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音乐论文,在本文写作的第一章中,所围绕的重点为《小宇宙》中的“小宇宙”,并逐步展开详细论述;在第一节里笔者通过对该曲集从诞生原因、成集经过、内容分布三方面来进行基本的创作背景介绍,其中不免在这些小曲里重复使用某类手法,而这种下意识的创作习惯正是巴托克所习以为常的,构建层次丰富、多变的就形成了大型作品,至于那些精简、干练的就成了上述小曲;因此,在第二节的写作过程中,笔者遵循巴托克既定的“循序渐进”顺序分为三部分,对其中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借此机会详细、清楚的梳理出巴托克的音乐创作技法究竟都有什么、以何种形式呈现等等一系列问题,并最终在第三节中对《小宇宙》里提供的线索进行分类、整理与总结;本章的写作内容属于创作技法的解读。
.....
绪论
笔者认为站在“观念”角度进行论证该议题是可以成立的,原因如下:1.《小宇宙》创作于1926-1939年,此时正值巴托克音乐创作风格定型时期,有关巴托克的创作模式会自然而然的渗透到其中,且该作品集的创作时间相对较长,所能探寻的发展脉络会比其他大、中、小型作品要完善一些;2.该作品集内涵了153首风格迥异、长短不一的乐曲,通过对每一首的解读与解析可以帮助笔者从简到繁的对作品整体进行认知与掌握;3.通过后期将《小宇宙》中的创作手法深入到其早、中、晚期部分作品内所构成的联系,有助于将“观念”更完善、自然的体现在其中;4.《小宇宙》能够同时将巴托克的多重身份集中体现,有助于笔者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作曲家的种种,通过大量的史料堆积及多角度的探查进行佐证,使笔者的观点更加准确、有效、清晰,从而更准确的把握、明确其个人创作观念究竟是什么及在这部作品中如何构成互动关系。中国学者对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本身就是站在他者视角对“异文化”进行探索,应当认清的现实是我们无法做到如西方学者那般及时掌握潮流视角,但就20世纪音乐研究来说,在音乐学领域上发展最为先进的美国也是近三十几年来才步入正轨,因此本文的研究方向贴合当下音乐学界研究趋势。通过“小题做专”,“以小见大”的形式进行论文写作也是近十几年来中国西方音乐学界的主流研究导向,用这种方式完成一篇硕士论文就笔者来说是比较适合的。
.....
第一章《小宇宙》对巴托克音乐创作技法的体现
第一节《小宇宙》的创作背景介绍
然而通过笔者对《小宇宙》进行的粗浅了解后发现这部曲集的诞生并非同一般印象下按照“先计划再安排”的顺序进行,而是完全出于“机缘巧合”的状况。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在专属巴托克的“钢琴年”中有一首单独的小品在《小宇宙》最终成型后被编号为No.137,取名“齐奏”2223;同样这首小品的产生也归属于巴托克为扩充个人音乐会演奏曲目而创作出的诸多小曲之一,其实际演奏难度和音乐创作技法是巴托克按照自己的水平量身定做的。因此笔者大胆推测在《小宇宙》第五、六册中的32首超高难度小曲的来源与目的也应是一致的。在技术上的训练最具难度,并将前几册所学的技巧在形式上加以变化,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这其中每一首小曲的篇幅明显加长,同时也对音乐上的要求趋于专业化。尤其是第六册,将前面所学的技术综合运用,创作了技术高度困难的乐曲。每首都体现了20世纪音乐的特点,也充分展示了巴托克的创作个性,是全套教材的最高阶段。在后期的《小宇宙》练习中,每一首曲子都需要很多技巧上的练习,为了使习琴者能一步步克服困难,巴托克很仔细的安排了学习进度,但他并非格外强调技巧的本身,而是强调乐态的把握,目的是使习琴者能发展出一种深度的感觉,与乐曲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第二节《小宇宙》的音乐解析
本册小曲延续上册风格,在创作难度上稍作增加,无论是在乐曲长度上或是创作技法上都能明显感觉到其越来越走向“多样化”、“专业化”的领域,乐曲中随处可见运用着“巴托克式记调法”、节拍转换、切分音型、复节奏、中古调式、双高音与双低音和正常谱表的转换使用、以及调式调性上的复合与交替等;为节约篇幅从本部分开始乐曲中大量重复的基本手法均不予表述。从本册开始,巴托克逐渐拓宽钢琴这一独奏乐器的使用范围,部分小曲成为了“为特殊乐器改编”、“为双钢琴”或“为声乐伴奏”的典型范例,例如:1.No.40是特别为“南斯拉夫风笛”29所写小曲,两声部模仿其中的两个管,采用南斯拉夫音乐特性的半终止结尾,将该E混合利底亚调式的乐曲上方声部结束于第二音#F、下方声部结束于属音B。2.No.4330第一次采用双钢琴形式,乐曲分a、b两首,其中a部分的第二钢琴谱由于临时音的频繁出现在音阶上构成了以D为中心的十二音级化半音阶31,并与曲中其它调式结合形成了“单一调性的多调式”手法;b部分则为a的同主题下五度构建,两声部采用反向对位进行。
......
