正在于此。
...
结语
迹象是绘画的基本元素,痕迹是残存的迹象,是迹象的呈现形式。绘画艺术是一个因迹成象的过程。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同的艺术特征,侧重点也存在差异,油画家讲究造型与色彩,版画家注重调子和“版味”,雕塑家则注重空间和体块关系。迹象在艺术创作中无处不在,丝网版画的创作充满了偶然性版画家通过对物像的观察,总结感受,将物像归纳总结为具体的艺术形象,经过反复对比修改最后呈现在画面上,这些艺术形式从迹象论的角度出发,都可以将他们归结为因迹循象的过程。“迹”释义为物体留下的印痕,脚印,《实用大字典》解释为“凡有形可见者皆曰迹”;“象”则是形象,现象的意思。清代郑板桥说过“师其意不在迹象间”,由此可见迹象在中国的古典艺术理论中早有提及。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