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艺术论文,艺术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精神把握的方式,人们通过艺术达到对世界的认识,也包含着人对自己的认识。(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艺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 “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一、源入我国的历史
“美声唱法”(Bel Canto)意大利语的意思是“美妙的歌唱”,因此,准确应翻译为“美声歌唱”,它是产生于 16 世纪末至 17 世纪初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并且随着意大利歌剧的发展而完善起来的。①而对“唱法”的定义主要是表现在演唱过程中对于咬字发音、声音位置等技术方法的概念。16 世纪的意大利,由于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物质以外的精神层面也有了较高的追求。提倡个性解放,宣扬自己的文化主张。这就导致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产生。而在 16 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聚集着一大批有梦想的音乐家和学者,他们试图恢复古希腊的音乐戏剧。他们认为,古希腊的单音音乐比复调音乐更具有感染力。他们模仿朗诵调从而创作出了宣叙调,将歌词、旋律和情绪情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由此逐渐产生了歌剧这一声乐形式。而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表现人物的感情,从冰冷、单一的旋律中突出情绪情感的表达,因此由合唱、齐唱慢慢演变到独唱。而在这研究独唱方法的过程中,逐渐诞生了“美声唱法”。“美声唱法”传入我国,是在十九世纪初的五四运动以后,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应尚能、周小燕、喻宜萱等老艺术家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将“美声唱法”在我国传播和发展。改革开放至今四十年,若干代的歌唱家、音乐教育家们继续不断努力,致使“美声唱法”在我国已发展得日趋成熟。在演唱风格、演唱特点方面已基本做到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融合。“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艺术无疑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二、发展概况
“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大致可划分为发展、成熟和改革开放三个重要时期。(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 年~1966 年),西洋音乐的兴起和学习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如:成立了中央歌舞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乐团等演出单位,以及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教学单位。这些演出和教学单位的教学及演出内容绝大多数以西洋音乐为主,如:作曲、管弦乐、声乐(美声唱法)、键盘乐等。这些西洋音乐的引进对促进我国传统音乐的综合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主导和推进作用。可以说,我国的音乐事业发展到今天,西洋音乐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2)第二阶段: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1966 年~1976 年),是“美声唱法”和西洋音乐在我国发展较为成熟的阶段,西洋音乐与我国的传统音乐,尤其是戏曲音乐有了较好的结合。众多的歌唱家,如:李双江、蒋大为、吴雁泽、寇佳伦、王海平等,运用了西洋交响乐和“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演绎了大量的中国作品。这时的中央乐团、中央歌舞团、中国歌剧舞剧院等文艺团体和一些戏剧团体也将西洋音乐同本国的传统音乐做了很好的融合,例如:排练并演出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这些声乐作品和歌舞剧都是运用交响乐来进行伴奏的。在这个阶段,美声和民间两种不同唱法已经已经开始尝试着相互融合,《江姐》这部歌剧便是这一时期诞生的借鉴了“美声唱法”的民族歌剧作品。
............
第二章 “美声唱法”发展现状
“美声唱法”的技术方法和演唱特点可以说是学好其他声乐唱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声乐这一艺术形式也得到越来越好的发展,而声乐作品,无论是民族声乐作品,还是流行声乐作品的难度都越来越大,一方面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对于“精神食粮”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求也越来越高。“美声唱法”以音色优美、音质纯净,发声自如,富于变化,气息一致,旋律的连接匀称而灵巧,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为特点。它不仅是一种演唱风格,更是一种发声方法和一种声乐学派。
一、教育现状
“美声唱法”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经过无数代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们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的摸索和研究,(老一辈的声乐教育家如:黄友葵、沈湘、周小燕、王品素、高芝兰、郭淑珍;还有后来的黎信昌、金铁霖、晁浩健、吴雁泽、蒋大为;以及年青一代,如:戴玉强、廖昌永、付海静等)已总结出了一套科学且行之有效的教学和实践体系。总的来说,“美声唱法”有如下几个特点:1.宽广的音域。在“美声唱法”的学习中,宽广的音域是一个必须具备的前提。许多“美声唱法”的歌者,都具有两个八度的音域,一些花腔女高音甚至具备两个半八度的音域。世界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可以唱到三个半八度,是一个难得的全能型女高音歌唱家。在“美声唱法”里,尤其是在歌剧的华彩乐段中,宽广的音域是演唱好作品的必须条件。2.充沛的气息。之前所提到的“美声唱法”具有发声自如、富于变化、气息一致等特点,都是建立在具有充沛气息的基础之上的。“美声唱法”采用的是“胸腹联合式呼吸”,这一呼吸方式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科学的歌唱呼吸方法。利用“闻花香”的方式使得胸腔扩张,同时横膈膜也处于扩张的状态,此时吸入的气息要比单纯的用嘴呼吸,或用鼻子呼吸的更多,也能更好地做到将气息“沉下去”。好的呼吸状态对于歌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声音的流畅性、圆润度,以及爆发力都离不开良好的呼吸习惯,可以说,掌握了呼吸的正确方法,并能自如的运用,就掌握了“美声唱法”的灵魂。
.........
