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论巴赫《马太受难曲》的文化价值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18856
  • 论文编号:el2021111518442925784
  • 日期:2021-11-15
  • 来源:上海论文网

音乐论文哪里有?本文通过笔者自身的理解,对《马太受难曲》的音乐特征、人文精神以及作品体现的宗教精神进行阐述, 并进一步了解马丁·路德宗教音乐思想对巴赫受难曲的影响及启发,使我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去感受《马太受难曲》中体现的文化价值,从而对《马太受难曲》有更进一步地认识,通过建立宗教音乐思想与音乐审美上的联系,使我能够获得艺术素养的积累。


第一章 绪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1.音乐史方面

《西方文明史中的音乐》[美]保罗·亨利·朗著①,书中写到巴赫在音乐史上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是宗教音乐创作中最值得研究的人物,在当时的创作风格里没有随波逐流。巴赫的宗教音乐灵感来源于德国宗教改革时期的背景影响,在巴赫身上可以看到宗教改革的影子,他追随着新教的思想,贯彻着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忠心赤诚。在他的作品中宗教应该是积极的,是可以给人力量的。不光是他的作品体现着这一切,他的人也体现着这一切,一个满心热诚的德国新教徒,始终追随着属于他的信仰。

《西方音乐史》[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著①,书中说到巴赫去世后,人们将巴赫的地位抬高到音乐创作的顶点,这一现象与他在世时候的状态是截然相反的,可以说是天差地别,活着时的巴赫的作品被人们认为一文不值。读到这本书,发现对于巴赫的受难曲,在书中只是简单地综述一些写作手法、宣叙调和咏叹调以及众赞歌这些内容。巴赫虽然没有写过歌剧类的作品,但是其中的特点在巴赫的作品中也有体现。以上两部著作对于笔者对巴赫的整体把握有极大帮助。

2.期刊文章

《The Arts and Literacy, ‘Amplified Right’: Hearing and Reading J.S. Bach》来源:Literacy in the Arts(艺术素养),作者:Peter,文章写到巴赫的音乐被用来说明艺术研究和知识教育之间多方面的关系。巴赫的音乐被各种世俗的、爱国的、宗教的和音乐学的论述所认可,文章提出的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的方式以及艺术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对本文的写作颇有助益。

谱例三:第 27 分曲代表耶稣内容的宣叙调

谱例三:第 27 分曲代表耶稣内容的宣叙调

........................................


第三章 巴赫与受难曲


一、受难曲的由来及发展历程

(一)受难曲的形成与发展

受难曲是由基督教仪式中所用的福音书中描绘的耶稣受难死去复活的故事作为题材的一种时代久远的宗教音乐体裁。这一音乐体裁从形成以来便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它的由来久远到可以追随到遥远的古代。受难曲的形成与教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是跟随教会仪式等形式的变化演变而来。

中世纪时期,有关于基督受难的故事,大多是以单旋律的形式进行咏唱,这样的形式一直持续到了 17 世纪。这个阶段的仪式中受难曲的演唱是由三人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进行演唱的——大祭司、助祭司、副助祭司。在演唱过程中,基督的歌咏部分负主要责任声部的是低音声部,基督叙述部分由中音声部负责,而门徒、犹太人、大祭司和士兵等来完成高音声部部分。这是一种旋律单一的朗诵调,具有圣咏风格特点,这一特点为日后受难曲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德国宗教改革进行之前,单纯的礼仪演唱已经注入了新鲜的音乐元素,演唱中需要合唱的部分大都是由集体来演唱的。发展到后期,人们逐渐摆脱了以往单纯的演唱形式,采用半戏剧化的演唱形式,叙述部分由一位牧师进行咏唱基督的话,由另一位牧师负责叙述部分,集体的部分由第三人演唱,三人在速度和节奏上都有相互促进的部分,对受难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

QQ图片20211111215303

谱例一:开场的合唱

...............................


