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艺术论文,艺术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艺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序 言
在欧洲音乐史上,英国的音乐很少被人们所熟知,根据考究,他们的音乐也许跟他们“守旧”的民族观念有关。作为近现代作品的布里顿《大提琴无伴奏第三组曲》,这部作品不管是在世界的舞台上还是国内的舞台上出现的次数都是极为少见的,所以本人的硕士研究生毕业音乐会演奏了布里顿《大提琴无伴奏第三组曲》,同时也为了向更多的演奏者和对布里顿《大提琴无伴奏组曲》感兴趣的人们提供资料,因此来研究此曲目。
从所掌握的外文文献上来看,到目前为止,所搜集到的有关布里顿《大提琴无伴奏第三组曲》的文献大部分出现在国外期刊和一部分演奏家的演奏心得。对中文文献进行整理,搜集到的文献是从曲式方面对布里顿《大提琴无伴奏第三组曲》的作曲进行了分析,演奏技巧方面的文献少之又少。所以本文将从创作背景、各乐段标题和各乐曲内容来探讨此曲,并对特定乐句的演奏技法分析,对布里顿《大提琴无伴奏第三组曲》进行细致探究。作曲个性的张扬和大提琴技法完美结合,技术繁复艰深,有极深的演奏价值,重点要解决在大提琴的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并给大提琴演奏者带来实际帮助。通过布里顿《大提琴无伴奏第三组曲》作品的分析,为大提琴演奏者提供理论依据。
...........
第一章 作曲家布里顿生平与无伴奏组曲的创作背景
一、布里顿的生平
爱德华;本杰明;布里顿 Edward Benjamin Britten,(1913年11月22日-1976年 12 月 4 日),英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演奏家,他是 20 世纪古典音乐的重要人物,也被认为是英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因为他的生日与相传掌管音乐的主保圣人圣西西里亚(圣则济利亚)的圣日相同,所以有人觉得他的音乐才华是上天给予的。布里顿在很小的时候就在音乐上表现出天赋,随之师从与布里奇( FankBridge)开始学习作曲,16 岁考入皇家音乐学院,师从艾尔兰( John lreland),之后还学习了钢琴和中提琴。 他少年时期的作品几乎没有编号,据统计也曲目量也达到了 800 多首,但是他的毕业作品《简单交响曲》令布里顿开始在乐坛引起了注意。 毕业后他开始为电影创作电影配乐, 1939 年去美国开始创作歌剧,1942年返回英国,创作了《圣诞颂歌》。1946 年创作了尽人皆知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随后创作了大量曲目如:《战争安魂曲》、《第 14 号交响曲》等等。 1970年,布里顿的身体健康开始转差,创作受到了身体的限制,但是布里顿《大提琴无伴奏第三组曲》是他晚期重要创作作品之一。1976 年 12 月 4 日在奥尔德堡去世,享年 63 岁。
.........
二、布里顿作品创作风格
布里顿的作品涉猎面非常广泛,是一位兼收并蓄的作曲家。他汲取各个音乐名家的作品的精华,比如抒情性、节奏上的创新、表现主义特征以及东方音乐的形式,他的音乐以传统为基础,并且又采用现代手法创作,形成属于他自己的语言。比起同一时期的作曲家,他很少采用奏鸣曲式,多用变奏手法,他认为主题和变奏才能展开他的音乐思想,他的音乐风格大多都是抒情且简朴,但富有新意。布里顿曾说音乐就是净化,他要让自己的音乐在每一次净化中表现的完美纯净。
.........
