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宋元文人“枯木”画探讨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68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20052316102920263
  • 日期:2020-05-19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艺术论文,一般意义上谈及“枯木”画,总会不经意间将其同几丛翠竹与几堆顽石置于同一画面中,形成一幅俊雅秀逸的枯木竹石图。在绘画中,这三种意象的结合始于宋而盛于元,最典型的作品是苏轼的《枯木怪石图》。以至今人谈起枯木画,只知苏轼而不知他人,更不知“枯木”画的源起与衍变历程。针于此缺略的认识,本文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是对“枯木”画题材进行溯源,梳理该题材的发展脉络。通过查阅画论与画史资料,依据《唐朝名画录》与《宣和画谱》,笔者对“枯木”画的发展进行溯源,将“枯木”画的衍变与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唐代中晚期出现的“古松”图,画中“古松”具有“枯”的风貌,这是最早广泛出现在绘画中的“枯木”形象。第二个时期为五代至宋初“寒林”山水画的兴盛,“寒林”图中描绘得皆是寒冷气候中的林木,因亦具有“枯木”画风貌。第三个时期则为北宋中叶,文人“枯木”画题材的正式兴起,在该题材中,“枯木”与“竹”、“石”三者结合成为文人“枯木”画的固定图式,也成为最具文人气息的中国画题材。第四个时期为元代“枯木”画的兴盛期,赵孟頫与倪瓒将文人“枯木”画发展推向了极致的境界。其次是对以上四个时期的“枯木”画作品进行研究、分析,继而归纳不同时期“枯木”画所具有的艺术风格与审美境界。

......
 

绪论

 

他是国内首位对“枯木”画进行溯源的学者,其文章研究思路对笔者的论文研究有很大的启发。但其文章并未结合大量的经典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和阐述,也未对“枯木”题材的绘画风格作出具体分析,这些不充分点也恰好成为我论文可以继续丰富与补给的写点。在学术文章中,对“枯木”画发展的脉络研究得较具体的为2016年社科基金项目,于广杰《文同枯木题材“诗意画”及诗意境界》,这篇文章分析了文同与“枯木”画的渊源以及“枯木”绘画中的诗意内涵,同时对“枯木”画在唐、五代的发展,作出了简要的阐述。以上学术文章中对“枯木”画发展脉络的探究,皆较为简略,故笔者拟结合以个案探究的内容,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归纳“枯木”画发展的完整脉络。除了“枯木”画的发展脉络之外,对“枯木”题材的绘画风格作出具体研究的是2017年,渤海大学硕士研究生贾超男的学士论文《元代寒林题材山水画研究》此文章以一个朝代为划分点将元代寒林题材山水画的发展进行了归纳和梳理。

.......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枯木”及其内涵

 

第一节庄子论“散木”
庄子的这三段论述都是在阐释“散木”,“散木”即粗壮沧桑的老木,看似有很大用处,实为无用之木。“散木”正因其“不材”,而得以保全,终享天年。故庄子笔下的“散木”,实质是在影射一种人生智慧:做人要处于“材与不材之间”。这种观点广为中国古代仕途失意的文人志士所认同。宋代文人画家苏轼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苏轼曾为其子苏过《枯木竹石》题诗曰:“散木支离得自全,交柯蚴蟉欲相缠。不须更说能鸣雁,要以空中得尽年。”1“散木支离得自全”与庄子笔下“散木”的哲学观一脉相承。苏轼画枯木衰枯而虬屈,形状怪异,实质是在抒写自己的人生观,传达一种“外曲内直”的精神境界。

 

第二节诗歌辞赋中的“枯木”意蕴
这些诗词中的“枯木”均被作为衰朽、枯萎的象征,或用以渲染萧瑟凄凉的氛围;或是用以暗指自然物象的易衰、易变,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的伤感。第二类诗词中的“枯木”,虽然外表枯老看似无用,实指“有用之材”。诗人常以此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如唐代诗人翁洮曰:“枯木傍溪崖,由来岁月赊。有根盘水石,无叶接烟霞。二月苔为色,三冬雪作花。不因星使至,谁识是灵槎。”(《枯木诗辞召命作》)诗人以“枯木”自比,表达自己的满怀抱负与才华。通过对“枯木”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探究,可以发现以人喻树,以树喻人的象征性表现手法与文人画家借物抒情的方式一脉相通。“枯木”具有的生机与韧性已经演变成一种象征性的文学符号,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深受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喜爱,成为古代文人画家抒情达意的精神支撑。

......
 

