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音乐论文,苦音调式产生于山西、陕西的交界处,是这片区域语言音调、民风民俗等因素在几千年的流传中造就出的产物,它为当地音乐的地方风格按下了深深的烙印。在风陵渡,苦音调式被广泛的运用于在鼓吹乐、戏曲及带有戏腔的流行音乐中,而这也正是当地丧葬礼俗音乐原生性保存较好的体现。同时,风陵渡位于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处,在三省音乐文化影响下当地丧葬礼俗也呈现出了跨省的多元性特点,这种特点在当地丧葬鼓吹乐中较为明显,当地丧葬鼓吹乐中常具有晋、陕、豫等北方地区的直上直下的大跳、跳进后反向级进、双四度框架及豫东调的使用。这些都可以清晰的证明当地丧葬礼俗鼓吹乐具有跨省多元性特点。二、当地丧葬礼俗非仪式环节中剧目题材丰富。当地丧葬礼俗非仪式环节中剧目题材包括孝道题材戏、历史题材、红色题材。同时,更有利于我们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尊祖敬宗、惇乡睦礼的和谐社会都具有现实意义。笔者按照研究文献的数量、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等将学界对丧葬礼俗音乐的研究划分为三个时期,即研究萌芽时期、研究发展时期、研究繁盛时期。
......
绪论
当地丧葬礼俗音乐在音乐服务的人群、音乐的题材选择以及乐人的用乐观念等方面体现了儒家孝道文化中的“守身勿失”观念、等级观念、“死事哀戚”观念以及“丧葬以礼”观念。综上所述,风陵渡丧葬礼俗音乐不仅历史悠久、原生性强、种类丰富,同时具有跨省的多元性特点并且蕴含着中国几千年的孝道文化。因此对风陵渡丧葬礼俗音乐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展现三省交界处的丧葬礼俗音乐魅力,完善学界对丧葬礼俗音乐理论的研究;还有利于我们以“今”窥“古”,更好的对中国古代丧葬礼俗音乐进行研究;下面笔者将对着三个时期进行阐述。1、研究萌芽时期(1991年——2001年)这时期没有对丧葬礼俗音乐进行针对性研究的文献,仅有两本著在内容中有提及到丧葬礼俗音乐,研究基于文本资料对丧葬礼俗进行介绍以及对丧葬礼俗音乐特点进行分析。如李来璋的《东北鼓吹乐研究》,文中首先介绍了鼓吹乐在东北各种礼俗中的使用情况,其次大部分的内容是对东北鼓吹乐的乐器特点、流派分布、曲目分类、演奏技法、记谱法等音乐部分进行详细的研究。又如《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中,对将贵州的汉族民歌划分为劳动歌曲、山歌、小调、礼俗歌、法师歌曲、儿歌六类,其中对丧葬礼俗音乐的研究集中于礼俗歌中的丧歌与孝歌,并对两者的音乐特点如调式、结构、特色乐汇、伴奏乐器、题材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
第一章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第一节礼俗及礼俗
音乐“礼非乐不举,乐非礼不用”这种礼乐相需为用的观念自周公作乐制礼至今已然在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然而礼俗作为礼制在民间衍伸的一种文化现象,同样有用乐需求。正如礼俗有仪式环节与非仪式环节之分,礼俗音乐同样具有仪式音乐与非仪式音乐之分。仪式音乐时常伴随民间礼俗仪式环节使用,薛艺兵认为仪式音乐是“与特定的仪式环境、情绪、目的相吻合,并对仪式参与者产生一定的生理与心理效应的音乐”;项阳认为仪式音乐具有事神的作用,同时它在演出时间、地点、演奏曲目方面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归纳上述学者们的定义后,何为“仪式音乐”这一问题便被解开了。仪式音乐首先具有一定敬神、娱神的作用,它可与仪式共同营造出神圣的氛围,在具体演奏中又表现出一种“固定性”。如果仪式音乐演奏以“固定性”为主,那么非仪式音乐在演奏的时间、地点、场合、曲目等方面则表现出一种“非固定性”,它的主要作用以娱人为主。在礼俗中,仪式音乐与非仪式音乐的交互使用,体现了礼俗音乐的灵活性。仪式音乐与仪式相伴,向人们传递着仪式所蕴含的内在含义,并于仪式共同完成事神的工作。而非仪式音乐不仅填补了仪式与仪式之间的空缺,而且还起到娱乐、教化乡民等作用。
