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音乐是一种文化,多学科为基础的音乐教育显示的是现代学科交叉和学科整合的历史发展趋势。所以音乐教科书编写应增加适当其他与音乐教育相关学科的知识。影视音乐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涉及多个艺术学科内容,教科书从摄影、表演、音响、剧本编写等多个学科角度去指导学生赏析影视音乐,这样既不割裂音乐与影视之间的关系,也可让学生体会到一部影视及其音乐的形成过程。
绪论
国外有关奥苏贝尔理论及高中音乐教科书的研究
奥苏贝尔 1963 年提出“有意义学习”理论,一段时间内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国外的知名教育类期刊几乎从不发表其相关的论文和报告。20 世纪 70 年代,才开始受到理论界和教育实践部门的欢迎。施良方 1994 年所著的《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中的研究数据表明,此后奥苏贝尔的理论越来越受到关注。从引证次数看:根据对当时 5 本知名的教育学心理教材和心理学家的理论分析,奥苏贝尔的理论被引证 75 次。从引证材料多寡来看:奥苏贝尔的理论被引证多达 1486 行。从检索结果看:国外进行“有意义学习”研究的有奥苏贝尔、迪芬克、罗杰斯、乔纳森、柯莱兹、梅耶等人,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有意义学习”的不同观点。奥苏贝尔最早提出“有意义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有无意义,取决于学生所学的新知识与其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知识是否建立了合乎逻辑的关联。新旧知识的同化使学生原有的旧知识和获得的新知识都有了新的意义。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者有意将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关联的意向和学习材料(如教科书)与学习者之间的匹配适合是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随着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多种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各国纷纷开始对音乐教科书尤其是高中音乐教科书的编排进行思考和改进。反观这些教科书的编排有着一些共性:①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许多国家强调音乐教育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让音乐成为个性的表达方法。英国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即开始了统一课程标准的改革,2004 年颁布的《音乐宣言》进一步确立了音乐学科的地位,明确为年轻人提供多彩的体验。而“能力”的培养成为许多国家制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原则。如美国的“发展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俄罗斯的“培养个性,促进智力发展”等等。德国的音乐教材包括“主动参与”和“强调体验”,认为教材应该充分发挥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习的过程比结果重要。②音乐教育的多学科综合。世界上影响比较大的是 80 年代美国 Getty 艺术教育中心推行的一项音乐教育计划 DBME(Discipline-Based MusicEducation)“以多学科为基础的音乐教育”,一个用于从低年级直至高中的改革课程,借鉴了美国的促进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 DBAE 理论,整合了创作、历史、美学、评论四个学科领域,音乐是核心,这一模式不仅使跨文化音乐学系得以升华,而且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文化、社会的联系。
三、影视音乐及其作用
(一)影视音乐的作用与优势
影视音乐分为电影音乐和电视音乐。早期的电影是无声的,人们认为不够完美,导演便请钢琴家现场演奏一些音乐小品,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电影音乐了。开始这些音乐旋律与电影画面无任何关系,观众普遍不满,片商于是制作了表示不同情感的音乐片段,并与画面进行匹配,使画面与音乐有了关联。电影音乐具有造型性、民族性、地域性、抒情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反映了电影的题材内容、风格特征与区域文化,带着时代的烙印,体现着音乐创作的多元化发展,带给观众丰富的审美体验。电视出现的比电影晚,很多是“师从”于电影的,因此电视音乐与电影音乐有着许多的共同点,基本上“同多异少”。相同的作用使一门新的学科-影视音乐逐渐形成。
1.烘托气氛描绘景物
影视片以特定时空所呈现出特定的氛围来表现情节,推出影视的主题,以音乐语言来完成听觉氛围的渲染,从而带给观众特殊的听觉与视觉冲击。电影《天地英雄》中佛祖舍利在佛塔打开的瞬间并出现在人们眼前时,与这段情节配合的是由电子合成器制作的、极富感染力的中东及印度风格的旋律,给观众带来异域风情的体验。同样,描述美国爱情故事的电影《秋天的童话》,其浪漫气氛完全依靠交响乐和弦乐表现出来。电视片《最后的原始森林》中,用清脆的钢片琴加上快速的分解和弦衬托和欢快的节奏来描绘冰雪的溶化,真好像身临其境。
2.抒发情感深化主题
影视音乐可以最大程度地塑造人物形象、展现出人的内心活动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观众则通过音乐的描述进一步感知人物。《拯救大兵瑞恩》的片头,瑞恩在家人的陪同下,悼念当年为救他而牺牲的战友们,观众看到的虽只是几个人物缓慢走路的画面,但节奏舒缓、演奏力度不强、旋律起伏不大音乐却表达出了主人公此时复杂的内心活动。歌曲《春天的故事》在 12 集电视片《邓小平》每一集中不断贯穿,其优美深情的旋律抒发着人民对邓小平的爱戴颂扬,同时深化了坚持改革开放这个主题。
