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音乐论文,第一阶段的四十余年的剧目创作促使黄梅戏一度振兴和二度振兴的产生,黄梅戏从地方小戏剧种一跃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涌现出诸多经典剧目,在此基础之上,而第二阶段的剧目创作乏善可陈,三度振兴的呼声雷声大雨点小,始终没有推出代表性剧目作品,黄梅戏的舞台表演艺术没有更上层楼,艺术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因此失去领跑资格和行业老大的位置,同一时期安庆市和湖北省的黄梅戏院团佳作频出、人才济济,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三驾马车齐驾并驱、平分秋色。
......
绪论
黄梅戏作为地方戏剧种,她从民间歌舞小戏而发展成为大地方戏剧种,只有短短百余年的时间。相比昆曲、京剧等主流大剧种,川剧、秦腔、梆子等戏脉悠远的大地方戏剧种,黄梅戏剧种太过于年轻,加上其诞生之初被冠上“淫靡”恶名从而饱受官府禁演和打压,因此留下的文献资料非常稀缺和匮乏,直到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建立之后,学者们才对其展开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本文首先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剧目建设作为论文的选题,选题本身即是本文的最大的创新点,在本文撰写之前,黄梅戏的研究多集中在剧种的形成、黄梅戏音乐、黄梅戏传播等领域。其次、本文的第二大创新点体现在资料收集方面,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档案室保存了1953年——2006年的剧目原始档案材料,本文附件一对安徽省黄梅戏剧院1953年至2006年的剧目档案进行了梳理和整理,把创作排演的剧目列举出来,每一出剧目均写出其故事梗概,收集和整理了该剧院第一手剧目资料。附件二把该剧院自1953年至2006年以来上演剧目的剧评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粗略的梳理。附件三列举出传统戏剧目。附件四列举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创作排演的的460多出剧目。以剧院为个案,对其剧目建设进行系统性研究,目前还处在初级和草创阶段,希望以本文为开端,吸引后来者加入到与该选题相关的研究体系中来。
......
第一章改人、改戏和改制: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建立
第一节辛亥革命前后黄梅戏剧种的现状综述
国人的传统意识里对戏曲艺人存在着严重的偏见,而戏曲艺人对此也心知肚明,但迫于生存压力也就各安天命,因此中国戏曲史上很少有艺人为自身的社会地位而奔走呼吁。1952年暑期训练班的举办,改变和打破了人们心中的成见,戏曲艺人增加了职业荣誉感,黄梅戏艺人即将被收编为事业单位演员,获得干部身份,这对艺人而言不异于重换天日,许多老艺人对于即将获得的新政治地位和干部身份感恩铭怀。一些年轻黄梅戏演员如严凤英、王少舫等被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因而也被赋予更高的政治地位,他们也因此满腔热血和热忱地投入戏改运动中。如《严凤英年谱》记录:“在艺训班,严凤英以对共产党、对新社会的无比热爱和对组织、对同志的无比信赖,把自己在旧社会所受到一切苦难遭遇和凌辱迫害,以及自己在旧戏班子沾染上的某些不良习气如抽过大烟,毫无保留地说出来。她的哭诉与揭发,她的坦诚与直率,在艺训班产生了影响,对大家提高觉悟和推动戏改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第二节改人和改戏: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筹建
从剧目的题材来划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剧目创排可分为四大类型,即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改编排演、移植剧目的创作排演、历史剧的改编和创排、现代戏的创作排演。传统剧的改编排演前期严格秉承“戏改”政策为宗旨,对传统剧进行甄别和选择,而后期则出现了松动,自发地以艺术追求为准则。移植剧目的创排促进了不同剧种之间的交流,该剧院对移植剧目有一个黄梅戏化的再度创作。历史剧的改编和创作就时间而言也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即从填补历史剧创作的空白到题材的突围,再到题材的跨越。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现代戏的创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建团伊始出现了剧目题材的危机,其现代戏的创作主要是为了塑造社会主义新人,而后文革十年的现代戏创作是迷失的十年,这一时期的现代戏创作完全摒弃了黄梅戏创作的传统,造成了艺术资源的极大浪费。进入八十年代,黄梅戏着改革开放之先鞭,其现代戏创作焕发出新的生机,进入艺术上的自由时期。
......
