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音乐论文,通过创作实践理论归纳,对变体优化后音响特征进行解析探讨,同时结合本人相关思考进行集中论述。如何将抽象的艺术通过具象的技术体现出来,如何以具象的声音来体现出抽象的艺术语言,成为新一代作曲家们所需要去思考论证的话题。电子音乐的产生,为音乐市场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同时为作曲家们带来了许多相关联的问题。而原声乐器与电子音乐之间音色融合的问题,将是成为电子音乐设计思维模式与传统音乐作曲思维模式二者之间如何相互交融的一大难点。来自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声学乐器与电子音乐结合时的音色特性》,该论文中主要是通过感性描述其音色的现象,并无具体举例其实现的具体技术与方法,主要是围绕作品其表现的声音进行描述,对进一步延申至实践操作的指示性论述则较少。
........
前言
随着过去几十年的科技发展,计算机技术带动了电子乐器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人能够感受到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所带来的与众不同的魅力。抽象的声音创作与具象的器乐写作原本是相互平行不相交的两种思维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逐步变成了一种相互交融的状态。国内外目前对该论题的研究情况更多的是基于宽泛的原声乐器与电子音色的融合问题,较少对某一具体事例并进行深度研究。仅有的几部单纯讨论钢琴与电子音乐结合的文献,例如来自《音乐时空》期刊的一篇文章《丹·凡哈塞尔<内蕴>中钢琴与电子音乐的声部结合关系》主要讨论的是其节奏的对位方式,极少提及音色所带来的优势。来自《黄河之声》期刊的文章《电子音乐与钢琴的互动发展》主要提及的是概念性的内容,讲述钢琴与电子音乐的形式,没有进一步的提及其创作的思维及音色的使用。另一方面,则容错率较低,承担较高风险,有些更为复杂繁琐的处理方式难以实现。通过对以上几种演出形式的论述,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以何种方式去呈现作品,从最初整体作品设计构思时,就应当考虑其中。否则,其作品的融合程度,将会随着演出方式的不同,在不同程度上与作曲家心中所想有所出入。预先选择好演出形式与实现手段,将之纳入在随后的音乐创作中,方方面面地考虑才能使得最终作品呈现极高地融合度。
.......
第一章融合性思维的建立
1.1电子音乐的历史
传统音乐中,和声以纵向音高叠置为主的方式来研究多个音的相互融合碰撞,并配以横向连接的方式来形成令人舒适的音响效果。复调则研究的是如何使得几个独立的横向旋律线条能够通过合理的纵向结合使之形成同样令人舒适的音乐。曲式则通过对作品的宏观布局,形成音乐的结构,使其丰富的独立乐思能够形成有机的融合。配器则是研究不同的乐器之间如何通过其合理的安排,使得其频段、音色、演奏法等不同的组合,从而形成一种相互融合一体化的乐队效果。学习作曲的同学们,能够很直观地感受到,无论是其哪一门学科,都涉及到求同存异的问题。和声虽有着纵向音高叠置形成地不同色彩,也有着横向线条的连接,也不能缺乏对整体乐句的把控。复调虽着重研究几条横向独立旋律的组合,但同时也离不开纵向音高的对位,甚至在功能体系下,还需要关注其功能的安排。曲式结构虽看似仅仅只是宏观布局,但其更深层次的微观结构却离不开其他几门的学科的相辅相成。配器看似仅仅只是乐器之间的组合问题,但其本身如果离开了和声、复调、曲式结构的支撑,也独木难支。只有了解电子音乐的过去,配合传统作曲技术的运用,结合当下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使得这些相互独立的思维方式相互渗透融合,才能使得其电子音乐作品拥有音响的多样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1.2电子音乐思维运用
总而言之,该类作品的创作与练习,将直接关系到与电子音乐相关的各类形式的音乐作品创作。无论是基于哪种类型的电子音乐中,纯电子音乐声部将是其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纯电子音乐的创作过程中,音色融合问题也将是首当其冲的,它将是你整体作品的第一道防线。倘若在这一部分的创作,没有具体细致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声音的选择及结合的问题,将会成为之后整体作品融合性的一大隐患。那么如何去选择与处理纯电子音乐中的声音,笔者会在第二章节中提及。在此更多强调的是,要以幻听类的电子音乐标准去要求其他类型中的电子音乐部分,这将为音乐作品整体的融合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从每个声音的开始,到每个声音的结束,都息息相关整部作品的呈现。所以该类演出形式,则需要更多的演出前的调试时间,方方面面的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作品质量。例如:拾音时的信号大小、声学环境对通过效果器处理之后的声音影响等等。笔者将在后续章节具体讨论其影响与解决方案。但是该形式无疑是最好的使声音融合形式之一,其有利也有弊。好的一方面,即就地取材,直接使用现场最直接的声音进行处理,其声音的统一性更高。
第二章数字音频技术所带来的可行性和实践性..........8
2.1信号处理的方式与特征.......8
2.2交互式手段的运用............34
第三章融合的实现45
3.1基于电子音乐下原声钢琴的创作..........45
3.2声音样本的选择..........50
3.3多种形式融合实现——以作品《PARALLELUNIVERSE》为例...........53
结语...........59
......