第三章宋元文人“枯木”画的审美特征......................................22
第一节宋代文人“枯木”画的兴起.......................................22
第二节元代文人“枯木”画的代表画风...................................28
第三节宋元文人“枯木”画的审美特征...................................39
第四章“枯木”画的审美境界..............................................46
第一节荒寒之境.......................................................46
第二节平淡之境.......................................................50
第三节坚韧之境.......................................................53
结语......................................................................55

.....
 

第四章“枯木”画的审美境界

 

第一节荒寒之境
北宋时期,寒林的语境发生了变化,李成采用平远法构图,较之五代的荒寒冷凄之境,多了几分平和与淡远,但更显孤寂。李成是北宋寒林图的集大成者,他将寒林枯槎的“荒寒之境”发挥到了极致,营造出“气象萧疏、烟林清旷”3之景。如《读碑窠石图》(图27),画面中心描绘了一方石碑,它的周围是荒野古木与群石。碑前一人戴笠骑驴,静静地注视着碑上的文字,好像在“读碑”。他身旁站着一个侍童,二人一动不动,沉寂在这肃穆萧瑟的景色中。图中充满野性、形态虬曲的枯树,给画面增添了凄寒与孤寂的气息,正如陈子昂所云:“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4邓椿在《画继杂说》中记载李成:“少有大志,屡举不第,竟无所成,故放意于画。
艺术论文怎么写

 

第二节平淡之境
虽然倪瓒的心境早已超脱于世俗之外,但生活在世俗中,世俗的喧嚣难免惊扰到他,内心清高的他有时不得不向恶势力屈服。愈到晚年,他的思想愈加空寂、孤独,他的画也愈加平淡、空灵、孤苦。他只能写枯木、竹、石来表达他的孤寂与坚贞,表达他超尘脱俗的襟怀。如他的《古木幽篁图》(图31),画面中描绘了高耸的枯树、平坡大石、数丛幽竹。枯木以轻而柔,干而淡的笔墨写出,随意自然,真正达到了有意无意,若淡若无,给人平淡天真的感受。枯树挺拔耸立,透出倔强和不屈。画上题诗:“古木幽篁寂寞滨,斑斑藓石翠含春。自知不入时人眼,画与蛟溪古逸民。”挺拔有力而平淡无华的枯木正是倪瓒自我的象征,表现出他甘于平淡寂寞的心境和遗世而独立的孤傲。平淡的的绘画作品,不需过分修饰,全是艺术家情感的自然流露,具有深层次的意蕴。作画求平求淡,平淡是绘画的境界,亦是人生的境地。
艺术论文范文
..........

 

结语
最后,是研究画家内在心境与外在居住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进一步探究“枯木”画所具有的审美境界。文人“枯木”画题材之所以如此盛行,与画家的自我心境、自我品德、居住环境有着紧密联系。故笔者依据大量“枯木”画作将其审美境界归为荒寒、平淡之境、坚韧之境三种境界。其一“枯木”画的荒寒之境与画家自我悲凉、凄苦、索寞的心境有关,心境凄寒,画亦荒寒。同理,画家心境平淡,画亦平淡。此外,画家居住环境对画境亦有着重要影响。北方画家长期幽居于寒冷、阴冷的北方平原,故他们笔下的寒林枯槎给人以荒寒之感,这是久居南方恬淡悠然之境的画家所不可比及的。其二,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喜欢将树木所具有的自然属性比作自我精神与品德,故笔者依据“枯木”的特质‘外表干枯,内部蕴含生机’所蕴含的坚韧不拔、不屈不饶、的品质,来表现“枯木”所展现的艺术家自我的坚韧之境。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