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音乐论文,王嘉实三首《水调歌头》在旋律的创作上借鉴了重复、模进、“鱼咬尾”等中国民歌的旋律发展手法;在歌曲伴奏上常运用歌曲主题乐思进行发展,以和弦搭配使用及长音处加花等伴奏形式为主要手段;在调式运用上则以中国民族调式为基础,借鉴了西洋大小调体系。在演唱情感的把握上则需要在深入了解歌词背景、挖掘歌曲内涵并熟知作曲家谱面标记的含义及作用的同时,歌者还应建立一个良好的歌唱心理,如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歌唱效果。基于以上研究,旨在传达王嘉实三首《水调歌头》中的精彩神韵及风格内涵。一方面我们应该了解这样一位优秀的音乐家,了解并熟悉他的作品;另一方面,也为创作和表演这三首《水调歌头》艺术歌曲的作曲家和演唱者提供一些个人见解,期望借此促进和提升对这三首《水调歌头》艺术歌曲的创作和表演。这些硕士学位论文,对于笔者研究本课题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目前尚没有研究王嘉实谱曲的三首《水调歌头》的音乐特征和演唱艺术的专题论文,有鉴于此,笔者选择“王嘉实三首《水调歌头》的音乐特征与演唱艺术研究”为题撰写硕士学位论文。
......
第1章绪论
目前,宏观上研究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硕士论文有:中国音乐学院李曼霞的《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实践与流变初探》①一文对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分类进行了初步阐述,对古诗词的演唱实践从音乐家、演唱实践详解、演唱实践的体验和感知三方面展开研究,并采用比较法和例举法对古诗词歌曲的流变进行了阐述,研究较为深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上海音乐学院沈佳文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的民族风格体现》②一文概述了艺术歌曲及其在西方主要国家的发展状况、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发展历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状况和风格类型,从中国歌唱语言发音吐字规律、借鉴传统戏曲演唱和吟诵调等角度出发,结合对前辈声乐艺术家演唱实践的分析来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的民族风格体现这一现象。西南交通大学蒋维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主要特点及实践》③一文从对古典诗词及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分析、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和区别三个方面着手,阐述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艺术特征,并从欣赏者和演唱者两个角度来分析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实践中应把握的重要特征,以期开拓出新思路去更好的诠释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目前,从文学角度研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成果较多,而从音乐角度研究王嘉实作曲的这三首《水调歌头》艺术歌曲的成果还没有。
.......
第2章三首《水调歌头》的文本诠释
2.1思想内容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首词以攀登井冈山为线索,毛泽东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实践精神相结合。此词纪事叙事、夹叙夹议,时有高论绝句、慷慨激昂,表达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要继续革命的英雄气概。“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既暗示井冈山根据地之“险”,也透露了毛主席的英雄气概。此处王嘉实先重复了一遍“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这一句,再重复了一遍“险处不须看”“不须看”作进一步强调。“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对革命历程的经验性总结,也是对事物发展的哲理性思考。这两句也成了被人们传咏的警句。于是,此处王嘉实运用了同样的重复手法,先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重复一遍,再重复了“只要肯登攀”“肯登攀”,以此来强调和升华主题。全词表达了词人对井冈山的深厚感情和重上井冈山满怀的激情。在谱面上,作曲家表示的是速度为60,整体基调是抒情的、大气的,既有词人对故地的深深思念之情,又有词人对革命历程的经验性总结和对事物发展的哲理性思考。因此,演唱者在演唱之前一定要深入了解王嘉实三首《水调歌头》艺术歌曲的思想内涵,才能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从而对这三首作品的情感处理做到自然贴切,以增强歌曲的艺术感染力,感动听众并引起共鸣。再如歌曲《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通过横渡长江的感受与联想,抒发了诗人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歌颂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首新时代的赞歌。
音乐论文范文
2.2艺术特色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首词是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所见所感。上阕借景寓理,写重上井冈山之后所见的崭新面貌和喜悦心情。“久有”与“重上”把过去与今天联系起来,前后呼应。“寻”字反应了井冈山的巨大变化,不远千里“寻故地”表达了词人对故地的深深思念之情。“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象征的是祖国的欣欣向荣。“高路入云端”表达的是只有经历了不平凡的征途,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暗示了井冈山根据地之“险”,也透露了词人的英雄气概。下阕转入史事,借史抒怀。“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九字生动而精炼,是毛泽东看到险峻的黄洋界之后的联想,概括了千百万工农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乘风破浪的英雄事迹。“弹指”二字用夸张手法表明建设步伐之快,井冈山变化之大。“九天揽月”“五洋捉鳖”是浪漫主义的奇想,体现的是中国人民在新历史时期的凌云壮志,也正是这种凌云壮志才创造了解放全中国、“旧貌变新颖”的奇迹。“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是毛泽东对革命历程的经验性总结,也是对事物发展的哲理性思考。这两句也成了广为传诵的警句。毛泽东的这首词通过写重上井冈山的所见所感,热情讴歌了井冈山人民以至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展望了社会主义祖国的灿烂前景,尽情抒发了不畏艰难险阻、誓将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可以这样说,毛泽东的这首词是中国革命历程的艺术再现,是井冈山斗争和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史诗。
音乐论文格式
第3章王嘉实三首《水调歌头》的音乐特征.....................................................15
3.1旋律手法....................................................................................................................15
3.2伴奏织体....................................................................................................................19
3.3调式调性....................................................................................................................25
第4章王嘉实三首《水调歌头》的演唱艺术.....................................................31
第4章王嘉实三首《水调歌头》的演唱艺术.....................................................31
4.1演唱技巧的运用........................................................................................................31
4.2演唱情感的把握........................................................................................................40
第5章结语.........................................................................................................................43
......
