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唐时期筝乐对外交流频繁,唐代的乐器组合形式由从简单到复杂,从本土乐器与外来乐器的融合,到佛教音乐和西域音乐越来越多的融入,体现了外来乐器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在国内,唐代的筝虽然没有更多的实物,但却在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中在异域得到了保存,如日本的十三弦筝。可见,筝乐在隋唐时期音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至宋元明清时期市民音乐兴起,筝的制作工艺更加完善,音响效果进一步得到提升。筝乐更加善于表达人们内心的思想情感,虽然筝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它仍受当时的政治因素影响,也要沿乐教之道而行。本论文以出土筝为对象的研究,将其与文献、图像之间的相互比较去探寻其中可能存在的异同点引发思考,期望对筝的历史源流问题能有一定的突破。
.......
引言
筝的历史久远,音色优美以及独特的民族特色都给人呈现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因此在筝的前面人们通常会冠以“古”字。筝乐在中国音乐文化中的地位不可估量,但就筝的起源问题,现代学者们观点不一。筝的起源在史料文献中也没有详细的记载,笔者搜集先秦时期出土筝的数量也不多,琴、瑟、筝三者的形制在古代文献的描述中也很容易让人混淆,这就对研究筝的起源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本文主要以出土筝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献、出土实物以及图像之间的相互比较,进而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筝的历史源流进行考证。本文从三方面考释古筝的历史流变,为筝乐的基本脉络发展进行系统梳理。首先是筝的起源,本文试图以二重证据法将文献中记载的筝与考古出土的筝相应证,对筝的起源,予以简述。再次,关于筝的形制流变。筝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其外形、柱码、弦数、乐队组合形式都在不断的变化,文献中唐宋时期的筝比较多,但出土恰恰比较少,因此本文试图从史料图像出发,更加直观的辨析筝从先秦时期至宋元明清时期是如何不断改进的。最后,关于筝的社会功能方面,站在社会文化背景下,从音乐的教化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等方面进行探讨,力求从另一方面充分的展现古筝从古至今所取得的成就。
.......
第一章筝的萌芽时期
第一节先秦时期出土筝概述
这件筝的材质为梓木,多用于弦乐器的底板,这样可以更好的将音乐进行反射。这件筝的弦数也为十三弦,虽然琴弦不存,但琴的首端有13个弦孔可以分辨出该乐器为十三弦,此弦孔交错排列分为前后两排,由于筝本身较窄,这样的排列的方式可以节省空间。此外这件筝的底板没有发音孔,这是与后世筝的最大区别。这件筝与2号崖墓出土的筝相似,都是梓木,多用于弦乐器的底板,琴弦根据弦孔判断应为十三弦。底板无发音孔。通过尺寸可以发现3号崖墓筝相比2号崖墓出土的筝要更窄更长。共鸣箱更长了,有可能意味着音域将更低,但以它们相差10厘米的长度来判断,它们之间的音高差别也不会是特别大。这件筝尺寸更宽会更便于演奏,往往祭祀性的乐器才会髹漆,纯色的乐器是不髹漆的,这件筝的底面髹黑漆很可能说明在先秦时期也与祭祀有关。非常遗憾,这件木筝目前公开发表的相关资料非常有限,涉及到的弦数、面板、底板还有尺寸的一些具体的数字目前笔者没有查到,还需要在结合相关的史料和更多发掘出土报告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研究。
第二节先秦时期出土筝与文献的互证
因此根据先秦时期琴的图像与出土实物的互证分析:筝与琴的关系迥然。它们虽然都为长方形的乐器,但文化载体不同,它所对应的演奏者的文化阶层也不同,琴为雅乐是文人音乐,因此常用于自娱自乐。而在琴出现的同时很少在画面中还会出现筝,有筝无琴,有琴无筝。它们的形制大小也不同。琴有徽,无柱码,从上图琴与桌面的比例来看,尺寸不大。筝为十二、十三弦为主,有柱码,长度为163—173厘米,要比上图中的琴长很多。通过分析可知有无柱码是琴与筝最明显的区别。在先秦时期的图像资料中可以很明显的区分究竟是琴还是筝。笔者将这一时期的琴进行对比,通过对琴的图像分析论证乐俑弹得是琴而不是筝。经过总结发现琴、筑、瑟这几种形制有很多相似性和差异性,比如:这几件乐器外形都为长方形,但古琴有“徽”无柱;瑟的体积大而厚重,前后有岳山,设弦枘;筑的形制细长演奏方式多为敲击。笔者将先秦时期出土筝的实物与图像进行总结,江西贵溪仙水崖墓出土的两件十三弦筝、江苏吴县长桥古筝,发现这三件乐器的共同点:形制似船形,有共鸣箱,首端微微翘起,有十二、十三弦。均有弦孔,一弦一音,首尾无岳山。通过分析琴、筑、瑟在图像中的特点结合出土筝的形制,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排除先秦图像中不是筝的乐器。笔者发现先秦时期的乐器图像资料不是很多,大多的乐器壁画、石刻等都出现在汉代以后,排除疑似琴、筑、瑟的图像后,只发现了绍兴306号战国墓的这件筝明器,因此笔者推测可能由于筝是俗乐,受当时历史年代的社会政治因素影响,并不是十分流行。
......
