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民族民间舞传承的历史性与现代性——以安徽花鼓灯为例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28455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5-03-28
  • 来源:上海论文网

音乐论文哪里有?本文谈到的民族民间舞传承,它不是从始至终一成不变的,它传承形态的变化于无形之中悄然出现,这或许是由于民族民间舞随着时代变化而产生的“发展力”催生,或许是它总能唤醒每位中华儿女心中的“故乡情”而永远被需要着。

引言

(二)国外研究现状

Skublewska Paszkowska Maria在文章“3D technologies for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literature review for selecteddatabases”(《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3D技术-选定数据库的文献审查》)中,提出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采用3D技术为后人保存,3D技术提供了记录、复原和呈现文化遗产项目的手段。文章围绕这一主题,分析了如何合理的使用3D技术,结果表明,对于ICH,最常用的技术是:3D可视化、3D建模、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和运动捕捉系统。

MaldonadoErazo Claudia Patricia在文章“Safeguarding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The Amazonian Kichwa People”(《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亚马逊基希瓦人》)中,提出社会加速全球化导致文化的逐渐侵蚀和人类群体集体记忆的丧失,因此作者通过对亚马逊基希瓦族非物质文化遗产(ICH)文化表现形式的识别和记录,分析对应于所收集到的所有信息,从而得出结论保护亚马逊基希瓦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音乐论文怎么写

第三章安徽花鼓灯的现代性传承

一、现代性传承的“发展性”体现

虽然本文于现代性视角下,将时间节点落脚于北京舞蹈学校成立,但并不否认在北京舞蹈学校成立之前,民族民间舞已经开始出现脱离“自然形态”的传承模式,只是在北京舞蹈学校成立以后,舞蹈艺术专业教育体系的出现,催生了“学院”民族民间舞与“剧院”民族民间舞,从而使得民族民间舞开启了科学、规范的现代性传承模式。加之官方时间分界线将1919年到1949年这一时间段划分为“现代”;将1949年以后划分为“当代”。所以在现代性传承部分,文章以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民族民间舞传承出现转变启蒙作为该部分铺垫,重点依然围绕北京舞蹈学校成立以后,民族民间舞现代性传承体现进行谈论。因此,本文在民族民间舞现代性传承体现部分与历史性传承体现的阐述角度不同,在谈论安徽花鼓灯现代性传承的“体现”部分,将是主要围绕其发展的历程,阐述安徽花鼓灯现代性传承随着时间的发展所出现的转变,从中可透视到民族民间舞大环境的现代性传承发展。文章于该部分从安徽花鼓灯传承初次出现脱离传统形式开始论述,并探究其由历史性传承逐渐蜕变为现代性传承的发展过程。

第四章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之思辨

一、民族民间舞历史性与现代性传承价值

(一)知“来路”——历史性传承价值

一切“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是一条有机的生命链,是所有文化与艺术得以存在、发展的必要机制。舞蹈艺术是特殊的文化,在瞬间的动势中产生,也在霎时的转换中消散。特别是存在于民间地区的自娱性舞蹈,人们自发而起舞,也就造就了舞蹈转瞬即逝的特点。那么,抛开民族民间舞蹈本身所具备的“传承性”不说,单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说有存在才能有发展,因此,在少数民族以及大部分民间地区,人们为了保存与延续这一特殊文化,逐渐衍生出“口传身教”、“代代相传”这种无意识的自然传承模式,这也正是本文所提到的民族民间舞“历史性传承”。尽管人类“记忆”的过程中出现遗忘与疏漏,但总体而言,正因民族民间舞历史性传承模式的存在,才有当今蓬勃发炸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另外,中国民族民间舞产生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生于民间,长于田野,传于群众之中。结合文章第二部分,民族民间舞在历史性传承中,不仅传衍着舞蹈本体,同时也延续着它本身所包含的民俗性内涵;承载着本土的历史、习俗、观念、礼仪、制度等多方面内容,表现出继承“厚德载物”、“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精神面貌的实质。从其特点上看,它发生于一个地区或一个族群的范围内,通过族群成员的共同参与而得以传承延续,表现出族群记忆的群体传承性,那么组成这一群体的文化信仰与审美心理也于历史性传承中得以延续。从民族民间舞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上来说,它发生于民间而又流传于民间,它与当地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信仰生活以及生产劳动等因素密切相连,进而言之,在其所生存的环境空间之中流传发展,民族民间舞才会更显生命力,才能将其所蕴含的文化因素、文化精神以及审美心理表现出来。

音乐论文参考

二、民族民间舞传承中的问题

(一)历史性传承的局限性

中国正在从传统的农村为主的社会形态走向以城镇为主的社会形态,在这一进程中,会发现以前包围在城市周边的田野,如今已经被逐渐分割,当时农村的热闹景象在现代已经较为少见。城乡的变化不仅是停留于社会形态的变化,同时也直接作用于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迫于生计,不得不离开家乡出去务工,其中就包括着大部分传承人,那么对于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影响就更为显著。另外,我国多数地区也出现老艺人老化的现象,更让人感到惋惜的是,一些优秀的老艺人带着他们的技艺永远地离开了,那么就意味着很多舞蹈形态会因为失传而消亡。

“传统”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有着自身独特的运行规律,民族民间舞作为“传统”的组成部分,同样才能在着不断演变的基本规律,那么时代发展至今,历史性传承作为传承初始形态的产物,它在某种层面束缚了民族民间舞的长远发展,传承唯有随着时代“变”,才能使民族民间舞一切向好发展。

结语

向上向善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更是千万中华儿女的精神归宿。民族民间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因子,它是我国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艺术结晶,同时也是舞蹈艺术的文化硕果。诞生以来,民族民间舞作为人类文化现象随着与历史的演进而生长、发展,始终凝聚着民族生命意识。民族民间舞在与生俱来的地方性、自娱性、审美性、族群性,不仅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心底最为真挚的情感,同时又缔造了民族民间舞的“传承力”。

本文谈到的民族民间舞传承,它不是从始至终一成不变的,它传承形态的变化于无形之中悄然出现,这或许是由于民族民间舞随着时代变化而产生的“发展力”催生,或许是它总能唤醒每位中华儿女心中的“故乡情”而永远被需要着。在历史性视角下,在无任何官方意识的保护下,它一直在群众中发展。在现代性视角下,从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成立以来,它的传承经过代代舞蹈专家学者的不断探索,至1987年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成立,再到2001年更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在这55年中,中国民族民间舞不仅找到了独立学科建设的原则与途径,更是向舞蹈艺术强调了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文化特异性。所以不管是在历史性视角下还是现代性视角下,它都在以独特的方式生存发展着。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