第4章王嘉实三首《水调歌头》的演唱艺术
4.1演唱技巧的运用
在声乐演唱技巧中,除了气息的运用之外,共鸣的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歌唱中,共鸣主要是指歌唱发声时,气息冲击声引起音波,通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和空气的传递,使口、头、胸等腔体的空气产生共振的现象。③嗓音在初始发声状态下,从声带发出来的声音很单薄。在实际歌唱中,我们需要调动人体的各个共鸣腔体相互配合、充分打开,使得声音得到充分的扩展。这种腔体的打开既包括生理上的调整,又包括意识上的调整。比如口腔、咽腔,这些腔体可以通过肌肉控制充分打开,为声音形成一个良好的共鸣坏境。声乐中的共鸣,可以使歌唱者的声音变得圆润、柔和、具有光彩,并能使这样的声音保持完美统一且持久。歌唱者要使声音获得所需要的共鸣,使自己的歌声美丽动听,就必须对各种共鸣腔体的结构有所了解,以便在实践中有效地运用它的原理去调节各共鸣器官,从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口咽腔是声音的通道,同样是胸腔共鸣与头腔共鸣的基础所在,属于共鸣腔体中最活跃的区域。演唱者在演唱中,口咽腔共鸣多用于中声区,口咽腔共鸣会使得声音更为丰满、结实、圆润。头腔共鸣主要运用在高声区域,头腔共鸣会让声音获得高泛音的光彩更具穿透力,同时还使得声音更加辉煌。胸腔共鸣多用于中低声区,胸腔共鸣的运用能使声音宽厚、深沉。歌唱时,各个共鸣腔体互相配合,并良好的运用,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让歌声更具感染力。
4.2演唱情感的把握
在声乐艺术中,情是指演唱声乐作品的感情。在音乐艺术中,歌唱的表现能力最强,最感人,最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因为歌声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用心去歌唱,也可以理解为用情在歌唱,这就是我们经常在教学中所讲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一个能够打动人心的声乐作品一定要具备艺术感染力,而一名优秀的声乐演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表现力,这是必备的表演能力。因此,声乐演员除了要有动人的声音之外,还要准确地理解声乐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体会声乐作品中的情感,并能够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段表达出来,同时在歌唱时还要加上自己的体悟和想象,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使作品焕发出崭新的独特风采。①在演唱王嘉实三首《水调歌头》艺术歌曲的过程中,演唱者对于这三首歌曲的情感把握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歌曲的演唱效果与艺术魅力。词人从畅游长江时的视觉和感觉着笔,诗情浓郁,辞藻瑰丽,引用民谣深化,皆贴切浑成,不露雕凿痕迹,词中表露出了进取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在谱例上,此曲的速度多变,歌曲第一部分速度为68,体现的是词人游泳时心旷神怡的心情。到第一部分最后一个“夫”字,速度变为了160,歌曲的情绪转为激昂向上的。到歌曲的第99小节,速度变为56,歌曲的整个情绪渐缓下来。再到124小节,速度回到歌曲开始的68直到结束。整首歌曲的线条拉得很长,情绪起伏较大,整体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歌曲《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首词写的是词人重上井冈山所见的景色及由此发生的感想。上阕借景寓理,写重上井冈山之后的喜悦心情及所见的崭新面貌。下阕转入史事,借史抒怀,概括了千百万工农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乘风破浪的英雄事迹,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新历史时期的凌云壮志。
........
第5章结语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传世名篇,是一首咏月怀人的流传千古之作。《水调歌头·游泳》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所作的词,抒发了毛泽东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歌颂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首新时代的赞歌。《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也伟人毛泽东所作,是他对故地的思念和赞美,更是对革命历程的经验性总结,词的最后两句更是成为了被人们传咏的警句。三首《水调歌头》虽然有着相同的词牌结构,但作曲家王嘉实通过独到的创作思维和艺术手法,将三首文学作品进行了音乐作品的再创作。三首《水调歌头》在作曲家王嘉实手中呈现出了风格迥异、长短不一,完全不一样的音乐效果。王嘉实将西方交响乐和歌剧的宏大气魄与中国民族音乐的委婉抒情旋法很好的结合起来,既有丰富的交响性,又有细腻的民族风格;既有能打动大多数人的通俗性,又有高雅而又严谨的学术性,带给听众的是大气又好听的音乐作品,具有较强词史意义和独特审美价值。虽然有少数几篇研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艺术歌曲的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但都不是王嘉实作曲的,故笔者认为本课题有研究的必要。为了深化对王嘉实谱曲的三首《水调歌头》的音乐特征与演唱艺术研究,本论文将如下两个方面作为努力的目标:第一,从旋律手法、伴奏织体、调式调性三个方面对王嘉实三首《水调歌头》的音乐特征进行研究。第二,从演唱技巧运用及演唱情感把握两个方面对王嘉实三首《水调歌头》的演唱艺术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