二、艺术实践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举办了许许多多高规格、高水准的声乐比赛,一度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一些较重要的比赛,如:CCTV 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大赛;全国声乐大赛;全国聂耳、冼星海声乐作品演唱比赛等等。其中 1985 年的首届“全国聂耳、冼星海声乐作品演唱比赛”,齐聚了一大批我国老一辈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如:黄友葵、沈湘、周小燕、高芝兰、王品素、郭颂、彭丽媛、董文华、刘维维等。此次比赛也是我国声乐比赛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大赛。除此之外,由文化部主办的“1996 年全国声乐比赛”是当时在我国举行的参与人数最多、举办规模最大、同时也是水平最高的专业歌手比赛,同时也是对当时我国声乐教育的一次检验与汇报。这次比赛大大推动和促进了声乐艺术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而我国著名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郭淑珍教授则担任了此次比赛的评委会主席。当时除了声乐类赛事和演出,我国还举办了不少歌剧专题的演出和比赛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促进了歌剧在我国的传播,也使得西方音乐文化在我国得以传播和发展。然而现如今我国像这样的活动机会却越来越少,这就使得相关专业的学生及工作者登台的机会越来越少。在各大教学机构中,不乏总有许多天赋很高的美声专业的学生,但由于大多数学生进校后长期主要演唱西方的艺术歌曲及歌剧作品,也使得这些学生对于我国的民族文化了解越来越少,同时演唱的本民族作品也越来越少。
..........
第二章 “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现状.......3
一、教育现状.......3
二、艺术实践.......4
第三章 本土化发展的思考 .....6
一、教育培养手段........6
二、普及发展.......6
三、融汇于我国民族文化.........7
第三章 本土化的发展思考及建议
学习西洋音乐,一定要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正如我们现在所观察到的:一些艺术团体和教育机构还长期主要使用欧洲十六到十八世纪的美声声乐作品和教材进行教学,而疏于关注与我国民族音乐的融会贯通、洋为中用的科学现实的教学理念和发展理念。由于我国大多数教育培养机构贯彻的教学主体都是以西洋音乐体系为主,因此在面向社会大众时,“美声唱法”的学生相较于民族声乐的学生而言,不容易被社会所吸收。而这种“不容易”主要是由于公众对于外来音乐形式的了解程度和关注程度不够所引起的。而想要“美声唱法”在我国能更好的发展,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探索:#p#分页标题#e#
一、教育培养手段
学校是面向社会不断传输人才的“基地”,而学校的教育与所培养的人才也是全方面的。“美声唱法”作为当今声乐领域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其重要性和对声乐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忽视的。笔者认为,“美声唱法”的普及和培养不仅仅是进入专业音乐院校之后的工作,而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普及和教授工作,这样一来,“美声唱法”对于大众而言便不再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也不再是只存在于音乐厅和歌剧院的“高雅艺术”。另外,中国的美声艺术想要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必然要突出自己的特点。当前国内很多音乐学院面临着美声唱法高速发展的形式需要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和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在声乐人才培养的时候要注重其复合性。举例来讲,在美声和民族两种唱法的演唱领域,吴碧霞就将这两种声乐艺术完美的融合并展现出来,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很多赞誉。在其他唱法中融入美声唱法,能够确保发声的科学性,这也是对传统唱法的升级和创新,演唱风格更加丰富多元。在演唱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吐字清晰,还要做到美声唱法的特征鲜明的展现出来,这是一种唱法上的融合,也是美声唱法在国内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
结 语
无论是西洋音乐,还是具体到美声唱法,都要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去更多的关注“融会贯通”“洋为中用”的发展理念。“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与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相比,虽处于滞后状态,但美声艺术也是经过了许多代艺术家们的总结、提炼而传承下来的,它的主体的音乐理论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的。西洋音乐的许多音乐理论,如:曲式分析、和声学、配器法、视唱练耳、乐理以及演唱的、演奏技术的科学运用,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的。因此,本人认为,无论是西洋音乐还是具体到“美声唱法”的学习,都要与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及社会发展现状相结合。愿美声艺术能在我国走出拥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道路,屹立于世界艺术文化之林长盛不衰,本人也相信我国美声艺术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