三、布里顿《大提琴无伴奏第三组曲》简介
布里顿共写了三部无伴奏组曲,分别为 Op.72、Op.80 和 Op.87,而布里顿《大提琴无伴奏第三组曲》,Op.87,是 1971 年 4 月布里顿访问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时所创作,并是布里顿人生当中创作的最后一部大提琴作品。这部作品是代表着英俄两国间深厚的友谊,所以布里顿在作曲风格上吸收了英国诗歌集和俄罗斯民间音乐,大胆的结合了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素材,使这部作品更加具有新意,表达了作曲家最真挚的情感。在大提琴的演奏技术上,考虑了大提琴的音域和技术演奏难点,所以每个写作手法上也符合大提琴的演奏功能。组曲由九个乐段组成:1. 引言 Lento(introduzione);2.进行曲 Allegro(marcia);3.歌曲 Conmoto(canto);4.船歌 Lento(barcarola);5.对话 Allegretto(dialogo);6.赋格Andante espressivo(fuga);7.宣叙调 Fantastico(recitativo);8.无穷动Presto(moto perpetuo);9.帕萨卡利亚 Lento solenne(passacaglia);尾声 Coda。九个乐段相辅相成,像在表达一个动人的故事,通过拨弦、和弦等演奏方式,使乐曲扣人心弦,让人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难以忘怀。
.........
第二章 布里顿《大提琴无伴奏第三组曲》各乐段分析 .......... 4
一、引言 Lento(introduzione) ..... 4
二、进行曲 Allegro(marcia) ....... 5
三、歌曲 Con moto(canto) ......... 6
四、船歌 Lento(barcarola) ........ 7
五、对话 Allegretto(dialogo) ..... 8
六、赋格 Andante espressivo(fuga) ........... 9
七、宣叙调 Fantastico(recitativo) .......... 10
八、无穷动 Presto(moto perpetuo) ........... 11
九、帕萨卡利亚 Lento solenne(passacaglia) ............. 12
尾声 Coda ............ 12
第三章 布里顿《大提琴无伴奏第三组曲》的演奏感想与体会 .............. 15
第三章 布里顿《大提琴无伴奏第三组曲》的演奏感想与体会
接触了近现代的音乐的作品,无论在演奏技术上还是音乐色彩处理上,都是不同于古典、浪漫、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对此,笔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在实际演奏近现代作品的演奏者少之又少,所以笔者确定了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方向,想好好研究下大提琴曲目中的近现代音乐作品。为了能够更好的研究这部作品,所以笔者决定选用此曲作为硕士研究生的毕业音乐会曲目,想要通过笔者的演奏,让更多的听众去切身实际的聆听近现代音乐的风格,去感受近现代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也让越来越多的演奏者去挖掘新的近现代音乐的作品,增加我们大提琴曲目的曲目量,丰富了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让舞台也流入一些新鲜“血液”。在练习的过程当中,不仅有技术上的难点,但更多的是接触并学习到一些新的东西,比如说近现代的作品中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无调性的音乐风格更能给观众新的听觉感受,而金属音和人工泛音的出现更能生动的模仿人的呼吸声、叹息声,使音乐活灵活现,让人们联想翩翩。近现代作品在节奏和强弱对比上也非常夸张,突快突慢,突强突弱,就仿佛睡梦中有甜蜜有危险,千变万化,然后梦醒了一般,更加能使人们在听觉上就像置身于其中一样。所以笔者觉得近现代作品更能抓住听众的心。布里顿《大提琴无伴奏第三组曲》作曲个性的张扬和大提琴技法完美结合,技术繁复艰深,在国内外的舞台上公开演奏的人为数不多,所以本文是笔者在研究生期间对此部作品的演奏心得,在实际演奏当中,笔者的研究生导师王晓元教授在笔者练习期间给予了演奏技法的帮助和分析作品的经验,笔者希望通过对此部作品的研究,能够为之后演奏此部作品的演奏者在演奏方面起到一定的帮助,提供理论依据。如有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
结 语
本杰明·布里顿是 20 世纪英国古典音乐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涉猎面非常的广泛,他汲取了各个音乐名家的写作精华,终而形成了自己成熟的创作风格。布里顿的一生所写的大提琴作品只有五首,随着人们接触信息的多元化,《大提琴无伴奏第三组曲》这部作品被人们发现。作为近现代作品的布里顿《大提琴无伴奏第三组曲》,这部作品不管是在世界的舞台上还是国内的舞台上出现的次数都是极为少见的。因为国内目前有关《大提琴无伴奏第三组曲》的音乐资料微乎其微。本文通过对实际演奏技法与音乐风格表现之间的关系去探索这部作品,可使更多的演奏者能够通过笔者所提及到的具体演奏方法,来更加容易的掌握这部作品的演奏难点和发挥出这首作品的深层含义。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