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王学诗音乐创作的民族性探讨——以《大河交响曲》为例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45655
  • 论文编号:el2021122619410327939
  • 日期:2021-12-26
  • 来源:上海论文网

音乐研究生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在“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结合中,他遵循着时代性,但最终目的,是为了体现其民族性,从而弘扬先进的民族精神。这是他的作曲理念,也为当今音乐创作技术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方针。他的作品,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更是用他的独特的音乐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他的音乐作品,使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财富,不仅显示了技巧上的创新,也引发着我们的思考,使我们在欣赏中,领会民族感情,感悟到中华民族的大,从而加担负起新时代的责任。


第一章 王学诗生平简介


王学诗是甘肃省著名作曲家,1939 年出生于辽宁沈阳,在那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他的父母作为共产党员、音乐教育工作者,不畏艰难险阻,积极投身于革命与教育事业,为人民作出重大贡献。父母的艰辛历程,深深地影响着王学诗,使他从小喜欢上了音乐,并学习了红色精神。在父母的指导与关怀下,走上了学习音乐的道路。他不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还在跟随父母革命的道路上,领略到了中国人民在革命中,所展现的自强不息、伟大的民族精神,也通过交流,学习了很多民族文化,为其创作民族性音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他于 1956 年考入西北艺术专科学校(今西安音乐学院),并学习声乐。虽然他的学习生活比较艰难,但乐观和自信的他,凭着坚韧不拔之志,战胜了一切困难和挫折。“我是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我坚信所有的磨难终会过去,社会和人都不会一成不变。”1958 年,年仅 19 岁的王学诗开始从事音乐创作、研究与教学。

1958 年至今,他历经风雨,一直坚持着。他先后就职于陇西戏剧学校、肃南民族歌舞团、兰州市秦剧团、甘肃省歌剧院任作曲、指挥,直至退休。怀着对音乐的责任感,退休的王先生受聘于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兼职教授,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北师范大学交响乐团常任指挥。2015 年 4月,王学诗教授从艺六十周年专场作品音乐会在甘肃兰州举办。这场音乐会集中呈现了他从艺 60 年来所创作的经典作品,让我们充分感受他的音乐创作的民族性,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伟大,震撼着我们的心灵。2017 年获得甘肃省第八届敦煌文艺终身成就奖。

音乐研究生论文怎么写


第二章 王学诗《大河交响曲》的分析


一、创作背景与作品简介

(一)创作背景

王学诗先生是甘肃省资深的作曲家,他对民族民间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多民族聚集,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甘肃,更是给包括王学诗在内的音乐人士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条件。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其发源于青藏高原巴彦克拉山脉,呈“几”字形,流经青海、甘肃、四川等九个省区,最后流入渤海。由于中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夹带了大量泥沙,所以他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作为母亲河,尤其是甘肃人的母亲河,王学诗同许多甘肃人民一样,不仅深感骄傲,更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深受黄河文化的熏陶,尤其是在甘肃省进行对音乐元素的采风方面,通过与黄河文化相结合,更能够碰撞出许多新的火花。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世界各地的延缓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尤其是文化方面,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关于音乐作品,我们熟悉的就有“学堂乐歌”时期,李叔同填词的《黄河》、抗日战争时期,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尤其是当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后,当地政府和人民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科学治理风沙、植树造林,经过不懈地努力,最终在治理环境中取得节节胜利,并推动着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使得人们在欣赏黄河美景中,通过与民族民间元素的相结合,创作出新的作品,歌颂着我们的心声,表达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刘顶柱作词和赛音作曲的歌曲—《黄河之滨也很美》。当王学诗再次听到西北民族大学合唱团在元旦晚会上演唱《黄河大合唱》的时候,再次来到美丽的黄河之滨,他便被眼前的一番景象所吸引。清新的空气和那沐浴在阳光下的风,掀起千层金黄色的浪花,伴着汽笛声、鸟鸣声,在绿色的两岸回荡时,不禁感慨当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也进一步感受到兰州人的乐观、自信,以及当今的美好环境,尤其是黄河两岸的美景更值得珍惜。于是,创作一部描写新时代黄河景色、讲述黄河的故事以歌颂我们心声的动机油然而生,于是,交响乐作品《大河交响曲》就这样诞生了。

音乐研究生论文参考


第三章 王学诗音乐创作的民族性对我们的启示


一、音乐创作要保持着先进的民族性

作为代表性的音乐,王学诗的这部音乐作品,充斥着它对中西方音乐结构、风格和技法的独特理解。作为甘肃,这个多民族融合的地方,他也更是一各民族在融合中发展为理念,不断地深化创作的艺术灵感。他的这部作品不仅仅将东方素材和西方技法的美妙融合成就了他的音乐的独到特色,更深层次的,他汲取民族性的元素,通过了解现代人所能接受、所喜欢的风格进行创作,从而在民族风格、民族精神,等方面推广着民族性。他以独特的对音乐作品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历史、神话,等),结合西方音诗音画的风格,成就了他弘扬民族性的理念,这正是他的作品能够广泛被认可的原因。

