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音乐论文,公共科目有语文、英语和思政、体育,则更加注重通识教育和公民教育。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是一所旧科班与新式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戏曲学校,但却能够在当时的演出市场上抢占一席之地,足见其票房号召力和在戏迷中间的感知力,然而演出的品质与演出的数量是相辅相成的,也正是其“前店后厂”的模式加大了学生的训练强度,进而提高了表演质量、也增加了学生的知名度。重视实践——是我们能够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中获得的重要启示。但必须指出的是,相较于京剧艺术的鼎盛时期,如今的京剧生态已然今是昨非,演出市场也已变得狭小许多,市场可以容纳下的京剧演出的场次、演员的数量与当年也不可同日而语。而对于在校生来说,他们登台的机会不少,但真正“面对观众”的机会不多——这里的“面对观众”指的是商业演出。
.....
绪论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中华戏校”十年办学、演出的史料性梳理。首先,对其办学史的梳理,戏校的开创者、教育者、学生是当时京剧艺术发展的中流砥柱,戏校的十年存续也是戏曲教育史上重要的一环,对这“一环”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迫切必要的。其次,对其演出史的梳理,我们必须先认识到戏校的演出也是教学的一部分,“教演结合”是传统科班一以贯之的做法,对传统戏的教与演,戏校会聘请名师,以至学生能得到实授。其中对于剧本的改编、对舞台布景的革新,是不同于旧科班的。在演出史的方面存在两个问题值得探讨:第一,戏校的戏颇受欢迎,除了学生出众,还有观众观看童伶演剧心态使然;第二,戏校的新编剧目除了具有改良思想外,部分剧目则颇为迎合观众口味,可以观察到当时北京演剧审美风向的变化也深深地影响了戏校。其二是对京剧人才培养的规律性总结。
.......
第一章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创办
第一节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创办之前的戏曲教育
戏曲改良委员会2又称设计委员会,由中华戏曲音乐院人员及各界专家构成。3所聘请者除了艺人、名票、文人外,还有时任北平市长周大文、国民党政府财政官员周作民以及北平盐业银行经理王绍贤等政、商界人士,该戏曲改良委员会聘给的“委员”头衔更像是“名誉委员”,并不会具体落实以及提出学校所要达到的改良方向及具体方法。实际上,学校戏曲改良的践行多赖于日后焦菊隐、金仲荪两任长校者的谋划。当戏校的一切组织架构都尘埃落定时,1930年7月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终于开始了第一批招生,8月续招一次,8月25日开学,9月1日上课,于是戏校将9月1日定为纪念日。“校长”下设六个平行单元,即话剧系、歌剧系、音乐系、校务处、戏曲改良委员会、训育委员会。前三个是教学部门,其中歌剧系分为皮黄、昆曲两组,而所谓的话剧、音乐两系一直在筹备中,事实上,直到1940年戏校报散,话剧、音乐两系也未能被建立起来。
第二节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建立
校务处下辖总务、秘书两个科室,总务科下又分总务股、营业股、保管股、会计股、庶务股,秘书科下分文书股、统计股、编译股、图书股、出版股,各股分工精细。而戏校另两个单位训育委员会、戏曲改良委员会的设立,则愈发凸显其与一般科班的不同。训育委员会是民国时期设立在学校内部专门负责训育的机构。1928年,蒋介石宣布“军政时期”结束,开始“训政”。在这一时期内,学校训育的要求就是将实用科学与“三民主义”相融合、贯通,以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的健全品格的人才1。抛开当时国民政府的政治目的不谈,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能对政府所倡导的宗旨及指示方针,积极响应,并贯彻落实,这不仅是其作为一所学校所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它更保证了学生能够享受到普通教育的权利。
.....
