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论文哪里有?本文通过歌剧《扶贫路上》中班智瑞的唱段《来不及》为研究主线,对作品的音乐分析、演唱技巧分析、舞台表演分析等进行详细阐述。要想唱好此段,必须走进剧中人物班智瑞的内心世界、掌握科学的发声技术、结合中国语言特征、合理的肢体语言设计。
一、咏叹调《来不及》音乐分析
(二)钢琴伴奏分析
1.前奏意境创设
前奏是指一首歌曲开始之前,预示歌曲的主题思想,描绘意境,渲染气氛,引领演唱者进入情景之中。该作品前奏从伴奏织体来看,左右手使用二分音符加十六分音符的宽松型音性,规整、平缓的音乐材料发展,而基于这种模仿、延续的音乐材料发展为整首作品创设出悲痛的情绪,更能够使歌唱者快速进入作品情感中去。(见谱例 7)
三、咏叹调《来不及》舞台表演分析
(一)肢体语言的表达
肢体语言作为一种无声的表达,在声乐演唱中至关重要。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不仅仅需要优美的声线,更需要合理的肢体语言,二者缺一不可。优美的肢体语言不仅能够增加舞台效果,还有利于歌唱的发挥。但肢体语言并不是千篇一律,它需要根据作品的音乐背景来进行合理设计,这样才能将音乐与人物表达完美配合一起。
咏叹调《来不及》的情绪是由抒情、平缓逐渐发展至爆发的过程,所以我们需要根据人物情感变化来设计肢体语言。该乐曲的主歌部分表现为班智瑞对黄文秀的思念,手势方面不必要太多的动作。手势可以放在胸前来表达对剧中人物内心情感。在副歌部分可以根据音高来调整手势的摆放,当音调越高手势动作可以逐渐向上。第 54 小节中的“来不及”是全曲人物情绪的爆发点,所以可以通过双手抬起的方式来表达剧中人物对黄文秀因公殉职的惋惜。(见谱例 18)
四、舞台实践的感悟
(一)音色的合理运用
声音的音色是由不同的乐器、人声器官以及各种不同的发声材质所决定。声音的音色各有差异,它是由发音体震动时产生的泛音和波音形的不同,所形成的一种声音属性,也叫音品。10一个完美的歌唱不仅仅需要娴熟的声乐技巧更需要情感表达。好的情感需要用音色来传递,当遇心情愉快,说话语气便会加快,音色则会明亮。若有内心伤感,音色会变沉暗,则语速也会变慢。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却又离不开生活。当我们演唱一首作品时,要根据歌曲旋律的走向、情感的表达来适当运用音色。
歌者在演唱该作品时,要根据作品内容的发展,巧妙的调整自己的音色,来完成音乐情绪的表达。在歌曲《来不及》中,前半部分主要为班智瑞内心情感表达,在演唱“来不及啊来不及,夜空的星星落满地,那晚我俩还在谈畅想,可眼前天地好空虚...”时应该选择深沉、哀叹的音色来演唱,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悲痛、无奈的心情。“来不及啊,滚水香茶等你沏,来不及啊丰收的锣鼓等着你起”表达了剧中人物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所以在演唱时要运用宽厚、柔和的混合共鸣。而演唱到高潮部分时歌者要做好充分的气息准备,运用明亮、结实的音色把情感推向顶峰。
(二)临场演唱的应变能力
声乐学习中演唱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临场应变能力。在舞台实践中,演唱者首先要适应环境的变化,面对舞台所给予的心理压力。不仅如此,自我听觉与真实的演唱效果也有差异,在时刻保持自身歌唱状态的同时,还要提前准备好如何应对现场不定性因素的出现。歌唱过程中产生的不可抗力因素,例如音响设备故障、观众秩序问题及室外天气状况等原因,主观因素有演唱时长控制、歌唱状态保持、歌唱心理压力及演唱过程中突发的空想、忘词甚至现场钢琴伴奏与歌唱合作者的配合,这些都是演唱者要考虑并预设的问题。每个优秀的歌唱者都是通过多次的舞台实践积累,面对舞台所赋予的荣耀及磨砺,一次次总结,才锻炼出来的临场应变能力。
结语
现代歌剧随着时代的迁移,为了使音乐更具特色,将地方乐器与西洋乐器完美结合;为了使年轻观众更能接受民族歌剧,还运用流行键盘乐器作为融合。为了使舞台更加绚丽多彩,运用现代科技将常规的歌剧形式打破,美声、民族及地方原生态唱法相结合,这一切都体现了中国歌剧的与时俱进、发展创新。歌剧《扶贫路上》便是现代歌剧作品中优秀的代表之一。
歌剧《扶贫路上》中讲述的是黄文秀两年来在白坭村扶贫的过程及因公殉职的英勇事迹,而选段《来不及》这首作品便是整部剧中的重要唱段之一。其音乐内容发展有条有序,用优美简洁地歌唱旋律描绘出主人公从轻声诉说到悲痛欲绝的心理情绪,用简单规整的二段体结构囊括出村民干部们对黄文秀的哀痛之心。整首作品的音乐内容真挚且动人,以通俗直白方式进行和声语言设计。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歌剧《扶贫路上》中班智瑞的唱段《来不及》为研究主线,对作品的音乐分析、演唱技巧分析、舞台表演分析等进行详细阐述。要想唱好此段,必须走进剧中人物班智瑞的内心世界、掌握科学的发声技术、结合中国语言特征、合理的肢体语言设计。但由于该歌剧出版时间较短,相关的参考文献资料较少,笔者仅能通过自身的演唱体会、歌剧内容的分析以及对黄文秀相关的新闻报道进行结合,这也是笔者研究此文的不足之处。希望能得到读者的指正,也希望能够为声乐爱好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参考意见,为今后对歌剧《扶贫路上》的深入研究献出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