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垣曲民歌的音乐艺术特色及传承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84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805102308308585
  • 日期:2018-04-24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音乐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型,又可以粗略的分为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原生态音乐、现代音乐(包括流行音乐)等。在艺术类型中,音乐是比较抽象的艺术,音乐从历史发展上可分为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音乐论文,供大家参考。
 
绪 论
 
黄河由西往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突然掉头南下,在冲出晋陕大峡谷后,又陡然拐过一道弯,就在这里淤出了一方水土——河东。垣曲的老县城(今古城镇)就坐落在晋豫两省交界的黄河边上。它地处山西最东南端,南望仰韶文化发源地渑池,东接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济源。全县绝大多数是土石山区,沟壑纵横,翻开地图,几乎看不见它的踪影。《垣曲县志》称,垣曲“周围皆山,如垣之曲”,垣曲县即由此而名,从北宋一直沿用至今。的确,只要你在垣曲,无论身在何处,环顾四周,都会发现“环垣皆山也”,而且圆圆地将你包围。故而历史上的垣曲十分闭塞,群山环抱,大河阻隔,在其北部历山,至今保留了华北地区唯一的一片原始森林。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山区小县,却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厚重,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拥有曙猿文化、舜文化、商汤文化,是人类古老的文明区,同时革命老区的历史背景,为其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对这些文化研究的论文著作不绝于史、汗牛充栋,但这并不是本文讨论的主题。而是让读者对垣曲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有一个概括的了解,进而更深刻地了解垣曲民歌的生成、发展以及在社会发展的各历史阶段所起到的作用。令人沮丧地是,相较于垣曲的这些文化大气象,垣曲民歌的名气便相形见绌了。也许是因为有这些大气象,反而将垣曲民歌比衬得微小了。以至于到现在,人们都认为,垣曲根本就没有民歌,这实在是一种无知,我们不能不为之遗憾。笔者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在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的土地上,民歌是何等的丰富而美妙。而正是因为垣曲长期闭塞和地处晋豫交界地带的原因,使得这方水土具有“古老”、“封闭”、“过渡性”的地方色彩,当地自身的古老文化孤立的传承下去。从而民歌的风格得以原汁原味地保存,且具“国风之魂 ”,弥足珍贵。
 
0.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
垣曲民歌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充实丰富着垣曲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对垣曲古县城及各村镇民间音乐的考察研究,发现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歌体裁广泛,包括娓娓道来的生活类小调、丰富多彩的民间社火类小调、加油鼓劲的黄河船夫调以及抗战革命歌曲四个大类。虽然流布范围不广,影响有限,但是其渊源很深,地方特色浓厚,集中体现了垣曲人们的时代精神和性格特质,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由于垣曲的闭塞、传承人的断代以及当地宣传推广乏力,再加上缺乏学者的研究保护和演员歌手的创新推广,垣曲民歌在传承和创新发展上遇到了瓶颈和困难,它未被人们所熟知和推广,而是逐渐走向没落,发展前景令人堪忧。从现存的史料来看,对垣曲民歌的收集整理以及创新发展上相当匮乏,有待挖掘和整理,亟须保护和发展。那么,在这样的形势下,对垣曲民歌的搜集整理乃至分析研究还有没有必要?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因为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口口相传地创作出了无数的民歌小调。在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中,民歌无疑占据着一席重要之地,就像我们的社会现在所做的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工作一样。笔者此举意在通过对垣曲民歌的发掘整理、分析研究,重现当年垣曲的人文历史和当地人民的精神风貌。这对继续贯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主席关于文艺工作的讲话是一个最好的注解。笔者作为一名音乐研究生和土生土长的垣曲人,对垣曲民歌有着最直接的理解、感受和情感,我深深地感到,垣曲民歌的消亡,将是对山西民歌乃至中国民歌的损失。因此笔者选择垣曲民歌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把重点研究放在垣曲民歌的艺术特色和传承研究上,以期弥补垣曲民歌相关研究之不足,使垣曲民歌能够走出困境,被更多的人熟知、喜爱。
.........
 
