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论文哪里有?本文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打击乐课程为研究对象,从其发展历史出发,重点对其所涵盖专业必修课《节奏与打击乐》和选修课《打击乐团排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章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打击乐课程的创设和发展历史
第一节作为大师班的最初形式
2000年,著名打击乐演奏家、民族音乐学家李民雄先生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开设打击乐大师班,彭瑜老师任其大师班助教。大师班面向的学生群体均为当时音乐教育系的在读学生,授课时间为一个学期。教学内容围绕京剧锣鼓和李民雄先生所编写的《青少年学民族打击乐》相关曲目展开,除了运用传统的专业打击乐器之外,还加入响筒、摇筒、木鱼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打击乐器。大师班的教学旨在加强学生对于民族打击乐和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节奏感知力与合奏、合作能力。
2001年起,研究生三年级在读的彭瑜老师开始独立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打击乐课程教学,并筹建打击乐团。一年后,彭瑜老师被音乐教育系正式聘任留校,担任音乐教育系打击乐课程的专任教学工作。同年,音乐教育系打击乐团正式成立。乐团筹建和成立之初就在“上音音教系恢复建系五周年庆专场音乐会”、“音乐教育国际会议专场音乐会”和“纪念贺绿汀诞辰100周年合唱与打击乐音乐会”等专场音乐会中担任重要演出任务,受到行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
第三章选修课《打击乐团排练》设置与排演曲目分析
第一节授课理念
选修课《打击乐团排练》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专业基础课《节奏与打击乐》的进一步延伸与拓展,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彭瑜教授担任授课。该选修课设立于2003年,其设立以中外打击乐合奏的名曲排练和舞台实践为主要内容,在专业必修课《节奏与打击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打击乐演奏技巧、合奏与舞台表演能力。
《打击乐团排练》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一门限选课,与面向打击乐表演专业的排练课程有所不同。打击乐表演专业的相关课程以培养职业的打击乐独奏或演奏团体作为目标,而音乐教育专业则通过打击乐课程的教学来培养学生将打击乐演奏技能与曲目编配、教学设计等内容综合运用的能力。于此,打击乐被用作音乐教育的一种媒介和手段,在承袭中西经典的同时汇聚创新的音乐思维,彰显当代音乐教育的学科精神。
第四章打击乐课程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意义
第一节国内外同类课程的开设情况
根据笔者咨询国内各同类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以及查阅资料获悉,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和星海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专业均有开设与节奏打击乐相关的选修课。其中,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的相关选修课,是以打击乐为手段进行奥尔夫乐器的教学和运用。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的《节奏与打击乐》课运用哑鼓学习并掌握小军鼓基础演奏技巧,将相关演奏技能迁移至音条乐器,在此基础之上尝试乐器合奏的表演形式。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王以东先生曾在其《节奏与打击乐训练》一书中提出观点:音乐教育专业练习打击乐应当将节奏与打击乐部分的“教学法”作为学习重点。“除了借鉴国外各大教学法,国内的音乐教育亦可以将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节奏、民间锣鼓的素材进行改编与创作,融合肢体动作并加入生活中的打击乐器,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打击乐课程不仅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进程中崭露头角,在国外音乐教育专业也有相关案例。以纽约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为例,其打击乐课程专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设计,以满足其K-12音乐教师认证的考核要求。课程内容包含在各种学校的音乐环境中使用打击乐器进行教学,通过学习打击乐的合奏方法训练每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运用当代和传统音乐中各种打击乐器的实践经验。
第二节意义与价值
一、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提升音乐表现力
打击乐演奏的形式丰富多样,十分注重肢体语言以及律动美。以中国打击乐演奏为例,站立演奏使表演者能够以更丰富的肢体动作变化和力度表现来呈现音乐表演。1学生通过思考如何以适宜的肢体动作配合音乐的基本要素特征,将肢体动作的表现融入日常打击乐基本练习中,能够在打击乐的训练过程中强化肢体协调和舞台表现能力。
二、拓展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视角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地区、民族因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等差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风格。要了解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风格,需要借助该音乐文化背景下的“形态”和“行为”来进行。乐器、乐音可被视作是文化中的“形态”,音乐活动则可被视作是其中的“行为”。2世界范围内的打击乐种类繁多,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各自的打击乐器。打击乐可被视作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中一种媒介和手段,促进人们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打击乐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在潜移默化之中为学生营造了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环境。通过对不同民族的打击乐器进行比较学习,学生能够扩充对于世界打击乐种类、世界音乐的认知。因此,将打击乐课程引入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为学生参与和体验多元文化音乐实践创设了一条便捷的路径。结论
本文论述了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打击乐课程的历史与发展,详细分析了专业基础课《节奏与打击乐》、选修课《打击乐团排练》、专业必修课《乐团管理(打击乐)》的教学内容以及设计理念。
在这样系统化的教学与演奏实践过程中,学生们的常用打击乐器演奏技法得到充分锻炼,并且借助节奏、旋律、律动、语言、音响等内容对不同风格的音乐语言中所蕴藏的文化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和体会。通过打击乐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舞台表现力得到提升,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视角得以扩展。以中国民族民间的打击乐、锣鼓经等本民族特有的教学手段开展音乐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以本民族音乐文化为根基的音乐教育理念。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通过打击乐课程的学习,能够将其与综合教学法、视唱练耳以及指挥等学科内容相融合,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音乐教育风格。
近几年来,国内外许多高等院校如中国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均有开设打击乐相关课程的情况,这意味着“在音乐教育专业开设打击乐课程”正成为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一股新生力量。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所开设的打击乐课程以详实的课程内容以及卓越的教学理念绽放异彩。从课程的实施到教学成果的展示,无不体现了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师生出色的创造力与音乐教育学科素养。
正如彭瑜教授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打击乐团建团十周年专场音乐会》的采访中所说,“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的打击乐教学本土化之路,需要靠我们自己去走、去开创。”期待未来能有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者关注这一课题,共同探索“打击乐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