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笔者认为舒伯特创作的《年轻的修女》,是世界优秀艺术歌曲园林中的一朵艳丽的花,是德国艺术歌曲的代表,每一朵花瓣都从不同角度演绎了德国艺术歌曲的魅力。
引 言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我在导师逯惠娟教授(旅德女高音歌唱家)的指导下,通过演唱大量德国艺术歌曲,使自己的演唱技巧、语言学习和音乐修养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和提高。德国艺术歌曲的魅力深深的影响了我,所以我选择了德国艺术歌曲中的经典歌曲,《年轻的修女》(Die junge Nonne)作为我毕业论文研究的作品。《年轻的修女》是由克赖伊格尔作词,舒伯特作曲的一首宗教题材的经典艺术歌曲,此作品具备了德国艺术歌曲的全部特征,是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这首作品突出体现了舒伯特高超的作曲技法和完美的艺术构思。我将通过德国艺术歌曲与《年轻的修女》的关系;对《年轻的修女》歌曲的分析;《年轻的修女》对研习德国艺术歌曲的启示;德国艺术歌曲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影响四个章节,以《年轻的修女》为例阐述德国艺术歌曲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影响。
.........
第一章 德国艺术歌曲与《年轻的修女》
18 世纪,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德国的文学达到了鼎盛时期,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诗歌,与此同时,作曲家将这些诗歌与音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体裁,即德国艺术歌曲。德国艺术歌曲是诗歌、人声及伴奏的完美融合,突破了传统的创作形式,自由的曲式将人类的自然情感在乐曲中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音乐成为了诗歌更完美的体现和诠释手段。德国艺术歌曲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舒伯特又是德国艺术歌曲的代表人物。弗朗茨·舒伯特(1797 年-1828 年),是浪漫主义早期的代表人物,一生创作了600 多首艺术歌曲,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他所创作的艺术歌曲结合了古典主义创作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其作品中既有《鳟鱼》、《野玫瑰》等具有奥地利民歌简约特色的作品,也有表达个人内心情感的《年轻的修女》、《纺车旁的格丽卿》、《魔王》等将诗歌中的情景、人物与音乐充分融合的作品。舒伯特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31 岁去世),但他的作品将德国艺术歌曲发展到了顶峰,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歌曲作曲家,对现代以及全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舒伯特的《年轻的修女》歌曲,是舒伯特的经典之作。舒伯特用最小巧的歌曲形式抒发出最深沉的情感体验,他在《年轻的修女》中用不同调的曲调的变换,突出情绪的骤然变化,不仅烘托情景和气氛,并与声乐部融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年轻的修女》歌曲旋律,永远散发着亲切、单纯、敏感的气息,容易激动又稍带些忧郁感伤的色调,舒伯特在《年轻的修女》中对和声调性的大胆使用,赋予节奏型织体以表情的韵味,追求音色细腻的差别。舒伯特的《年轻的修女》歌曲,代表了德国艺术歌曲音乐的基本特征。
..........
第二章 对《年轻的修女》作品的分析
19 世纪 20 年代舒伯特创作了《年轻的修女》这首艺术歌曲。歌曲中,修女以主人公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她面对风暴般的环境以及风暴般的生活,内心还依然坚信真情。不论环境多么恶劣,生活多么黑暗,修女仍然祈祷、等待着美好,刻画了年轻的修女从抑郁、挣扎、渴望爱情,到内心恢复平静、虔心祷告的不断变化的内心世界,身处于黑暗的现实,依然对明天有着美好的希冀和乐观的心态。
2.1 音乐旋律分析
《年轻的修女》是一首通体歌,f 小调,12/8 拍。在材料方面,看似复杂,实则简单。在歌词中出现了很多生动的描述,如:呼啸怒号的暴风雨、轰鸣的惊雷、甜蜜温馨的钟声等。这部歌曲由一个动机发展而成,分别在钢琴伴奏以及主题旋律中加以变奏并反复出现,动力性十足。该作品要求适中的速度,共 94 小节。伴奏织体对同一节奏形态一以贯之的使用,使这首歌曲情绪中隐含着压抑、忐忑、激流暗涌的情绪。在节拍上,12/8,复四拍子的特点是,强点落在第一拍及第七拍上,弱点落在第四拍及第十拍上。
.........
