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音乐论文,进以对“巴山背二哥”的人文地理及“巴山背二歌”的变迁分析发现,“巴山背二歌”是巴山民歌的灵魂之所在,即通俗易懂且生动形象的唱词、优美飘逸而自由流畅的旋律与粗旷奔放的演唱风格为我们展先了‘背二哥’真挚的内心世界。这对接下来的艺术分析及演唱分析提供有力的依据。通过对“巴山背二歌”的艺术分析了解其支架,艺术分析从两个方面展开剖析,音乐分析对其旋律结构等解体细研,歌词分析对其衬字衬腔等“细嚼慢咽”。一首完整的歌曲由旋律和歌词组成,词曲是基础,也是歌唱者要了解这首歌曲最为重要的把门关。因此通过词曲研究后对“巴山背二歌”的掌握程度应“胸有成竹”。演唱是歌唱者完全掌握歌曲的情况下将歌曲进行二度创作。“巴山背二歌”的演唱分析主要从润腔开始,民间音乐在润腔上有它独特的韵味,因此需着重突出研究。当然,演唱中不仅仅是润腔,包括气息,词曲之间的关系以及情感都是演唱分析的重点,演唱中缺一不可的存在。因此,如何能将歌曲的情感、风格、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体现出演唱分析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因此,本文的创新之处在“巴山背二歌”的润腔及词曲关系两方面展开分析研究,并延伸至“巴山背二歌”的社会功能及审美价值,探讨“巴山背二歌”所带来的作用及艺术“美”。“巴山背二歌”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巴山民歌中的代表。因此笔者将从以下两点展开论述其意义。
........
绪论
本文通过运用文献法、田野调查法和音乐形态分析法等来对川东北地区的“巴山背二歌”的艺术特征和演唱特色进行分析。“巴山背二歌”是劳动者背二哥的歌,笔者通过对其进行文献收集、田野调查及谱例分析后对“巴山背二歌”的润腔及词曲关系颇为关注。通过对相关文献分析后发现,目前有关“巴山背二歌”的文献之中还没有对其润腔及其词曲关系深入分析的内容。一、“巴山背二歌”是背二哥们在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精神反应和寄托,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口口相传,时代的变迁,弃芜求精。它是背二哥们在不同时期因不同的生活经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及智慧的结晶,是巴人文化基因和精神的命脉,是承载巴山民俗生活的载体,它为后人研究巴人历史及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的依据,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的同时还具有文化及艺术价值。二、“巴山背二歌”为我们直观地展示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没有抱怨,不轻言放弃,为我们现代的年轻人树立榜样,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不畏艰辛,乐观且认真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文献法:通过图书馆、巴中文化馆、南江文化馆以及中国知网多种途径搜集到与本课题相关的一系列文献资料,然后通过对这些文献内容进行研读分析总结,对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打一杵来唱个歌》
.......
第一章“巴山背二哥”与“巴山背二歌”的概况
第一节“巴山背二哥”的历史溯源
巴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在这里,米仓古道、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史迹犹存,悠久的历史和秀丽的山水也孕育了众多时代英杰,如:中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著名天文学家气象鼻祖张思训,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宴阳初等。在这里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的巴人们,用勤劳和智慧积累了既古朴深厚又具有鲜明特色的背夫文化。它赋予了“背二哥”不畏艰苦,吃苦耐劳,顽强奋斗的精神,随时面对现实生活充满希望的乐观心态。“背二哥”的出现离不开当地人文地理的熏陶和影响,他们见证了整个社会时代的变迁发展,是整个过程中的经历者。“巴山背二歌”是背二哥们留下来的产物,既揭露了当地人民艰苦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又反映了他们面对生活,面对困难不屈服,不退缩的乐观心态,为年轻一代研究巴人文化历史留下依据,更为年轻一代树立榜样,是大巴山人文化的基因和精神的命脉。因此,不论“巴山背二歌”现在面临的处境,我们都应该好好将其保护保存。“巴山背二歌”为我们揭露了不甘被命运打倒的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展示他们直接鲜活的形象,并给我们勾勒出许多优美意境,“零距离”了解及感受“巴山背二歌”所带来的魅力。
《弯弯背架两头啄》
第二节巴山背二歌的历史与变迁
解放前,因巴中地区群山环绕,地形复杂导致交通不便,以背运为主的运输方式达到空前繁荣的景象,背二哥们因长途背运单调疲累而即兴吼唱的“巴山背二歌”也随之盛极一时。“巴山背二歌”既是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背二哥们置身大山深处高亢苍凉的呼喊,委婉深沉的喟叹。也因此“巴山背二歌”成为了巴中地区独特的民俗音乐文化。自解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耗时长且效率低的背运运输逐渐被汽车运输所替代。不但背二哥在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而发生着变迁,曾脍炙人口的“巴山背二歌”也顺应时代的潮流在逐渐失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现今,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巴山背二歌”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笔者通过巴中各地文化馆走访及收集到的材料发现,南江县,是巴中地区“巴山背二歌”的盛产原地,也是目前针对“巴山背二歌”保存较为完整的。省级传承人袁吉芳,家住巴中市南江县乐坝镇大山深处,因受家父熏陶,12岁开始从事背运并逐渐掌握“巴山背二歌”的演唱技巧。南江县现在正由由袁吉芳老师带头积极组建了以他为首的传习所,至2019年8月为止,虽已培养有十余传承人,但从袁老师之女袁钟玉口中得知,南江现在对“巴山背二歌”的传承和保护结果也不太理想,愿意跟着学习的人几乎都是中年女性,因此,针对“巴山背二歌”的传承保护又仿佛进入到一个“胡同”里。从巴中文化馆彭琳老师热情的介绍中得知,由于“巴山背二歌”的非遗国家级传承人陈志华老师年迈,巴中目前正在等待下一任传承人的审批,且因其传承保护问题正在加急修剪制作2018年所录制的宣传片。为此,笔者为“巴山背二歌”的传承和保护感到任重而道远啊!