第三章金仲荪时期的延续与发展(1935——1940).....................52
第一节金仲荪时期的办学特色与基本主张.........................55
一、对旧剧本的整理与修订.......................................55
二、金仲荪时期的其他举措.......................................62
第二节与富连成的竞争及市场化环境下戏校的徘徊.................64
第三节李玉茹——戏校后期的台柱子.............................66
第四章“后戏校时期”的艰难历程与巨大贡献.........................69
第一节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报散.................................69
第二节沈三玉的光华社、李玉茹的如意社与焦菊隐的校友剧团.......70
一、沈三玉的光华社.............................................70
二、李玉茹的如意社.............................................71
三、焦菊隐的校友剧团...........................................72
余论.............................................................80
......
第四章“后戏校时期”的艰难历程与巨大贡献
第一节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报散
解散后,已经留校管事的“金字科”大师兄陈金胜不忍师弟、师妹们从此下落无着,联合关金森、唐金祥、叶和辛等,四人欲重建母校。他们将不愿走的学生们都留了下来,签订了改组合同。可学生们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又无资金来源,陈金胜等找到了沈三玉,请其主持局面,其后才由杨宝森等人出资六千余元,算是改组成了光华社,众人推举沈三玉为社长。光华社是纯粹科班性质,成立也匆忙,经费也短缺,必须紧急接续演出才能维持生计。因而一些戏校毕业、有相对成熟的表演经验的学生也被招募了进来——袁金凯、王玉芹、赵金年、郭金光、袁金绵、费玉策等,继续在广和楼挂牌演出,可是上座率颇不理想。于是,沈三玉又谋划了两次去天津北洋大戏院的演出,第一次特约了白玉薇,第二次特约了李金鸿等,收入根本无法维持开支,以致债台高筑。天津稽古社欲改组光华社,将其作为在北京的分社,但经过几番磋商,条件终未达成统一。光华社仅历经三月,即宣告解散,众学生们又面临四处飘零的结局。
第二节沈三玉的光华社、李玉茹的如意社与焦菊隐的校友剧团
1“永字科”的学生们有的转入了荣春社、富连成等科班继续深造,如景永成转入了荣春社更名为景荣庆,转入富连成的,曹永清更名为曹韵清、刘永琛更名为刘韵成、高永麟更名为高韵笙、夏永龙更名为夏韵龙、翟永乐更名为翟韵奎、徐永向更名为徐韵昌……而陈永玲、高玉倩则另行拜师,投入江湖,搭班唱戏。显然,北平艺术馆完全就是当年焦菊隐和翁偶虹合写的那份十余万字对于戏校发展、对于旧剧改良的计划书的延续,在离开戏校十二年的日日夜夜里,焦菊隐从没有忘记。1947年11月1日,北平艺术馆正式成立,第一部推出的京剧是根据欧阳予倩话剧《桃花扇》改编的同名作品,焦菊隐召集了戏校的毕业生们,大家都怀揣着“母校复活”的喜悦心情回来了。“新平剧”2《桃花扇》由储金鹏任导演,陈永玲饰李香君、李德彬饰侯方域、沈金波饰苏昆生、王金璐饰杨文聪、高玉倩饰郑妥娘,在长安戏院连演了6场。
.......
余论
当今京剧系的学生,演出和训练任务很重,学校会从各种维度为其创造“实践”机会,譬如校内的实践演出、创新剧目的排演等等。但这种实践演出所丧失掉了“演出压力”,他们不需要承担商业演出的后果,一旦砸锅了怎么办。这期间并非是正常的观众与演员的互动,他们面临的只有来自专业老师的压力。必须足够重视商业演出带给学生的促进作用,直面市场能够让其最快地提升自己的艺术品质,能够让其尽早地走出校门、融入市场。尽管与1930年代相比,当下学生们的机会还是少了许多,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今从国家到院校,各个层面都在为戏曲人才的培养创造最佳条件。民国报刊上常见“中华戏校”与富连成的比较谈的文章,可见当时便有人意识到,虽然两种教育机构的办学模式不同,但十年间彼此争锋、难分胜负,戏校毫不逊色于有几十年办学经验的富连成。对中华戏校的办学与学生成才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包括招生、课程、师资、教学、改良等等具体细节,从中提炼出一些传承经验,可以对当代京剧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