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论文哪里有?笔者通过对总谱、双排键乐谱、音色数据及演奏音像资料的综合研究,我们能对编曲者的编曲意图及解决具体问题的手段和方案有更加深入的分析。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更好的促进双排键专业演奏者对于作品的了解,同时也能为研究者的编曲学习和演奏提升,提供丰富的营养与多元的视角。
一、绪论
(三)文献综述
通过对中国知网等学术引擎的搜索、查阅及总结,笔者大致将与本次论文相关的文献总结为以下几类:中国作品改编
2020 年天津音乐学院王琳菡发表论文《小提琴协奏曲乐队部分在双排键的编曲与演奏——以高继勇改编曲《梁祝》为例》,该文章主要以梁祝中的乐队部分为主,阐述了双排键在进行乐队协奏时所进行的改编与演奏。从读总谱法、配器法几个方面对双排键的编曲的思路进行讲解,分别从弦乐组、铜管组、木管组、打击乐几个方面的音源选择问题进行重点阐述。
2011 年天津音乐学院姚海娇发表论文《透过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谈双排键电子琴管弦乐编曲》,该文章更多的介绍小提琴声部以及弦乐声部的编曲,对弦乐部分如何更贴近乐器本身的音色等方面着重进行分析。
修金毓在北方音乐 2018 年 23 期发表文章《浅谈双排键民族音乐编曲——以《二胡协奏曲—火》为例》,该文章介绍了全曲的《地》《水》《火》《风》《空》《见》《识》和《如来藏》八个乐章。重点论述了《火》这一乐章,从二胡的弓法奏法等几方面进行详尽介绍。
二、《梁祝》的音色编辑
(一)总谱声部整合
双排键号称一个人的乐队,这是人们对于双排键音乐效果的美赞。但严格来说,想要在一台双排键上完全还原总谱的所有要素,并非易事。管弦乐作品要想整合成三排键盘的乐谱其主要方式是综合利用管弦乐缩编、声部取舍与整合、音色代替与叠加、等一系列音乐知识与音色数据编配技术,尽可能的还原作品的音乐意图与声音效果,最终将作品整合为可以用上键盘、下键盘、脚键盘演奏的,听觉效果与原作相似的音乐作品。
从内容上来说,双排键乐谱实际是对乐队总谱的简化与提炼,但提炼出的内容是否有缺失,还原后的声音效果是否合理,这些环节都能反映出编曲者对于总谱音乐意图的理解程度和音色制作水平的差异。很多经典的双排键作品都在上述方面及其考究,甚至有些作品可以通过更简便的配器手段实现比原作更加丰富合理的声音效果,堪称对原作的优化与升华。由于本作是“首届雅马哈全国电子键盘大赛”双排键院校组的课题曲,因此在乐曲结构和篇幅上都有着一定的限制。本作的引子及主题部分与小提琴协奏曲版本基本保持了一致,全篇对于“化蝶”主题的贯穿与反复较为完整。乐曲总体上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慢板乐段(见谱例 1-37 小节)以“化蝶主题”为主线,在引子过后,通过独奏乐器与乐队协奏进行了两次较为完整的呈现,并用开放式的结束句收尾。
第二部分(见谱例 38-130 小节)总体上以快板为主,将小提琴协奏曲较为欢快的副部主题、以及抗婚主题中的动机片段,以及三个与原作并无直接联系的创编段落有机结合,在短时间内以浓缩的方式将故事剧情快速推进至化蝶的情绪高潮。其中第一个附加片段为在抗婚主题情绪基调上创作的炫技性段落。(见谱例 70-87 小节)这一段是以十六分音符快速跑动为主,融合了简单“托卡塔”式技巧的技术性段落,情绪上与副部主题欢快轻盈的气氛形成了较好的衔接,并且为抗婚主题的出现进行了情绪上的铺垫。
三、《梁祝》的演奏研究
(一) 古筝演奏的技法分析
编曲者选择了古筝作为双排键版《梁祝》第一次主题呈示的主奏乐器,其原因是考虑到双排键不同维度的触键方式,能对古筝的相当一部分技巧进行较为合理的还原。这首先也是基于古筝的乐器属性与音乐语言,有着很多与键盘乐相似之处。相对于还原小提琴弓法及连奏的苛刻要求而言,通过键盘演奏模仿古筝的按弦、以及装饰性技巧会更加容易且接近原声乐器的音响效果。