第三章传统剧的改编与黄梅戏的发展..................................................................57
第一节传统经典剧的形成与剧目一度振兴...................................................57
第二节黄梅戏艺术人才队伍的建设...............................................................65
第三节黄梅戏旦行、生行表演的发展...........................................................73
第四节黄梅戏新“皖剧”地位的确立...........................................................83
第四章历史剧、现代戏的创作与黄梅戏的发展................................................88
第一节新经典剧目的形成与剧目的二度振兴.................................................88
第二节黄梅戏旦行、生行表演的继续发展.....................................................95
第三节黄梅戏剧目剧化、雅化倾向.............................................................104
第五章新世纪剧目创作现状与探索....................................................................122
第一节滞后与平庸:剧目创排的现状.........................................................122
第二节剧目创作的多元化探索.......................................................................130
........
第五章新世纪剧目创作现状与探索
第一节滞后与平庸:剧目创排的现状
改革开放带来经济腾飞,电视等新媒体的普及冲击着古老的戏曲,上世纪八十年代戏曲出现危机,这场危机大讨论的前提是把把戏曲电影、电视剧摒弃在戏曲舞台之外。因此戏曲危机主要表现为老艺人的技艺消退和相继离世,导致寄生在优秀老艺人身上的优秀戏曲技艺随即消亡,而刚刚成长起来的戏曲艺人对戏曲传统还没有达到谙熟的境界,随着老艺人纷纷离世,戏曲表演出现了“倒坡”。很快戏曲面临的危机引起学术界和评论界的重视,继而引发一场学术大讨论,主张戏曲消亡的占多数派,资深戏曲界人士纷纷献计献策,郝昭庆《戏曲危机“危”在哪里?》一文中把戏曲危机归结到当下经济急速发展导致艺术与社会生活脱节,戏曲里以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为主的故事内容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失去了依存。提出危机之所在,评论界纷纷开出药方,这场大讨论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
第二节剧目创作的多元化探索
以上诸多叙述只是表明戏曲编创、导演是黄梅戏剧目建设的基石,加强编导人才的培养是剧目建设中固本培元的环节,但当下评奖制度催生艺术创作的各种弊端,首先遭到重创的就是本土的编创人员。九十年代剧院被推向市场,要依靠演出来实现独立核算和自给自足,来自政府的资金扶持很少,但随着国家舞台精品项目的推出,随着各级艺术节的召开,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又逐步放宽,很快成为剧院除市场演出之外的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这就迫使院团动用一切艺术资源去争取拿奖,去争取资金支持,为了拿奖,省级以上大院团都会聘用知名编剧和导演来编导剧目。这种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艺术生产模式首先摧毁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逐步建立起来的以戏曲创作研究室为立足点的戏曲编创人才的培养模式。本土编创人才阵地的失守,意味着戏曲的剧目建设失去了原生土壤,此后的全国各大剧种的剧目创作出现“一盘棋”的格局,基本依靠某几位著名编剧和导演。
.......
结论
随即严凤英再度参与创作和排演了新编历史剧《宝英传》,该戏创排于1959年,严凤英在该剧中塑造了太平天国女将军韩宝英,这也是黄梅戏舞台上少有的女英雄的艺术形象,《宝英传》的创排动用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明星班底,排练也非产刻苦和认真,演出也取得成功,但此后也鲜少出现在黄梅戏的舞台上。《王金凤》和《宝英传》的创排说明年轻的黄梅戏剧种不仅在反映现实题材的剧目创作中遭遇了挫折,同时也在新编历史剧创作上再度遭遇同样的挫折。总之,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剧目建设是一项常态又长期的体量庞大艺术工程,研究者们梳理其发展的历史,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发现问题,探索和寻求解决办法,促使其剧目创作少走弯路,促进剧院和剧种的良性发展,使得黄梅戏剧种永葆艺术青春,满足观众对戏曲艺术的精神需求,这便是撰写该论文的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