2.2 音乐内容与演唱技巧分析
以 f 小调开始,f 小调是悲伤的曲调,具有悲剧色彩。这首歌曲的最大的特色之一是钢琴伴奏右手自始至终都在作震音效果。钢琴伴奏左手是比较常规的复四拍子,可以说前两小节已经奠定了全曲的基调,在高声部采用双音与单音的震音效果,利用分解和弦充当着和声,在低声部陈述着旋律。从音高的跨度上来讲,右手弹奏的音域是涵盖中低音区,左手弹奏的音域在低音区。在声响上,从一开始就制造出了一种压抑的气氛。虽然速度标记为适中,但是因为震音带来的高速的频率,会让人觉得速度极快,带着听众心跳加速,处于音高和节奏的双重压抑的紧绷着的效果里。在旋律上,在右手声部很弱的震音的衬托下,低音声部的双八度得以在看似三拍子的笼罩下很好的强调第一拍和第七拍,由于震音很难让人分辨出拍子,所以高低两声部的配合,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又连绵不断的音响效果。在音乐形象上,左手弹奏的高八度的三连音来表现风暴,再声部交叉,跨过右手来演奏代表着祈祷的钟声,这种风暴与钟声的声音的混响,通过 f 小调阴沉压抑的表现,仿佛带我们走进了一个阴森恐怖魔鬼与上帝共存的夜晚。
.........
第三章《年轻的修女》对研习德国艺术歌曲的启示..........7
3.1 对创作艺术歌曲的启示 ............ 7
3.2 对演唱艺术歌曲的启示 ............ 7
第四章德国艺术歌曲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影响...........9
4.1 德国艺术歌曲是中国艺术歌曲的重要渊源 ............. 9
4.2《年轻的修女》与《春思曲》的比较 ........... 9
4.2.1 创作题材 .... 9
4.2.2 作曲技法 ............. 10
4.2.3 钢琴演奏 ............. 10
4.3《纺车旁的格丽卿》与《我住长江头》的比较 .... 10
4.3《纺车旁的格丽卿》与《我住长江头》的比较 .... 10
4.3.1 题材选取 ............. 10
4.3.2 曲调变化 ............. 11
4.4 演唱德国艺术歌曲对演唱中国艺术歌曲的启示 .............. 10
第四章 德国艺术歌曲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影响
4.1 德国艺术歌曲是中国艺术歌曲的重要渊源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以舒伯特所创歌曲为代表的德国艺术歌曲,是中国艺术歌曲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渊源。20 世纪 20 年代到 40 年代,是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早期阶段。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当时的音乐家引用西方的音乐曲调填入歌词,在学堂中教唱,形成学堂乐歌。随之出现了中国独唱歌曲创作的领路人:萧友梅、青主、赵元任,他们将“旧曲填词”改变为“依词配曲”的艺术歌曲创作形式。他们将西洋的音乐“德奥艺术歌曲”引入到中国,这些留学归来的作曲家,尝试运用欧洲作曲技法,创作出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涌现出了:黄自、江定仙、聂耳、冼星海、贺绿汀等一大批作曲家,他们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传唱至今。以下笔者将以黄自、韦瀚章先生创作的《春思曲》与《年轻的修女》、以及青主先生创作的《我住长江头》与《纺车旁的格丽卿》两组艺术歌曲作为比较对象,阐述德国艺术歌曲对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具体影响。黄自先生(1904-1938)、韦瀚章先生(1905-1993)是中国艺术歌曲的代表人物,舒伯特是德国艺术歌曲的代表人物,而《春思曲》与《年轻的修女》都是大师们的经典之作,“从两人在艺术歌曲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看来,两者在创作追求上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1因此通过分析两曲的相似之处,可以窥见德国艺术歌曲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具体表现为创作题材、作曲技法、钢琴演奏三个方面。
..........
结 语
舒伯特创作的《年轻的修女》,是世界优秀艺术歌曲园林中的一朵艳丽的花,是德国艺术歌曲的代表,每一朵花瓣都从不同角度演绎了德国艺术歌曲的魅力,钢琴伴奏技法烘托主人公所处的场景,曲调转换完美描绘了年轻修女内心的变化……每一个细节都把人带入了年轻修女所处的内心世界,让人身临其境。这首教科书般的艺术歌曲影响着日后各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起到了巨大的启迪作用。我国的艺术歌曲发展也深受其影响,在黄自、韦瀚章创作的艺术歌曲《春思曲》中,充分借鉴了《年轻的修女》的优秀创作技法,而青主先生创作的《我住长江头》同样借鉴了《纺车旁的格丽卿》,最终使其成为我国艺术歌曲的经典之作。#p#分页标题#e#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