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18世纪在西方音乐历史上一般归结为巴洛克的晚期以及古典主义的前中后期,是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不仅是对巴洛克早期音乐的继承与完善,也是后期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发展的基石。
绪论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此选题方面是有直接相关的文献著作的。对本选题有主要借鉴意义的有J.J.匡茨(Johann Joachim Quantz 1697 - 1773)在他的著作《长笛演奏论稿》(On Playing the Flute) 中介绍了18世纪早期的长笛演奏中舌头、装饰音及长笛演奏风格等问题。玛丽·西尔(Mary Cyr)的著作《巴洛克音乐演奏》(Performing Baroque Music)中也对巴洛克长笛总体风格的演奏和音乐风格的规定作了简要的介绍。 F·纽曼尼(Frederick Neumann)的著作《17、18世纪演奏实践》(Performance Practices of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中介绍了17到18世纪器乐演奏的风格特征。利奥波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的著作《论小提琴演奏的基本原理论》(A Treatise on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Violin Playing)中也谈及到许多18世纪弦乐在演奏风格上的演绎问题。在格罗夫词条(Grove online)里也收集到了许多有关选题的重要资料。综上所述,关于本选题的国内外文献相对来说比较稀少,并没有非常直接并详细的谱例研究,这给本选题的研究带来了一些难度,但也再次证明了关于18世纪长笛的演奏特征的研究还有进一步的空间。
第二章 18世纪长笛演奏中的装饰音问题
(一)倚音(Appoggiatura)
在装饰音中,倚音是最重要并且大量使用的一种装饰音,它可以使音符更加饱满圆润,丰富旋律线条与和声的色彩。在巴洛克时期,倚音通常被标记为普通的音符,与大家熟悉的小音符。前者的具体时值明确标记在小节的节拍里,而后者,大家所熟悉的以小音符的形式标记出来的倚音在巴洛克时期及十八世纪有着和现在截然不同的演奏节奏,以小音符形式在被修饰音符前的倚音可以分为长倚音和短倚音。
1、长倚音
长倚音通常在谱面标记为不大于四分音符的小音符,但在实际演奏中,长倚音的演奏惯例是要将时值演奏在正拍上,而主音落在装饰音之后。当被修饰主音的时值可以被二等分时,通常情况下,长倚音要与主音平分时值的总长。也就是说在演奏时,长倚音从主音的正拍演奏,主音仅演奏乐谱表面标记音符时值的二分之一。当被修饰主音的时值可以被三等分时,长倚音要演奏乐谱表面标记音符时值的三分之二,也就是说,主音只演奏其附点的时值长度。以下是书面化谱例参考。
2、短倚音
短倚音通常会出现在小节中较短时值的音符前面,通常惯例是长度应该在不影响主音时值的前提下快速演奏,但相对长倚音,短倚音的节奏时值相对自由,其时值变化范围可以从时值小到忽略不计到几乎等同于长倚音,所以判断倚音的长短更多是由旋律及和声决定。下面几种情况明确需要演奏短倚音。
第三章 以莫扎特的G大调长笛第一协奏曲(Op. 313)举例分析
(一) 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
乐曲的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Allegro maestoso)为奏鸣曲式G大调,第一乐章中最常出现的装饰音为倚音与颤音,倚音有在正拍平分主音时值的长倚音,也有几乎不占时值的短倚音。颤音按照18世纪器乐作品以及莫扎特的协奏曲风格需要由上方二度音开始颤,但在许多特殊的音型或情况中颤音会从本身音开始颤。第一乐章中出现了大量连续吹奏的十六分音符,吐音要干净清晰,舌头要控制好每个音的音头,并且演奏者可以根据前后音型将连续的吐音加上一些合理的连线来演奏,在下面示例中我会详细说明可以参考的奏法。
31小节开始,长笛旋律进来,进来的音符要模仿钢琴的节奏型,饱满并有颗粒性。32小节的最后一拍与33小节的前两拍出现了倚音,这里应当演奏成长倚音,倚音re与主音do平分时值。33小节最后一拍的do上方出现了tr指颤音标志,因为前方出现的音符就是被装饰的主音的上方二度音,所以这里的do应当从本身音开始颤。见谱20。
(二) 第二乐章的演奏分析
乐曲的第二乐章为不太慢的快板(Adagio ma non troppo),其曲式结构为奏鸣曲式,D大调,第二乐章中最常出现的装饰音也基本为倚音与颤音,倚音有在正拍平分主音时值的长倚音,也有几乎不占时值的短倚音。颤音按照18世纪器乐作品以及莫扎特的协奏曲风格需要由上方二度音开始颤,同样在许多特殊的音型或情况中颤音会从本身音符开始颤。第二乐章的旋律是扬,节奏舒缓,与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速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乐章在前后快板的两个乐章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加突出了第二乐章在整首曲子中独特的魅力。在下面示例中我会详细说明其中装饰音可以参考的奏法。
11小节长笛的两个倚音应当演奏为短倚音,J.J.匡茨的观点是倚音如果出现在三度的跳跃下降的音符中,应当演奏为占用前面音符时值的连续倚音。但经过对莫扎特风格的分析,笔者认为这里的两个倚音演奏为占正拍的短倚音会比较符合曲目风格,在网上搜集到的大多数出版音频资料中也证实了这一想法。但因为这一乐章是慢板,所以短倚音也不能演奏的像第一乐章一样几乎不占时值的快,可以演奏为稍微平缓一些的短倚音。见谱66。
结语
18世纪在西方音乐历史上一般归结为巴洛克的晚期以及古典主义的前中后期,是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不仅是对巴洛克早期音乐的继承与完善,也是后期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发展的基石。虽然十八世纪经历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及启蒙主义思想的传传,在这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中音乐的发展也随之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面貌。音乐艺术的受众人群也不再局限于上流社会,中产阶级的音乐需求促进了音乐的题材及形式的变化,各类的音乐会与演出遍布各地,音乐逐渐大众化。但器乐从18世纪开始逐渐成为时代中最有特色的主要音乐形式,这是毋庸置疑的。主调音乐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声与旋律占据最重要的织体部分,18世纪的音乐作品中器乐作品与声乐作品一样得到了独立而稳定的发展。在作品中一个乐器的旋律会持续一整个乐章或是整首曲子,强调了音乐带给听众的多重情感变化。随着弦乐及管乐的演奏者及制造商们对音色、指法、音准及发音声场原理的不断尝试与创新,各类乐器的结构构造及形态都随之发生了多样的变化,弦乐与器乐也逐渐成为了作曲家们最为青睐的乐器。通过本文对此选题的研究,笔者得到了下列几点认识。
第一、长笛的外观上从巴洛克长笛逐渐演变为加一个指键到八个指键的新型长笛,其头部软木塞及中部尾部的各类加键,以及对于音准的不断调控,和指法、装饰音奏法、单吐与双吐的舌头运用上的研究,都为19世纪现代长笛的发音构造及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过程经历了许多学者、演奏者在长笛的形态、构造、发声音场、材质上的有益尝试,逐渐将长笛的音域、手指技法、音色、演奏舒适度扩展到新的研究领域。整个18世纪的长笛结构形态上的发展与新型研究,都为19世纪泰奥巴尔德 ·波姆设计改造的现代长笛给予了很多结构上的想法铺垫。演奏技法上的成熟与提升也为后期的长笛理论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指法的便捷化、半音阶音准与材质变革影响的音色的变化等等,都为器乐在装饰性音乐风格的发展的可能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