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音乐论文,在研究当中,把枣庄和临沂地区民歌作为鲁南民歌的代表进行研究,对鲁南民歌的唱腔特点、艺术风格等进行分析;以枣庄经济学校为具体研究对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在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鲁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鲁南民歌也不间断地活跃在中国文化舞台上。但是,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着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影响着人们面临多种文化艺术形式时的选择。加之民歌口口相传的特殊传承方式,鲁南民歌的生存和发展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实验教学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搜集数据、比对信息,发现在实验教学前,学生对鲁南民歌了解不多、不感兴趣;实验教学后,学生对民歌有所了解、感兴趣,愿意承担传承民歌的责任。在鲁南民歌的传承方面,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逐渐拓宽民歌传承的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媒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逐渐普及,并且网络跨越了实践和空间的距离,即使相隔万里,通过网络也能实现口口相传。可以将有关鲁南民歌的理论知识做成视频进行宣传讲解,可以将创编的或原生态的鲁南民歌进行多种形式的演绎进行播放,也可以利用自媒体直播平台开通网上直播,这些都是利用科技方式传承鲁南民歌的有效途径。
......
引言
笔者首先查阅文献,掌握与本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而对枣庄地区9所中等职业学校音乐鉴赏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对枣庄经济学校15名声乐、舞蹈、钢琴教师和学前教育系、财经商贸系和机电技术系的120名学生做了详细的调查问卷。为了深入了解在音乐鉴赏课中传承鲁南民歌的效果,笔者以这120名学生为教学对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传承鲁南民歌的课堂教学实践,并对实践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馈与反思,最后提出了鲁南民歌在枣庄经济学校音乐鉴赏课上的传承策略,最终形成论文。民歌在课堂上的传承研究很多,但鲁南民歌在中职课堂上的研究目前还属于空白;笔者所在的枣庄经济学校为中等职业学校,其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鲁南地区中职学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贯彻好德育为先的政策,将地方音乐文化传承下去,从源头抓好对未来接班人的培养,对民歌的持续传承和不断发展必然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
第一章鲁南民歌概况
第一节鲁南地区地理环境和音乐文化
鲁南民歌在兼有山东民歌质朴、淳厚、强悍、粗犷、诙谐和风趣的特点的同时,又有南北交融的色彩,这同山东文化的“粗放豪迈与细腻婉转的两重性特征”[12]保持一致。山东文化是在早期的东夷氏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夷文化距今约8000年左右,历史悠久、形态稳定,因此山东文化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守成性。但同时,在黄河航运、大运河航运的带动下,山东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东西南北重要的商业集散地,也打造了山东的文化交融地的特征,从这个角度讲,山东地区的文化又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同时,鲁南地区地理类型多样,当地居民农业生产手段、生活习惯等也不相同,而民歌产生在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实践中,不同的劳动类型必然产生不同类别的民歌。因此,鲁南地区产生了大量的小调、号子、花鼓等多类型民歌,这都是人民生活的直接反映。同时,由于自媒体具有交互性、群体性和传播性的特点,鼓励学生通过移动端进行鲁南民歌的宣传,无疑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
第二节鲁南民歌代表性民歌种类
众所周知,传承的最佳方式是教育,作为本身具有教化功能的组织,学校在传承鲁南民歌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类型,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和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这一阶段的课程设置上,枣庄经济学校没有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缺少独具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使独具特色的鲁南民歌无法直接走入中职课堂。再加上中职音乐教师本身在专业研究方向、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局限性,最终无法提升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兴趣,造成了学生喜欢音乐,但不一定喜欢音乐鉴赏课的尴尬局面。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现状,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思考如何扮演好专业的传承者,在音乐鉴赏课上实施鲁南民歌的教育教学。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把相关鲁南民歌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从歌词、段落、节奏、情感等方面对其进行讲解。
第三章鲁南民歌在枣庄经济学校音乐鉴赏课中的教学实践...............................22
第一节教学实践理念.....................................................................................22
第二节教学实践过程.....................................................................................23
第三节教学实践总结.....................................................................................28
第四章枣庄经济学校鲁南民歌进课堂教学传承反思...........................................36
第一节学校与教材角度.................................................................................36
第二节教师学生与传承方式角度.................................................................37
结论.............................................................................................................................40
....
第四章枣庄经济学校鲁南民歌进课堂教学传承反思
第一节学校与教材角度
民歌生存于民间,当然也发端于民间,很多民歌由于没有被发现而最终没能被传承。鲁南地区占地约5.05万平方公里,占山东近三分之一。在这片广袤的、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必然存在着很多曲调鲜明、情感丰富的优秀民歌资源。我们可以通过采风的形式,在民间不断搜集优秀文化艺术,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有着很多成功的案例的。比如,1918年,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下,学校设立歌谣征集处,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歌谣。中山大学在其影响下成立民俗学会,并在学校编辑出版的周刊上,刊载民俗作品。1984年5月,由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发起了征集民间故事、中国歌谣和中国谚语的活动,此次活动共收集歌谣302万首,歌谣、民间故事和谚语后被整理成文字材料50亿字,这是迄今为止采风活动的典范。由此,可以在学校设立鲁南民歌征集处,发动、组织教师和学生利用研学机会深入民间采风,再将搜集到的各种资源加以整合,作为创编校本教材的重要依据,最终整编成册,形成校本教材。
第二节教师学生与传承方式角度
在学校将鲁南民歌引入课堂之后,如何有效使用民歌、提高民歌利用率则是音乐教师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这就要去教师在必备的素质结构的作用下,不断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在传授民歌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深化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凸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认同方面所产生的作用。教师也可以结合音乐鉴赏课的其他教学内容,适当链接鲁南民歌,将鲁南民歌作为辅助教学的资源之一,全面提升鲁南民歌利用率,营造浓厚的学习鲁南民歌的氛围。比如在进行《沂蒙山小调》的学习时,可以从《我的家乡飞出一支歌》(张凤英)入手,让学生体会民歌在创作歌曲中的渗透和创编,课后给学生推荐《一荤一素》(毛不易)、《中国姑娘》(金志文)等,这几首歌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对东北民歌《摇篮曲》的创编,以此让学生体会民歌与现代音乐的交融和共生,不断提升民歌在音乐鉴赏课中的利用率。民歌历来局限于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所以导致很多民歌因为不能被发现而不能被传承。
.....
结论
同时,广大教师在实验教学结束后,也都愿意对在音乐鉴赏课上传承鲁南民歌做出尝试和探索,并且教师的关注点逐渐转移到通过提升自身能力、创新教学方法来保证教学效果的提升。师生在实验教学前后的变化,足以说明笔者在枣庄经济学校开展的教学实验是成功的,说明在音乐鉴赏课上传承鲁南民歌是可行的。在鲁南民歌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不仅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同时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干预和影响,使学生在学习鲁南民歌的同时,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热爱民歌、热爱民族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最后,笔者对在音乐鉴赏课上传承鲁南民歌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反思,希望能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帮助和借鉴,使民歌在课堂上的传承这一课题能更顺利、更深入的开展下去,不断发掘光辉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