第三章巴山背二歌的演唱分析........................28
第一节气息运用........................28
第二节润腔方式........................29
第三节词曲关系........................36
第四节情感表达........................38
小结.............40
第四章社会功能与审美价值............................41
第一节社会功能........................41
第二节审美价值........................42
小结.............43
结语..........44
......
第四章社会功能与审美价值
第一节社会功能
“巴山背二歌”虽为背二哥背运途中即兴演唱的歌曲,但从某种角度来说,它亦是一种运输工具。背二哥们长期穿梭在周边各城市中,在接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通过“巴山背二歌”将本地文化对外传播至周边各大城市。用它来运输当地民俗文化的同时传播当地人们的精神文明,无论从实践上、精神上亦或是思想认识上,都能使身边的人们受到感染和熏陶。背二哥赋予“巴山背二歌”生命,它能使听者在不知不觉间感同身受并潜移默化,它没有富丽堂皇的唱词,也没有复杂多变的旋律,而是用直白的表达方式来传达背二哥们的思想感情,传达他们的精神面貌,一首首歌曲就如一个个故事向人们娓娓道。“巴山背二歌”的内容相较丰富,既是即兴创作,也就是说它所表达的不仅仅只有对亲人的思念,对生活无奈的表述,背运途中的寂寞,还有途中所见所闻所发出的感想,途中的一切都可成为灵感。长途跋涉途中的短暂休息之余,“背二歌”俨然成为了他们的娱乐之一。通过演唱“背二歌”使他们忘记身心疲惫,沉醉于享受精神上的愉悦,振奋人心的同时也提高他们途中的兴致,散去无聊与无奈,而取而代之的是积极向前、乐观向上的心态。待最后,歌唱毕,气顺完,甩掉一身疲,身心愉悦后抽杵背上继续开始新的路程。
第二节审美价值
“巴山背二歌”是来源于生活,却又是高于生活的民间音乐文化,无论是它的生存环境还是其本身的唱词旋律,都具有纯朴大方的自由美。歌曲是即兴创作而来,歌词与旋律都是随口即来,因此“巴山背二歌”的歌词有它自身独特的文学色彩,虽是平常谈吐之间的言语,但通俗且易懂,与之对应的是背二哥们淳朴的形象。即兴发挥的旋律不似号子的规整,通常记谱很难用一种固定的拍号,即兴而来的自由美是“巴山背二歌”的灵魂魅力。“巴山背二歌”是自然而然,不为艺术而艺术,是生活所需,是背二哥表达情感的载体。他们行走在杳无人迹的古道上,穿越一片片密林,爬过一道道坡,越过一道道坎儿,在山野间回响着的歌声与透过自由的旋律及质朴的唱词大肆宣扬着的情感,恰逢与其景、人、情感自然融合且又和谐统一。“巴山背二歌”是原生态的民歌,未经过任何修饰与装饰的民间音乐。它由生活的点点滴滴组成,由字词与音符构成,最后由背二哥赋予它生命展现在大众的视野,散播在每一草每一木,每一座山每一片林之间。这也正是“巴山背二歌”所特有的自然和谐之美。背二哥们面对艰苦生活毫无退缩之心,面对长途寂寞及途中猛兽毫无畏惧之心,他们用歌声向同僚及身边人相互传达他们的心声,用歌声传播他们身边事物及文化,并通过“巴山背二歌”来记录告诉后辈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都不能轻言放弃的决心。
.....
结语
大巴山深处的人们“以歌当饭,以歌当酒”,那里就是文明地区所称为的“世外桃源”,而这极富诗意的土地上孕育了他们的灵魂之歌——“巴山背二歌”。因此,“巴山背二歌”也具有它独特的社会功能及审美价值。经过本文对“巴山背二歌”进行分析后发现除其润腔方面的探究还有很大的研究上升空间以外,“巴山背二歌”目前也正在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问题,由于现代化的影响,这一类的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显得越来越艰难,因此,笔者除了如本文针对“巴山背二歌”的本体作分析研究以外,还希望能通过本文提醒大家,呼吁大家为传承保护民间音乐文化出一份力,虽然效果不计,但尽笔者绵薄之力。由于受到时间、资料以及笔者自身专业知识和表述能力的影响论述中难免有欠缺之处,在此,欢迎大家的批评和指正。总结归纳法:将搜集到的“巴山背二歌”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了解目前关于“巴山背二歌”的研究情况,并发现其存在的不足,结合本课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田野调查法:笔者找到“巴山背二歌”省级传承人袁吉芳老师,了解关于“巴山背二歌”的历史渊源,并对袁老师现场所唱的“背二歌”进行录制音频及视频。这将为接下来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直接资料。音乐形态分析法:对“巴山背二歌”音乐进行分析,了解它的音阶调式、曲体结构和旋律形态等,这对了解其音乐是如何为其服务而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谱例分析法:文中通过例举谱例,而对其音乐、唱词及演唱的结合进行探究分析。为掌握“巴山背二歌”的演唱技巧及情感而作铺垫。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