当今世界进入了一个多极化的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爆炸”的时代,世界在变,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中国,保持着先进的民族性,弘扬先进的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永恒不变的话题。随着我国的音乐创作进入多样化时代以及“文化自信”的客观需求,我国的音乐的创作,不仅要在和声配置、配器法、演奏技巧、音乐鉴赏等方面通过表现民族特色来体现民族性,更要与时俱进,努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法与理念,从而在保持着时代性的同时,保持着先进的民族性。所谓的保持先进的民族性,就是让时代性与民族性有机结合,更要符合当今大众化需求,他巧用《尕老汉》的旋律,运用现代的写作技法(和声、配器、织体等)进行发展,正是其作品的闪光点。

所谓的时代性,王老师不仅仅体现在合理运用各种织体等反面,在各种织体的拼凑,音色的交替与融合以及取旧材料从而形成新的材料方面,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如今,西部地区交响音乐创作经过半个世纪的孕育、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为既有鲜明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创作风格。在我国交响乐的发展进程中,西部地区交响音乐以及鲜明的地域特色,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愈来愈受到了人们的关注。面对这种趋势,王学诗的这部作品,融合了各民族的潮流,并进行大胆的创新,发展,从而为我们在创作中所体现民族性,提供了科学的方针。


二、音乐作品的表达感情要体现美学思想

王学诗先生的这部《大河交响曲》,取材于中华民族的元素,不仅仅表现在民族调式、民间旋律等方面,也包含了流传在民间的游戏、故事等。他在运用不同的作曲技法进行综合性运用,从而在展现着民族性中,又透露着属于中国音乐元素中的美。第一乐章《源流》,表达了中华民族共饮黄河之水,在黄河的养育之下,从而表达了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民族,从而心怀感恩的思想感情,这是对美的赞颂和寄托;第二乐章《传说》,虽然如同讲故事一般,是在讲述着各种各种美丽的神话,但是却告诉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正是通过对神话先进的榜样的敬畏,并努力向他们学习,在实践中,发扬着他们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精神,才能够不断进步,把我们的家园建设的更加美丽,进而体现出对大自然和英雄人物充满敬畏,并激励自己不断去奋斗的思想感情;第三乐章《风情》,则是通过描写的甘肃兰州的民间情调,包括各种民间的游戏,从而使大家在欢乐中感受到劳动人民热爱生活以及对各种情调的无限喜爱之情,依然是对美的赞颂,更多的是通过家乡的人文的美的体现;第四乐章《凯歌》是通过描写各种凯旋归来时,各种无比辉煌和震撼的场面,从而借歌颂美丽而壮阔的场景,反映了胜利后,无比喜悦以及更加自信勇敢的思想感情。

美的情感的体现,一直贯穿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增添新的内涵,其表现方式,融入了民族特色,正是因为对美的价值的体现,才能让音乐创作的民族性永葆生机。例如第二乐章《传说》,王先生通过对竖琴的合理运用,模仿着民族乐器—箜篌,呈现出古代神话中所蕴涵的虚无缥缈的美,正是我国自古以来创作所包含的意境的美,是相对于西方写实的美所独有的;关于该乐章西洋管弦的使用,也是在根据大众需求的基础上,奏出民族性的旋律,去体现着先进的民族性,歌颂着各种英雄。最后一个乐章《凯歌》,其铜管乐和西洋打击乐器的运用,是西方的演奏凯歌的形式,但为了表达本民族的色彩,王先生在能够模仿竹笛音色的长笛和短笛的结合方面,以及能够贯穿木管与铜管音色的圆号的运用,使得音乐在运行中,充满了民间对胜利这的欢呼雀跃的场面,也在一定意义上告诉我们,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推动者。


结语

各民族的文化丰富多样,我国 56 个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均拥有本民族独特的音乐,表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王学诗的这部《大河交响曲》,是对我国民间音乐的提炼和展现,其西方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相结合,正是其民族性的具体体现。不仅如此,其在思想感情的民族性的表现以及对我国先进民族精神的歌颂与推广,更是我们当代作曲方向的学者所需要学习的。他的创作,融进了中国的古典文学、历史故事、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和风情为基调的素材,这种风格,用于大型管弦乐的形式,在当今时代,也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模式。

在“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结合中,他遵循着时代性,但最终目的,是为了体现其民族性,从而弘扬先进的民族精神。这是他的作曲理念,也为当今音乐创作技术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方针。他的作品,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更是用他的独特的音乐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他的音乐作品,使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财富,不仅显示了技巧上的创新,也引发着我们的思考,使我们在欣赏中,领会民族感情,感悟到中华民族的大,从而加担负起新时代的责任。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