古筝的弹奏技巧主要分为左手技法和右手技法,简单来说可以用“弹”和“按”两类技巧概括。弹奏技巧方面,对音型产生影响的主要技巧,有“花指”、“扫弦”、“摇指”、“刮奏”等。其中“摇指”和“花指”等音型课直接通过键盘演奏技巧和指法的设计较为便捷的实现,而“刮奏”技巧,则需要通过上文中提及的“音高移位”与“音高限定”功能,调整出符合古筝定弦规律的音阶,通过黑键刮奏模仿,从而在演奏动作与声音效果的两个层面,实现了对古筝模仿的“惟妙惟肖”。
以谱例中的乐句为例,左侧的音阶为键盘演奏音高,经过“音高移位”的调整后,右图为实际发音音高。若不进行此类音色设定上的调整,单纯通过演奏实际音高的方式完成此类技巧,不仅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演奏动作和自如度上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和影响,进而对作品的艺术表现里大打折扣。例如“托”、“勾”、“提”等改变音色的弹奏技巧,虽然可以通过手指弹奏力度及音色修饰进行适当地模仿,但由于电子乐器在音色质感方面很难与原声乐器媲美,因此,此类问题在本章中暂不进行分析。第三章演奏部分会对音色调整与弹奏方法的结合进行分析。
(二) 演奏手感的设计与个性化参数调整
演奏手感本质上指的是音源对于键盘演奏信息的响应灵敏度。灵敏度越高,则演奏者通过手指弹奏的可控范围越大,但细微的演奏动作差异都会导致声音的明显变化,因此控制难度越高。灵敏度越低,则演奏能对声音施加的影响越小,声音越接近音色设定的标准状态,当触键灵敏度为 0 时,触键的力度与触后压力,不会对音色产生有效影响。
演奏手感的设定有“触键瞬间速度”、“触后压力变化”“水平弯音”三个参数,不同音色对于三个参数的变化有着不同的响应规则。例如古筝等弹拨类乐器,对触后压力数据的变化就是没有响应的。而某些管乐音色,则会根据触后压力的不同,产生动态范围极大的泛音及音量变化。因此音色手感的基础设定,应该对所设定音色的具体特性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也要结合该乐器在曲目中的具体作用设定合理的基础力度和动态范围。当设定音色担任主旋律角色时,音色的触键灵敏度应得到相应提高,以满足音乐情绪的表达需求。例如竹笛作为主旋律乐器为独奏乐器时,通过更加灵敏的触后力度设定,可以让演奏者通过触后力度的深浅更好的模仿竹笛吐音的音头弹性及气流不规则性导致的细微音高差异。当设定音色处于背景声部或起衬托主音色作用时,则应适当降低触键灵敏度,从而使音色的声音保持一致,避免因演奏的差异产生过于突兀的音色变化。
除了对于演奏手感的基本设定外,我们还可以在多音色叠加时通过对不同音色的手感强化丰富演奏的层次。例如将木琴和竹笛音色叠加后,将木琴的触前力度响应增大,而将竹笛的触前力度响应调小。这样的设定方式能演奏者通过在特定位置加大触前力度的方式对木琴声部的重音进行强调,同时又能保证竹笛声部整体旋律的平均与连贯。同样的设定方式也可以用于触后音色的层次控制。例如当圆号与弦乐音色低价使用时,可通过提升圆号音色触后响应的方式提升圆号声部的动态范围,以达到使铜管的金属感从弦乐群中脱颖而出的声音效果。
结语
与传统器乐作品只能通过乐谱来记载作者音乐意图的方式相比,双排键作品可以通过音色数据中的细节,更加深入的了解到编曲者本人对演奏及音乐意图的设计。因此通过对总谱、双排键乐谱、音色数据及演奏音像资料的综合研究,我们能对编曲者的编曲意图及解决具体问题的手段和方案有更加深入的分析。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更好的促进双排键专业演奏者对于作品的了解,同时也能为研究者的编曲学习和演奏提升,提供丰富的营养与多元的视角。
编曲作品每个细节中凝结的智慧与思考过程,很难用短短一篇论文面面俱到的阐释清楚。但笔者在与编曲者本人的沟通及剖析研究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编曲经验的收获,同时也对乐器本身的特性有了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希望本篇论文也能够为更多人提供双排键编曲及演奏方面的经验。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