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论文哪里有?本文对《七首中国曲调》这样一首带有中国民族音乐基因的,融合西方声部组合(配器)、和声、织体运用的曲目,进行了音乐特征的分析,并基于演奏实践对表演技术进行研究。
绪论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水平
笔者尝试以“盛宗亮 大提琴”、“七首中国曲调”、“Bright Sheng cello solo”、“Seven tunes heard in China”等关键词在哔哩哔哩视频网站搜索,发现青年一代,同样从上海走出去的、屡获殊荣的大提琴家如:陈亦柏、李拉都有对该曲目的演奏片段记录;中国香港大提琴家Alvin·Wong、Johnny Mok有完整演奏的视频;以同样的关键词在国外视频网站检索可以发现,更多的大提琴家、演奏者参与到该作品的排演中,如:上海音乐学院走出去的大提琴家何思昊、美国大提琴家nathan chan等,其中也有不少纯西方背景的演奏家。以上这些视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由青年大提琴家们参与到该作品的传播中,可见作品的音乐元素及形式得到更多年轻人的认同。
通过关键词“盛宗亮”、“盛宗亮 大提琴”、“七首中国曲调”、“Bright Sheng cello solo”、“Seven tunes heard in China”、“大提琴无伴奏”、“20世纪大提琴独奏曲”等关键字检索知网,仅现2020年浙江音乐学院张宝君发表于期刊《音乐文化研究》中的“盛宗亮大提琴作品《七首中国曲调》跨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元素分析”,文章以:张弛有度的套曲结构;民族调式主导下的曲调发展;探寻民族乐器色彩;无伴奏形式对中国作品的启示,四方面对该作品进行了介绍。
第二章 七首中国曲调的音乐特征
第一节 民族风格的还原
四季调是《七首中国曲调》的第一乐章,按作者在乐谱引言所示5,曲调采自作者工作生活过七年的地方——青海。这是一个位于中国西北多民族聚集的高山地区,临近西藏,当地的歌唱形式多为“山歌”——一种源于远山间沟通需要而产生的歌唱形式。四季调的素材就源于青海、宁夏和甘肃当地盛行的民歌种类——“花儿”;当地最出名的山歌节庆活动名为花儿汇,每年农历春节后的首月在青海和甘肃当地举行,活动持续两至三周,当地的人民身着本民族最华美的服饰,从不同的村庄汇聚而来。歌汇会在庙宇、山峦与河流汇聚,风景秀丽地方举行,届时特殊的歌咏比赛会在不同的村庄与民族中举行。花儿汇期间所有的歌曲都被称作花儿,而四季调便是其中的一首花儿。花儿常被认为是恋人互诉衷肠的恋曲,有独唱、有重唱、亦有小组唱形式。
第三章 七首中国曲调基于表演实践的技术分析
第一节“模拟音效”的大提琴演奏
《醉鱼翁》是本套曲目的第四乐章,在练习与演奏本曲前,笔者特地聆听了很多古琴曲,想从中揣摩出演奏的规律。由于笔者学习古典吉他的演奏技法,对于右手手指的弹与拨有一定的实践认识;但是对于古琴左手技法中的抚触琴弦、泛音等都是没有接触过的,所以实践演奏时还是困难重重。聆听马友友的录音,解开了很多演奏时的疑惑,作曲家的记谱原来应该是这样的实际演奏效果、擦弦的时值长度原来需要比记谱更延长,等等诸如此类的疑惑。醉鱼翁的醉态是笔者演奏中一直在探索的点,除了分析得出的不和谐音程带来的不稳定感制造的醉态,笔者认为速度上的自由度也是营造醉态的一个关键。一个醉翁的语言表达是阻滞的,时而滔滔不绝,时而又大段留白,如在表演中能分清楚乐句的走向与断连,变有了醉翁的形象。印象中有一次演奏本曲时,笔者尝试用眼神与观众互动,在观众彻底安静之后,拨出第一个波音声响,之后留下一个大大气口再次拨奏,在一个观众的眼中,明显看到了一种惊愕,一种意料之外与猝不及防,显然这就如同把醉翁演活了。
正如前文所述,原曲来自古琴曲目,所以作曲家力图在全曲中,以大提琴模仿古琴的声效,转由大提琴的拨弦来演奏。但同样的拨弦技法里,作曲家又有卡片(类似吉他拨片)与指甲拨奏两个不同要求。指甲拨弦可能是演奏者熟知的与常用的一种演奏技法,因此也不容易发生误触,但是卡片拨弦则有很大误触弦的可能,就需要更多的练习,以熟悉技法来防范误触。
第二节 现代技法下的民族风味演绎
笔者曾在一个非公开场合为友人演奏过本曲,且仅告知源自云南的民歌音乐元素。友人听后,觉得如身临其境,来到云南少数民族泼水节欢腾现场,这可能就是民族音乐的魅力,当听众是熟悉中国少数民族风情的人,具有相应的审美能力,即刻会被音乐感染并带入,也让笔者产生演奏中国曲调的自豪。
正如前文所述,这首曲目的叠音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对于演奏者来讲也是非常困难的,练习与演奏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容易弄混淆,下方叠加音符的位点,不是在不应出现的地方,出现叠音;就是应出现叠音的地方,漏了叠音。以上两种情况,既可能是熟练度引起的错误,也可能是右手弓子运行平面调节造成的误触。
此外,节奏重音上,马友友的录音版本,给了笔者很多启示作用,并非每一个标记重音的重音点,重音的音强都是需要相同的;相同音高的音符,即使都有重音记号,实践音强的仍略有不同,这是演奏记忆上的需求,也是听觉上的需求。
结语
本文对《七首中国曲调》这样一首带有中国民族音乐基因的,融合西方声部组合(配器)、和声、织体运用的曲目,进行了音乐特征的分析,并基于演奏实践对表演技术进行研究。
笔者要再次强调,对它的结构分析笔者从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结构分析和西方作曲技术理论曲式分析两个角度结合关照。从《七首中国曲调》的基本音乐元素分析其中存在的传统音乐要素、传统思维与西方作曲技术的融合,笔者认为,它作为一首艺术化的大提琴独奏作品,结构上追求形式结构、和声配器的完整呈现,进行了艺术思维的融入和结构布局的思考,既有与中国传统的契合,同时有对民间音乐作品的高度艺术化的凝练与转换。在结构构建、变奏扩充手法、配器等方面融入了西方技术,但在和声选择、旋律形态、乐句结构、调式调性等方面坚持了中国传统音乐思维运用和保留,存留了传统音乐的形态特征,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中进行有益的融合和探索。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