第一章 综述
 
1.1 垣曲县生态背景概述
垣曲民歌产生于民间,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物候条件催生出来的,具有“原始”“封闭”和“ 过渡性”的色彩,这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历史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垣曲县位于山西省南端,运城地区东北隅,地处黄河中游,中条山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 111°—112°,北纬 34°—35°。东临河南济源,极东点为蒲掌乡尖口门东 0.6 公里处;西接晋地闻喜、夏县,极西点为毛家湾镇的马蹄沟西约 0.75公里处;南有黄河环绕,与河南省新安、渑池县隔河相望,极南点为五福涧村鲁家圪瘩西南约 0.5 公里处;北接上党盆地,东北与阳城、沁水县毗连,北、西北与翼城、绛县接壤。极北点为历山舜王坪垣曲县药材公司分场北 0.5 公里处。极点直线距离东西 65 公里,南北 48 公里,总面积 1620 平方公里。县治 1959 年由古城迁至刘张西坡根河滩,居县境西北①。黄河在这里夹风裹雷,滚滚东去,中条,太行两大山脉在这里交汇,黄土高原和中州平原与这里临界,群山环绕连绵,黄河故道蜿蜒。在这大山环绕、大河奔流的约一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垣曲这座小县城骄傲地、孤立地站在中央,这样的地理环境在华北地区是极为少见的。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山峦起伏,群峰竞秀,沟壑纵横,河溪交织。有华北唯一一块原始森林,有国家重点工程“小浪底水库”;有晋南第一高峰历山舜王坪(海拔 2321 米);有山西省最低点马蹄窝(海拔 167 米);还有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古城湿地公园、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和国家“4A 级”景区等绿色品牌不断的投入建设。境内气候适宜,素有“十里不同天”的说法。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生态环境,使得这里动植物资源众多,地下矿产资源丰富。
.........
 
1.2 垣曲方言概述
侯精一、温端正、田曾在《山西方言的分区(稿)》②,将山西方言分成七区,分为并州片、上党片、五台片、云中片、吕梁片、汾河片和广灵片。其中将垣曲方言划分到中原官话①汾河片的绛州小片。垣曲县隶属山西,临近河南,方言中河南话韵味较浓,与晋南其他地区方言因群山阻隔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独立性,保持着自身的特点。从垣曲境内来看,垣曲方言具有一致性,但由于地域的因素也存在一些差异。根据垣曲方言内部语音、词汇方面的差别大致可分为五个区:一是垣曲方言代表区,有古城镇、王茅镇、同善镇等地;二是受河东(闻喜县、绛县)方言影响区,有新城镇、毛家湾镇等地;三是方言中保留济源方言特征区,有英言乡、蒲掌乡等地;四是受夏县方言影响区,有五福涧、上洼村等地;五是带阳城腔的区域,有历山乡的西哄村等地。各区内部方言语音大体一致,存在着细微差别。在垣曲内部五这个方言区内,根据使用范围、人数、影响力等指标来看,有三个区的影响力较大,分别是以古城镇为首的垣曲方言代表区;以新城镇、毛家湾为首的受河东方言影响区以及以英言乡、蒲掌乡为首的保留河南济源方言特征区。1959 年垣曲县治由古城迁到新城,但并没有改变以古城话为基础方言交流的情况,本文记录垣曲方言以古城音为准。
...........
 
第三章 垣曲民歌的艺术特色........... 19
3.1 垣曲民歌的音乐特色 .............. 19
3.1.1 曲体结构 ............. 20
3.1.2 调式音阶 ............. 24
3.1.3 旋律特征 ............. 28
3.2 垣曲民歌的演唱特色 .............. 33
3.2.1 演唱风格 ............. 34
3.2.2 唱词分析 ............. 35
第四章 开放时代的反思........ 41
4.1 垣曲民歌的现状 ........... 41
4.2 形成困境的原因 ........... 42
4.2.1 生存土壤正在消失 ........ 42
4.2.2 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 43
4.2.3 自身娱乐功能的缺失和萎缩 .............. 43
4.2.4 传习之人日渐减少 ........ 44
4.2.5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 45
4.3 保护和发展垣曲民歌的若干对策 ..... 46
4.3.1 书面整理保护 ..... 46
4.3.2 行动实践保护 ..... 46
 