第二章《小宇宙》对巴托克及前20世纪音乐风格的体现.........................29
第一节《小宇宙》在巴托克创作风格中的体现..............................29
第二节《小宇宙》在前20世纪创作风格中的体现...........................43
第三节一些补充性的解释................................................47
第三章《小宇宙》对巴托克音乐创作观念的体现................................51
第一节“现代性”观念在《小宇宙》中的体现..............................51
第二节“民族性”观念在《小宇宙》中的体现..............................61
第三节“民族性”观念形成的原因........................................63
第四节本章小结........................................................66
结论.....................................................................68
.....
第三章《小宇宙》对巴托克音乐创作观念的体现
第一节“现代性”观念在《小宇宙》中的体现
而赋格曲是盛行于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体裁,它是复调音乐中最为严谨复杂创作形式,尤其在巴赫的作品中见长;在《小宇宙》的No.94中巴托克以此为基础还创作了这首三声部小赋格曲,它是一首以对位式进行且具有描述性的c小调乐曲,节奏为2/4、3/4拍轮换使用,其中包括了呈式部、展开部及再现部;下方声部先奏出一个极富感情具有民谣风味的主题,答句起自上方声部的属音G,第11-15小节是插句,具有2、3、4小节的节奏特色,它的伴奏形式也与第7小节相似;展开部从第16-24小节,第25小节起始为再现部,此时低音声部转为C大调,音程也由五度音程转为增四度音程。巴托克对巴洛克复调音乐大师巴赫的敬仰非同一般,像前章提及的No.79“巴赫颂”就是最直接的表示;乐曲两声部作对位式进行,上方声部从E大调属音B开始向下作分解和弦,下方声部采取反向模仿手法;从第5小节起转为e小调;第9小节起变为E音起始的五音音阶内的八音级半音阶进行;自13小节起,上下两声部构成“同主音二重调式”的叠置,上方声部为E利底亚调式,下方声部为E弗里几亚调式。
第二节“民族性”观念在《小宇宙》中的体现
在探讨完巴托克《小宇宙》中“民族性”观念对其“现代性”创作的影响后,还应再提到一些作品集里对纯粹民族化手法的使用。关于《小宇宙》中“巴托克记调法”的运用,就是在他采风过程中自己研发的手法,便于记录整理。由于该记调法在《小宇宙》中太过常见,故参考一个巴托克民歌记录手稿,用以直观对照。主要属于匈牙利等地农民音乐中所特有的节奏,最适合被用在独唱的声乐作品中,尤其是里面带有短时值的重音和长时值的非重音类型十分重要,正是在这种节奏型的影响下,构成了许多匈牙利乐曲中为人们所熟知的粗犷节奏,而这种“附点”特征是由于匈牙利语言的重读规律是每个词的第一音节都是重读,因此也导致了它们的音乐从不在弱拍上起拍,但经过巴托克之手将此种节奏移植到了纯器乐的作品中,并充分地被他应用着;同样,《小宇宙》里的使用保加利亚节奏而作的小曲与使用切分音型、重音转移形成的切分节奏是由此而来76。
......
结论
巴托克的153首“《小宇宙》——循序渐进的钢琴小曲”创作于1926-1939年,此时正值巴托克整体音乐创作时期的最高产与最成熟阶段,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代表作品亦在这个时间段内陆续产生,直到将近百年后的今天仍在全世界各个地区的大、中、小型音乐会中备受瞩目。自1907年巴托克被正式任命为匈牙利皇家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以来,在授课之余仍兼继续从事着作曲与民间音乐的采集、研究工作。一战来临之时使巴托克不得不放弃大部分的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包括正在进行的特兰西瓦尼亚地区及计划中的俄罗斯地区,因而他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系统地整理他积累的大量民间音乐素材与音乐创作上。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巴托克的音乐创作习惯已逐渐形成一种定式,通过此前在种种转型过程中那如“掇菁撷华”般的蜕变,最终留下的精髓积淀成型。也正因客观事实如此,在第四版格劳特《西方音乐史》中才会有绪论中所提到的那段对《小宇宙》的精准评价,由此引发了本文的创作。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