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音乐论文,而此时期,最受民众欢迎的艺术形式即戏曲,所以它成为了此时的最佳宣传工具。实行“戏改”政策期间,政府加强了对戏曲剧目思想的审核、对戏曲演职员的爱国教育、对戏曲团体体制的改革等,目的是为了巩固、宣扬国家所提倡的思想观念;文革时期,禁止传统戏演出,全国统一只能演出样板戏,作为“样板”,剧情内容大都也是通过回顾无产阶级的革命历史来达到宣传需要。一部能够占据戏曲市场的优秀戏曲作品,它需要具备乐教功能,又需要具有艺术审美价值,但由于大部分从事戏曲工作的人员文化素养不高,要让他们创作出两者兼具的作品,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此时期的艺术创作往往难以出精品,缺乏生命力。三是市场竞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减少。
.....
绪论
笔者从“广安川剧团”入手,通过它内部组织模式的变化,试图找到川剧团经营模式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制度、国家意识形态对中国戏曲团体的影响。同时以“广安川剧团”内部职工的收入水平变化,来窥探20世纪下半叶中国戏曲团体在社会中的地位高低,进一步探寻中国戏曲艺术在20世纪中后期突然衰落直转其下的原因。在国内所有发表的期刊中所查到的关于研究“川剧团经营管理”的相关论文有6篇:1.文妍《川剧艺术表演团体布局结构剖析》⑨,将1949年以后四川省剧团布局结构按时期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50年代——70年代剧团从自演收入逐渐向国家统包经费过渡,最后部分解散、部分划为国营剧团;第二个阶段,80年代撤销文工团、文宣队和条件差的集体所有制剧团,对未撤销的剧团实行“因地制宜,分散决策”的方针,由当地政府和剧团参与调整;第三阶段,90年代调整地方重复设置、生存条件差的剧团,通过政府扶持与剧团内部体制改革来进行发展。
......
第一章成立、发展
第一节背景
川剧在新时期下,废除了旧有的师徒制,恢复了徒弟的人身自由和合法权利,经济上不再受剥削;废除“养女制”保障了女演员的身心健康;废除“经励科”,改由党和政府任命干部领导川剧团、院和剧场,实行的是在院(社)委员会集体领导下的民主集中制。川剧艺人不仅演戏,其推选的代表也参加管理工作。经济上实行评薪制度,有严格的财务制度;业务上建立了导演制和排练制;在剧场管理上,实行对号入座,准时开演的制度。并且在剧场对于上演剧目的思想内容有监督作用,改变了从前的单纯业务观点和一味追求“票房”价值的现象。川剧初期的改革提高了艺人的社会地位,规范了演出,为川剧发展提供了基础。2.文妍、艺辉《川剧艺术表演团体经济状况透析》⑩,采用了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剧团经费收支和资金分配进行了分析,四川省大量剧团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都呈现出经济状况入不敷出的现象,政府虽有进行资金扶持,但大部分剧团在市场经济下也难以避免被淘汰的危机。以上文章它们将“20世纪下半叶的川剧团”作为研究对象,从四川省川剧团不同时期的分布、经济收支来说明川剧团在20世纪80年代走向低谷的现象。但它们未对其中原因作进一步考察,这正是笔者准备着手研究的部分。
第二节剧团业务概况
“广安川剧团”实行集体所有制经济,即“在各个集体所有制经济中生产资料归这个集体经济中的劳动者所共有,这些劳动者共同劳动,共同占有产品,共同分配收入。集体所有制经济在考虑国家利益的大前提下,根据对本集体的经济利益的考虑对自己的生产、交换、分配的安排拥有完全的独立的自主权,一切活动由本单位的劳动者共同决定”。②广安川剧团通过集体所有制经济下自负盈亏的模式经营,属民间职业剧团性质。同年10月,四川省首届戏曲编剧进修班和导演进修班分别在成都开学,意在培养和提高新一代编剧和导演人才。③1982年,四川省委和省政府正式发出了“振兴川剧”的号召,使川剧艺术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同年5月,川剧《四姑娘》、《易胆大》、《点状元》荣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奖。1983年,国务院转批文化部文件《关于严禁私自组织演员进行营业性演出的报告》。同年,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剧协召开座谈会,探讨戏曲工作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三并举”方针的现状和问题。会议结合振兴川剧的经验,提出了振兴中国戏曲的问题。
第二章陷入低谷(1966——1976年)....................................................................35
第一节背景...............................................................................................................35
第二节剧团业务概况...............................................................................................36
第三节经济情况.......................................................................................................50
第三章走向衰微(1976——2012年)....................................................................59
第一节背景.............................................................................................................59
第二节剧团业务概况...............................................................................................60
第三节经济情况.......................................................................................................78
结论.............................................................................................................................89
......
第三章走向衰微(1976——2012年)
第一节背景
1978年,国家文化部向中宣部请示是否可以逐渐恢复上演优秀传统剧目,中宣部不久便批复并同意了文化部的意见。传统戏演出得到了国家的批准,全国各大戏剧团体正式开始恢复传统戏演出。同年,四川省相继开放解禁传统戏,公布了第二批恢复上演的川剧优秀传统剧目。由此,全国各地的戏剧团体都加快了恢复上演传统剧目的步伐。之后,四川政府颁发了《关于加强川剧工作的请示报告》①,正式恢复了四川省川剧学校,原“四川省戏曲研究所”更名为“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所”。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深刻揭示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明确展示现代市场经济的新特点,并号召解放思想,发扬民主,促使文艺界许多剧作家积极创作,将它们对现实生活的思索转化为创作实践,从而把中国文艺界带进了一个30年来从未有过的繁盛期。1980年,中国戏剧家协会、文化部艺术局和文学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戏曲剧目工作座谈会。1988年,国务院转批文化部《文化部关于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意见》,此文件是在1985年文化部《关于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意见》之后颁发,提出“进一步给予艺术表演团体在新环境下充分发展的自主权”。
第二节剧团业务概况
1977年,广安县政府将广安川剧团的经营模式正式调整为“全民所有制”,即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条件下,全体劳动者既然是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就必须按照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利益来运用生产资料。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要求对生产资料的经营管理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按照体现全体劳动者共同利益的统一计划来发展国民经济。要求实行广泛的民主,使各个生产单位具有必要的权利和独立性,具有自身的利益,并能够考虑自身的利益,使各生产单位享有经营管理权。③广安川剧团在此时期大量精简人员并为适龄老艺人办理退休,来解决团内经济困难的问题,但由于在1980年代剧团在内部改革时不断增设领导岗位,并精简能直接靠演出盈利的表演人员,导致团内经营成本高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
......
结论
1978年以后,国门再次被打开,世界上更多新兴的艺术品种进入我国,加大市场竞争。由于戏曲团体演职员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在市场经济到来时,没有办法理性地对剧团发展作出规划。他们在经历了前三十余年的非市场经济后,缺乏对市场的敏锐度,难以为戏曲艺术找到出路。在市场经济中,成本低、经济效益好、民众喜闻乐见的产品更容易被商人青睐,投入大量资金促使其发展。而戏曲行业投入成本高、损耗高、观众少、演艺人才少、经济效益低。在这些新艺术品种面前传统戏曲落后了,受到观众冷落,市场不为戏曲艺术买单。会议交流了戏曲改革工作的经验,并讨论了在新形势下中国戏曲应如何发展的问题。为了促进川剧的创作与演出的繁荣,1980年3月《川剧艺术》杂志创刊,王诚德为主编。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