第三章融合的实现
3.1基于电子音乐下原声钢琴的创作
我们在钢琴声部写作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实时现场演出的操作性。在近现代钢琴作品中,不乏对钢琴本色音色的挖掘,例如给钢琴“加料”或是非常规的演奏法。在交互式电子音乐类作品中,通过声音装置来实时把控效果器的处理。其手段的多样性,使得我们在选择时,应当考虑其操作的可能性。例如,加料的方式是否需要在中途中进行改变,演奏员是否除了演奏以外还需要其他的表演形式。这些在作品创作过程中,都需要预留足够的时间使其呈现。或是安排另一位表演者,在舞台上实时操控这些操作。再或者,实时控制是否由演奏员操控。我们知道,钢琴是有踏板的乐器。其演奏方式,通常情况下是手脚并用的。作曲家为了使得作品拥有较高的同步性,从而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融合度,经常会让演奏员自己来触发实时控制。但这样的形式,对于钢琴与电子音乐类的作品来说,实际上的较难实现的。因为演奏员需要手脚并用,因此并没有多余的方式来触发Cue点。倘若,作曲家在事先就已经决定好由演奏员自行控制实时效果,那么在真实乐器的作品创作初期,就应当将该因素考虑进去,否则将使得该方式无法实现,从而影响整体作品效果。那么让演奏员自己控制实时效果的方案由哪些?具体实现的时候,应当注意哪些问题,笔者将逐一列举。
3.2声音样本的选择
采用程序控制员与演奏员配合的方式,实现实时控制触发效果。该方式,笔者认为是最安全稳定的方式,但其弊端则是少了更多的舞台观赏性,减弱了听众通过视觉、触觉的方式去感受电子音乐细微变化的直观程度。其方式需要演奏员与程序控制员经过多次的排练,并且需要一定程度上的信息交流,或是眼神,或是动作等等。与重奏时的配合方式很像,此时虽然舞台上只有独奏演奏员,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台上与台下相互配合的“重奏”形式。这要求演奏员需要对电子音乐声部的理解,以及对整体电子音乐音响的熟知,通过现场返听的形式,来同步其演奏与电子音乐之间的关系。实现的方式由有非常多,上述几种方式只是作者的列举,还有很多尚未列举出来的形式。当然,使用现场回放配合Click+报号的形式,也是一种方式,但作者在上述章节中提到了其方式虽安全,但在融合度上以及“人性化”表现上,有一定的欠缺。无论是哪种实现方式,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作品本身服务的,并不是单纯的技术堆砌,其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使得其作品的融合度与表现力最大化。我们应当避免做“样子工程”,而是在技术手段的帮助下,从而更好的展现电子音乐的魅力。因此,在真实乐器声部的创作过程中,考虑到现场作品实现的可操作性,是及其重要的。倘若失去了这方面的考虑,将会影响作品最终的呈现,破坏其融合性的体现。
.......
结语
由此可见,在传统作曲中,作曲四大件这几门学科虽看似相互独立,但又相互交融渗透。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将是这四门学科不同思维间的碰撞与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在电子音乐创作的思维中,同样离不开传统作曲技术的理论支持,更令人感到愉悦的是,我们对数字音频处理技术的利用,使得我们的音乐语言、音乐素材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声音增添了更多的个性化元素。但同时,也是学习电子音乐设计的同学们感到头疼的问题,如何处理好传统作曲技术与数字音频处理技术相互之间的关系——其原声乐器的写作手法与思维方式,还有其电子音乐部分的基本设计思维方式与声音质量,以及如何凸显出作品个性化音乐语言的形态。电子音乐绝对不是单纯的技术堆砌,也不是一味的追求声音标新立异。音乐作品的最终音响效果,创作思维、作品内涵的具象化,才是作曲家追寻的目标。因此,对传统作曲技术的融会贯通及如何运用转变为电子音乐设计的思维方式,是如何使得原声乐器与电子音乐达成融合的关键问题之一。同时,对电子音乐既往历程的了解,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我们需要知道先辈们曾经做过什么,他们也许带来得不是最好的声音效果,但是他们所带来的思维方式与实现手段,则是我们需要去学习并且运用的。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