第四章 《马太受难曲》的三重价值


一、《马太受难曲》的音乐史价值

(一)《马太受难曲》的史学地位

通过研究巴赫的《马太受难曲》让我们看到,在宗教音乐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宗教音乐欣赏角度的变化以及音乐的变革对于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认为,这也是这部作品的史学价值。

我们知道,宗教音乐在 18 世纪并不受追捧,巴赫的音乐在当时也被认为是“传统的”“古板的”甚至“不受欢迎”的。这是因为在巴赫所处的时代,相比演奏家而言,人们更加 看 中 作 曲 家 的 地 位 。 人们在巴赫家族中,最熟知的就是巴赫的儿子埃马努埃尔,他在当时被认为家族中成就最高的,让人唏嘘的是在他去见一位英国评论家时,对父亲巴赫一个字都没有提及,可见在当时巴赫的作品并没有得到认可。人们并不知道在巴赫的声乐作品中所暗含的复调音乐的奥秘和魅力,在那个时期,巴赫只在管风琴演奏方面被受盛誉,他的受难曲和康塔塔等声乐方面的成就却无人提及。当然,人们对巴赫的忽视是受到了当时主流音乐风格的影响,即主调音乐。随时代艺术的变革,人们逐渐对主声部不明显的复调音乐风格失去兴趣,认为主声部音乐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更加清晰,更能够彰显时代的音乐风格,所以在当时人们认为,巴赫的音乐已经过时了。在巴赫去世之后,他留下了许多音乐文本,这些艺术瑰宝,在那时并不被珍惜,遗留下来的乐谱后来被儿子卖给了还欣赏巴赫音乐的人。而巴赫创作的受难曲也仅有三部留了下来,是他的妻子在他过世后,为了申请救济将作品捐赠。在巴赫去世后,他的《马太受难曲》尽管在教堂里还有演出,但已经激不起任何波澜,人们毫无兴趣可言,但人们仍认为这部作品有着鲜明的宗教性。

.................................


(二)《马太受难曲》的传播及对后世的影响

门德尔松之后,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以及其它复调作品给与了后世作曲家很大程度上的创作灵感与启发,使他们创作出更多的传世之作,这些作曲家包括门德尔松、保罗新德米特、肖斯塔科维奇等。当然,作为巴赫宗教音乐的挖掘与开拓者,门德尔松不仅向先辈学习了创作技巧,而且其创作理念也深受巴赫的影响。

当然,《马太受难曲》被人们所重新认识与欣赏是门德尔松意料之内的,这是因为门德尔松与巴赫一样有着虔诚的态度,也正是在这种强大的力量的推动下,门德尔松呈现了这次精彩的复演,他不仅以音乐的视角重新呈现了巴赫的音乐,也赋予了《马太受难曲》更深刻的文化价值。《马太受难曲》中耶稣的故事,不只是对耶稣苦难的怜悯,更是作品以及巴赫对民众痛苦不堪的生活的深层表达。它时而精细刻画细节,时而宏伟地展开史诗的画卷,这种几近完美的受难乐所体现的史诗性、戏剧性可与歌剧媲美,以至于成了莱比锡听众所话病的“教堂歌剧”。史怀哲博士在巴赫的音乐中找到了音乐中蕴含的哲学,他认为巴赫音乐作品表达了一切情绪,这其中既有悲伤的也有欢笑的。

.................................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为宗教音乐史上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这部受难曲也是传承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推进民族音乐文化、加深对宗教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第一章中,对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特色进行概述,这部作品在复兴巴赫的历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目前留存的宗教音乐作品中的最高成就。作者倾注了自身虔诚的信仰,作品中体现出崇高的思想情感,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第二章巴赫的宗教音乐思想,巴赫的宗教音乐思想离不开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在这部分的写作过程中,也对马丁·路德以及宗教改革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了解。第三章巴赫与受难曲,重点在《马太受难曲》的音乐特征内容上,对清唱剧受难曲这一形式进行阐述,对音乐片段进行举例分析来感受这部作品的音乐特征。第四章《马太受难曲》的三重价值,分别从音乐史、人文以及宗教三个角度论述这部作品体现的文化价值。

本文通过笔者自身的理解,对《马太受难曲》的音乐特征、人文精神以及作品体现的宗教精神进行阐述, 并进一步了解马丁·路德宗教音乐思想对巴赫受难曲的影响及启发,使我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去感受《马太受难曲》中体现的文化价值,从而对《马太受难曲》有更进一步地认识,通过建立宗教音乐思想与音乐审美上的联系,使我能够获得艺术素养的积累。同时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分析,我也得以更加深入地领略《马太受难曲》的艺术魅力,感受宗教音乐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更加认识到自身艺术实践与理论素养积累的不足。尽管这篇文章将为我的学习生涯划上句号,但在了解音乐懂得音乐的路途中还有很长一段旅程。写到这里,我想说,作为新一代音乐的传承人与音乐文化的发扬者,我们有义务将这些优秀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深厚的涵义继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