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勃拉姆斯也创新地融入了主题变形、非传统性的功能和声进行、复杂变化的复节奏等非传统性写作技法,使他的随想曲在拥有厚重的结构支撑下,同时拥有了抒情的旋律和绚丽的音响效果。
一、勃拉姆斯及随想曲(Op.116)
(一)勃拉姆斯生平
勃拉姆斯是西方音乐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家之一,在担任职业乐师的父亲与拥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母亲的熏陶下,勃拉姆斯从小就对音乐与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严厉的父亲与钻研于贝多芬、巴赫的教学准则的钢琴老师的严苛教导下,勃拉姆斯不仅有着扎实的演奏基础,且在教学和演出谋生计的同时发表了 150余首小作品,这一时期锻炼了勃拉姆斯的作曲能力,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德国民间、民族音乐素材。1953 年勃拉姆斯与舒曼及其妻子克拉拉成为挚友,舒曼曾经表示过勃拉姆斯具备了一切创作、演奏和指挥的能力,音乐素养十分高。自勃拉姆斯 1862 年访问了维也纳后便定居在维也纳 35 年,在此稳定生活期间创作了第二、三阶段的作品,音乐作品已经完全成熟趋近完美。
勃拉姆斯的晚年生活较为富裕,在音乐界的地位已经巩固,但由于同辈的逐渐衰老和亡故,在他的晚期作品中交织着悲观与激昂的情绪,相比他明朗乐观的青年时期、富于激情的中年时期,他的晚年时期愈发显得忧郁,音乐创作中充斥着灰色的情绪,即使在随想曲、狂想曲这样具有明快、热烈的作品中,亦有着消极、退缩的悲观情绪,在他的创作晚期会创作不同情绪的作品,在乐曲中并置情绪“悲”与“欢”,显现出作曲家矛盾的内心思想。
二、随想曲(Op.116)概述
随想曲是一种具有幻想、浪漫气质的器乐作品的总称2。19 世纪,随想曲成为浪漫主义作曲家青睐的体裁,勃拉姆斯共创作了 7 首以随想曲为体裁的钢琴小品。随想曲的创作有着严谨的构思与深沉的内涵。勃拉姆斯的晚年并不醉心于创作大型体裁,在体裁的选择则是受到了同样从抒情性中叙述力量的舒曼的影响,致力于创作间奏曲、狂想曲、随想曲等钢琴小品,继承了舒曼形象丰富、感情细致的音乐风格,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随想曲是他创作的钢琴小品中表现其热情、外放情绪的重要作品,他创作的随想曲和狂想曲一样,充满着激情与活力。《幻想曲》Op.116 创作于 1892 年-1893年,包含了三首随想曲和四首间奏曲3,勃拉姆斯是纯音乐的拥护者,因此勃拉姆斯的钢琴小品并未冠以标题,仅用体裁来命名,以下称为随想曲(Op.116),三首随想曲分别置于第一首、第三首、第七首。
三、随想曲(Op.116)的演奏分析
(一)触键钢琴作品的演奏效果
直接受到触键控制的影响,不同的触键技术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音色效果,在随想曲的演奏中,需要注意不同乐句中触键力度与触键角度的差异。
力度的变化能赋予乐曲更丰富的色彩,随想曲中不同节奏型的并置形成了内敛和张扬的力度对比,频繁交错的节奏使得乐曲弹奏的力度不断在变化,持续的切分音、跨小节的节奏,持续的长音符,组合复杂的节奏型大大推动了乐曲情绪的发展,演奏这些节奏时需要瞬间的爆发力,指尖勾牢,垂直下键弹出强力度的音符。均分的节奏使用的力度较平稳,相对力度较弱,在演奏中始终保持集中的“点”,弹奏的音色同样拥有穿透性。
休止符出现的乐句部分同样体现了力度的对比,勃拉姆斯在随想曲使用休止符的位置一般在两个地方:第一,休止符在左右手乐句中交替轮流出现,两条旋律线不停追逐(谱例 17),休止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突显下一乐句,每一个乐句的第一个音都需要着重强调,无论是作曲家特意区分开的主旋律线,又或是在第一个音上标注力度记号,都强调了每一句乐句都要演奏的十分明显,这就需要将乐句的第一个音弹得力度相对要大一些。
(二)踏板的运用
踏板是钢琴的灵魂,正确的踏板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好的表达乐曲情绪,在三首随想曲中,勃拉姆斯仅标注了少量的踏板记号,因此需要钢琴演奏者在练习过程中结合乐谱与正确的音乐审美才能确定合理的踏板用法。
左踏板
钢琴的左踏板也被称为柔音踏板、弱音踏板,使用左踏板能将音色演奏的更加柔和,音质也能减少杂质变得更加纯粹,在渐强或渐弱的力度变化中,能扩大强弱力度变化的极值。随想曲中有许多乐句强弱变化极快,但出现力度变化的乐句几乎都是由厚重的和弦或八度音程组成,因此演奏者可以在渐弱开始的部分踩下柔音踏板(见谱例 19、20、21),不仅能使音量继续减弱,并且可以避免在弱音弹奏时产生敲击性的触键音响,优化声音的质量同时增加力度变化的层次感。
右踏板
右踏板被称为“持续的踏板”、“响踏板”或“强踏板”6,主要作用一般有两个,一个是将只用手指无法保持和演唱的音连结在一起。另一个则是增加钢琴声音色彩,优化声音音质,演奏出好听的泛音。在勃拉姆斯极具交响性音响效果的钢琴作品中,右踏板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频繁的。
四、结语
勃拉姆斯深受德国前辈作曲家巴赫、贝多芬所建立的德国古典音乐传统影响,使其在音乐创作上始终保持着理智与严谨的创作理念,拥有自律又深刻的音乐品质。勃拉姆斯在浪漫主义音乐时期风格独树一帜,他的随想曲音乐本身的音乐内涵要大于其技巧的展示。
随想曲(Op.116)是他创作晚期的三首随想曲,勃拉姆斯用这三首作品将整部《幻想曲集》建立了线性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作曲家追求古典音乐创作中呈现的严谨性,结构的严谨性扩大至曲目之间,在调性上,116-1 与 116-7 同为 d 小调,在节拍的变化上,第七首乐曲的尾声部分从 2/4 转变为 3/8,这都是为了与第一首乐曲遥相呼应所精心设计的,而在和声布局的选择上依旧遵循古典音乐的创作框架,在调性的设置上有着巴赫音乐创作的影子。理性和自律的创作理念使得他的随想曲句法结构基本是对等的,而不是为了宣泄个人情感创作长短不一的乐句。随想曲所有的音乐组成元素都反映着他内心深处的矛盾状态:在音乐性格对比上,首部与再现部的激进、紧张与中部的沉稳、内省形成鲜明对比;调式调性上,急板或快板的随想曲多使用小调式,而中板、慢板的间奏曲使用大调式;随想曲的首部呈现快速、热烈的音乐形象,调性却始终保持在主调上,中部呈现沉稳、内敛的音乐形象,却是转调最频繁之处。勃拉姆斯晚年将创作集中在钢琴小品中,把看似无法共处的对立面兼容并包,互相陶铸。
而在不拘泥于传统框架下的音乐创作中,勃拉姆斯也创新地融入了主题变形、非传统性的功能和声进行、复杂变化的复节奏等非传统性写作技法,使他的随想曲在拥有厚重的结构支撑下,同时拥有了抒情的旋律和绚丽的音响效果。
总而言之,通过对勃拉姆斯随想曲(Op.116)的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对演奏者进行该曲的钢琴学习和教学都有很大的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