苏宝荣《说文解字》注
第二节丧葬礼俗及风陵渡丧葬礼俗
出殡,即祭奠后将棺材送往墓地的环节,当地人一般会在出殡前放炮三声,以示出殡环节开始。首先逝者亲朋将棺材搬出灵堂至家门口停灵。随后在司仪的主持下举行哭灵仪式,它是由一名女哭灵人扮演成死者儿女的角色在棺材前边哭边唱追悼逝者,哭的时候要撕心裂肺、嚎啕痛哭,以表达对逝者的感恩与不舍。这种请人代哭的模式大约从北宋时期就已蔚然成风。当地人请职业哭灵人是由于其边哭边唱的表演方式以及其感人至深的唱词,能够带动孝子贤孙悲恸之情,使其哭得更加真实更加感人,从而落得街坊邻居一个“孝子”的好名声。哭灵结束后由逝者长子怀抱遗像,其余子孙手拿“哭丧棒”预备起灵,起灵前将灵堂中烧纸钱的盆在长子头上绕一圈后就地摔碎,当地人称为甩盆,寓意为长子继承家业,甩盆后孝子贤孙号哭送葬,送葬途中鼓吹乐全程演奏。(五)下葬下葬时,先由孝子往墓穴扔土块,再由专人放棺封墓。待坟山堆好便将花圈、纸人等冥物在坟山焚烧,孝子向墓地叩首后便可返家。(六)除服这是丧葬礼俗最后一道程序,在下葬后第二天太阳出来之前,由孝子提一壶面汤,围绕坟地绕六圈,然后返回家中,期间需要边走边点汤。从点汤之日算起每七日逝者子孙需到坟地祭拜,直至七七四十九天,将木棍插于坟上意为断七。此后逝者子孙需在过年、清明、逝者生日等日子进行祭拜。总之,风陵渡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使得其丧葬礼俗文化在经历时代的变换、历尽时间的淘洗,依然保留着较为原生态的礼俗程序。而伴随着礼俗程序使用的礼俗音乐,也得以保存着他的功用性,在一代一代的传承后,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第三章风陵渡丧葬礼俗音乐与儒家孝道................................................................33
第一节儒家孝道.................................................................................................33
第一节儒家孝道.................................................................................................33
第二节风陵渡丧葬礼俗音乐中的儒家孝道.....................................................35
第四章风陵渡丧葬礼俗音乐现状及当代价值........................................................40
第一节风陵渡丧葬礼俗音乐现状调查.............................................................40
第二节风陵渡丧葬礼俗音乐的当代价值.........................................................45
结语.....................................................................................................47
........