五、关于音乐教科书及其影视音乐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范围
1.调查对象及范围
本问卷分高中学生调查问卷和高中音乐教师调查问卷。考虑到样本量的因素,高中音乐教师调查问卷面向马鞍山市一市三县征集,即马鞍山市、当涂县、和县、含山县,共收集高中音乐教师有效问卷 51 份,均为使用过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9 版、2019 版高中音乐鉴赏教科书的高中音乐教师。高中学生调查问卷面向马鞍山市第二中学、马鞍山市红星中学、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学、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等四所高级中学征集,收回调查问卷 613 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 574份。问卷调查所涉及的高中音乐教科书为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9 版和 2019 版的高中音乐鉴赏教科书。学生使用 2009 版的 272 份,其中男生 145 份,女生 127 份;使用 2019 版的 302 份,其中男 149 份,女 153 份。使用两个版本高中音乐鉴赏教科书的高中男女学生人数经统计学处理,x2=0.9032,P>0.05,无统计学差异,数据有可比性。
2 四所高级中学简介
2.1.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1957 年创建的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占地 240 亩,拥有 58 个班级,是全国百所重点联系学校之一。安徽省首所示范高级中学。设有“创新人才实验班”、“国际版”、国际文化交流 AFS 项目以及新加坡留学项目。是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复旦大学“望道计划”推荐资质学校。被安徽省教育厅赞誉为“城市中学一枝花”。
(二)学生问卷及问卷分析
本次学生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对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科书2009 版和 2019 版编写内容、已有影视音乐知识的来源以及教与学等方面的评价。共 21 个问题。
有关教科书编写
学生问卷调查的第 11(多选)、12(多选)、17、21 问题为有关高中音乐鉴赏编写,统计分析如下。
六、基于奥苏贝尔理论视域下高中音乐鉴赏教科书编写的思考与建议
(一)基于奥苏贝尔理论视域下高中音乐鉴赏教科书编写的思考
继国家提出“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后,2017 再次出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修订版,是对高中音乐课程如何达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的回应。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就是课标中提出的三个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要求:对高中音乐教科书的编写应当符合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特征以及审美认知规律,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式、自主式学习,兼顾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流行、本土民族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吸收具有时代气息和使命感的优秀作品;应加强音乐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重视实践活动和研究性课题的设计。而音乐鉴赏模块的内容标准包括聆听多彩多样的音乐,认识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体验音乐的美,感受其民族、地域、时代风格,体验音乐中的民族、多元文化特征,通过聆听通俗音乐作品,了解其发展简况,并作出评价,能够应用相关软件在电脑等新媒体上欣赏音乐,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自来水效应”搜寻下载音乐资料。
高中音乐鉴赏教科书中影视音乐曲目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影视音乐有着非影视音乐所没有的优势,是一个特殊类型。影视音乐的教学涉及摄影、美术、地理等多个学科内容,需要借助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多种传播手段,可能也是高中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音乐。从影视音乐入手分析有助于了解高中音乐鉴赏教科书的编写是如何体现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的。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对2009版和2019 版高中音乐鉴赏教科书中影视音乐部分比较以及学生和教师问卷的分析结果反映出高中音乐鉴赏影视音乐部分的编写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反映出对民族地域文化、世界多元文化重视,具有实践性、知识性、创新性,教学上以实践与拓展为主,注重情感体验。将课堂学习延伸到教室外、校园外以及社会中,真正将音乐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