第四章 开放时代的反思
 #p#分页标题#e#
随着世界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各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艺术在冲击下普遍存在着衰退断代的现象,垣曲民歌也没能逃脱衰退的命运。垣曲当地一般农民对垣曲民歌的认识只停留在一般层面的外围认识上,并没有深入到其内涵领悟上。这样对地方民歌的艺术研究和保护的关注度显得极其重要。笔者在当地田野山间做调查时发现,现如今垣曲群众会唱垣曲民歌的基本上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农民居多),年轻人不是求学参加工作的,就是外出务工,会唱垣曲民歌的年轻人少之又少。虽然国家和政府在近些年提高了对地方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但能够真正落实到垣曲民歌的地方微乎其微。和大多民间艺术一样,怎样保护,怎样传承和怎样发展成为当务之急的大事。
 
4.1 垣曲民歌的现状
垣曲民歌早在明朝就有迹可循,其中以生活类小调、社火类小调为主。后来伴随着小浪底航运的发展,带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兴盛。直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为时代服务的革命抗战歌曲兴起,形成了如今初具规模的垣曲民歌。早在明清时期最为繁盛,据当地老艺人从祖辈老人口述中回忆,当时有专门的演出团体和业余爱好演绎组织。每个村庄随便找一个群众都能喉上一嗓子,哼唱几段。解放后,新春正月闹元宵,欢庆胜利搞演出,垣曲民歌成为节日和欢庆胜利的群众文娱活动首选。比如:闹元宵唱的社火类小调:旱船调、秧歌调、高跷调;欢庆胜利的革命歌曲:《打懒汉》《军民情》《拥护八路军》;茶余饭后生活类小调《稍书》《情郎闹五更》《观天桥》等等。过去垣曲人民没钱,垣曲民歌能够繁荣兴盛,富有生命力。可现如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电脑网络、手机 app 等各种媒体的迅猛发展,垣曲人民有钱了,垣曲民歌却被丢掷一旁,无人问津了。
.........
 
结 语
 
综上所述,垣曲民歌根植于民间,是在当地特定的气候土壤和人文环境下产生出来的,因而具有地域封闭性、狭小性和过渡性的特质,代表着当地人民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垣曲民歌是个别的和唯一的,因其个别和唯一,它又是独特的和唯美的,含有天人合一、知足常乐的中国儒家和道家的文化因素在内,是中国农人乐天知命、感恩上苍的精神体现。而现在政府和大众普遍对垣曲民歌认识理解较少,使得垣曲民歌的传承和发展遭到冷遇。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对垣曲民歌的生成过程以及现状做了详细的调查分析,重点是收集宝贵的音频资料,并进行记谱整理。通过收录的曲谱对垣曲民歌的内容、题材、歌词、音乐特点、演唱风格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在一定意义和程度上对原本零散的垣曲民歌起到整理、保存、保护乃至传承的作用。笔者此举意在通过对垣曲民歌的发掘整理、分析研究,重现当年垣曲的人文历史和人民的精神风貌。这对重温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主席对于文艺宗旨的讲话是一个最好的注解。但短短的硕士论文只是我个人的意愿和呼吁,杯水车薪,未能对垣曲民歌做出全方位的的系统阐述,想要保护、发展并传承垣曲民歌,必须发挥群众的力量。作为一名音乐研究生,去整理、研究家乡的民间音乐是我分内的事情。由于自己才疏学浅能力有限,本文的研究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本文只能算作窥探。文中难免有幼稚和贻笑大方之处,甚而错漏,敬请前辈老师和有识之士批评指正,笔者引以为荣,并深表谢意。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笔者将继续深入垣曲民歌,对其进行潜心挖掘、整理、发展、创新。 愿未来会有更多更专业的人士去认识它、解析它,来保护本土的文化遗产。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