第四章风陵渡丧葬礼俗音乐现状及当代价值
第一节风陵渡丧葬礼俗音乐现状调查
在对风陵渡丧葬礼俗音乐进行研究的这三年,我曾走访4场当地丧葬礼俗活动①,采访民间鼓吹乐人、戏曲艺人、西洋军乐队艺人以及当地居民共40余人,其中年纪最大者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参与当地丧葬礼俗活动。因当地并未有对丧葬礼俗音乐进行记录,因此笔者在对当地丧葬礼俗音乐进行历时层面流变的调查时只能以采风时获得的近六十年间的有关风陵渡丧葬礼俗音乐口述资料为主。通过口述材料的整理笔者发现当地丧葬礼俗中艺人的技艺培养、当地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音乐的生存环境的保护等方面有所欠缺。笔者在下文中将以对民间艺人、村民的访问调查获得的口述材料为基础,对当下风陵渡丧葬礼俗音乐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传统音乐在乡村社会中的传承与保护给出些许建议。同时市场也应提高艺人从业的门槛,提高从业门槛需要同政府推广相结合。风陵渡鼓吹乐的市场需求大多来源于礼俗,在礼俗中使用哪家乐班其决定权在于举办礼俗的主家的喜好,因此提高鼓吹乐艺人从业门槛则需要提高当地广大农民对鼓吹乐演奏水平的鉴别能力。政府对鼓吹乐班公益演出进行大力支持,使其将好的作品、高超的水平呈现在民众面前,更好的培养当地人对鼓吹乐音乐的鉴赏能力。当民众对鼓吹乐艺人的演奏水平具有一定的评判能力后,优秀的艺人便会有更多的从业机会,从而提高了当地鼓吹乐艺人的从业门槛。
第二节风陵渡丧葬礼俗音乐的当代价值
在当今,由于政策宣传以及多元文化影响,许多地方不仅简化丧葬流程甚至改变了葬式,而这种变化一般是城市大于农村,沿海城市大于内陆城市。但风陵渡却一直实行着传统的丧葬礼俗,几乎未做变动,这一点可从清代芮城县志中了解。该地丧葬礼俗传统能够如此完整的保存下来应得益于悠久历史文化的沉淀、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的较为落后造成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以及较少多元文化的入侵。由于丧葬礼俗保存的较为完整,再加上当地人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使得当地丧葬礼俗音乐无论从音乐曲目、音乐活动以及用乐观念等方面都显示其原生性强的特点。其中鼓吹乐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在当地丧葬礼俗中鼓吹乐队演出的作品中依然保留了许多传统曲牌,例如《将军令》、《慢拜场》、《大开门》、《小开门》等等。此外,从北宋以来就已盛行的悼念逝者的音乐活动——“哭灵”、以及从周朝就已出现的专曲专用的用乐观念等方面也可以体现这一特点。因此,从当地丧葬礼俗音乐中,我们不仅可以窥探出古代丧葬礼俗音乐的样貌,同时还可以为古代丧葬礼俗音乐活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音乐论文范文
......
结语
笔者通过文献搜集发现,学界目前并未出现有关风陵渡丧葬礼俗音乐研究成果甚至没有任何关于风陵渡音乐的研究。为了确保前期研究文献搜集的丰富性,笔者将搜索范围扩大到学界对“丧葬礼俗音乐研究”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民间礼俗文化的复兴,中国学者纷纷投身到礼俗文化的研究潮流中。走在最前面的是民俗学、人类学等学者,传统音乐理论学者也紧随其后,开始了自己具有现代学术特色和方法的探索。学界对丧葬礼俗音乐的研究始于1991年,至今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包括期刊文献47篇、著作14本、学位论文26篇。(一)孝道题材当地丧葬礼俗非仪式环节中,孝文化题材戏曲在剧目内容编创以及选择上较少的采取神话因素,让剧情更贴合现实生活,并且往往增添大团圆的故事结局,从而使孝道的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二)历史题材历史题材的戏曲以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居多,且故事情节常常带有悲剧色彩。(三)红色题材红色题材的戏曲大多以清正廉洁、爱党爱国的主题相关,主人公常常在国家利益、法律权威与亲情之间做选择,结局通常以主人公大义灭亲结束.三、风陵渡丧葬礼俗音乐在艺人用乐观念方面体现了儒家的孝道文化.(一)风陵渡丧葬礼俗仪式音乐中专曲专用的用乐观念体现儒家孝道文化“丧事以礼”、“敬为孝先”的观念。目前,学界多数学者认为较城市来说,乡村社会对丧葬礼俗音乐保护的较好,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可以过分乐观。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在属于乡村社会的风陵渡,这里的传统音乐在丧葬礼俗活动中逐渐呈现衰退现象,具体体现在丧葬礼俗仪式环节曲目逐渐程式化、传统音乐演出环境逐渐缩小、当地人对传统音乐的文化认同感逐渐减少这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