第二章筝的发展时期 .................................................................................... 14
第一节两汉至隋唐时期出土筝概述 .......................................................................... 14
第二节两汉至隋唐时期出土筝与文献的互证 ............................................... 15
第三节两汉至隋唐时期出土筝与图像的互证 .................................................. 19
第三章筝的成熟时期..........................................................................................35
第一节宋元明清的传世筝.............................................................................................................35
第二节宋元明清时期传世筝与文献的互证.................................................................................39
第三节宋元明清时期传世筝与图像的互证.................................................................................41
第四节宋元明清时期筝的社会功能.............................................................................................46
一、娱乐功能.............................................................................................................................46
二、审美功能.............................................................................................................................47
三、教化功能.............................................................................................................................48
第二节宋元明清时期传世筝与文献的互证.................................................................................39
第三节宋元明清时期传世筝与图像的互证.................................................................................41
第四节宋元明清时期筝的社会功能.............................................................................................46
一、娱乐功能.............................................................................................................................46
二、审美功能.............................................................................................................................47
三、教化功能.............................................................................................................................48
小结..............................................................49
结论..............................................50
.......
第三章筝的成熟时期
第一节宋元明清的传世筝
通过以上几幅图像中的筝乐对比,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时期演奏姿势的变化,早期筝乐演奏姿势多为坐弹,将筝放在腿上演奏。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一高一矮的筝架。宋代则延续了这样的演奏方式,伎乐人有的坐于地面演奏,有的也将筝放于筝架上站立弹奏。从(图42)可以看到这样的演奏姿势。至辽、金时期,演奏姿势发生了转变,伎乐人不仅有站立演奏也有坐在凳子上弹奏的情况,(图43—46)可见这四名伎乐人分别坐在凳子上弹奏,演奏手法基本相同。元代也还可以见到飞天伎乐的形式,伎乐人双手弹筝。可见古人对筝人形象给予了很高的肯定。至明清时期,筝的演奏姿势与前朝大体一致。宋元明清时期演奏方式的变化,说明演奏水平在不断提高。这是从图像上对筝的演奏方式进行初步的梳理。
第二节宋元明清时期传世筝与文献的互证
关于宋元明清时期的筝架,我们可以从上文中的图像中看到它们的特征变化,在本文第二章提到筝架至少在唐代就已开始使用。由此可见,琴架在北宋时期的形制已经开始凸显。在北宋时期的温县王村宋墓散乐杂剧雕砖中,筝放在两个高度一样的圆形凳上,这件筝架的高度较矮,从图中看应在伎乐人的膝下。因此判断伎乐人演奏时仍是跽坐于地面演奏。这样的摆放高度已和五代十国时期所见到的一高一矮的筝架不同,在辽、金云居寺经幢弹筝伎乐石雕中虽然图像中的筝架有些模糊不清,但我们依然会发现每一个筝架的形态都不相同,且装饰精美。伎乐人均坐在凳子上演奏,将筝平放在琴架上,演奏者坐在凳子上保持与筝面相当的高度,说明这一时期筝架的高度比宋朝时期的筝架要高。宋元明清时期的传世筝较多,可以清晰的辨别筝的外貌、弦数等。但是想要更多地了解筝在当时所处的地位、场合、演奏姿势等还要在壁画、石雕中进行深入的分析,图像、石刻为这一时期的筝乐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虽然图像中的筝与实物会有一定的差距,但可以对当时演奏的场景做出直观清晰的反应,让人有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以下是笔者总结了这一时期几件具有代表性的筝乐壁画。#p#分页标题#e#
.......
结论
筝历经了各个朝代的更迭,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通过以上三章的分析说明了筝在萌芽时期到成熟时期的形制、乐器组合以及社会功能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系统的阐释了筝的源流,进一步还原了筝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真实原貌。历史上有关筝源流问题一直是众说纷纭,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关于先秦时期的出土筝共有四件,比史书上的记载要早几百年,这样就出现了实物早于史料的现象,说明研究任何问题不能仅仅依赖于文献,还要与文献以外的考古实物、图像结合分析。笔者认为先秦时期出土的乐器在形制、弦数等规模上已有一成之规,因此推测筝的最早源头可能比先秦时期还要早。关于图像中极易混淆的筝、琴、筑、瑟几件乐器,笔者经过文献与图像的梳理逐一分析得出筝与筑是相互借鉴,各自发展;筝与瑟二者相似,更接近一种近缘的关系。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二重论证法等方法即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又根据出土实物判断筝的起源。通过先秦时期的出土实物观察到先秦时期的筝是一种尾部上翘,有弦枘的一种乐器,通常为十二、十三弦。木质,首尾无岳山,筝身微弧,髹黑漆。到了两汉至隋唐时期,筝的形制加长,筝柱提高,以及琴体共鸣箱的加大,装饰精美。不仅如此,敦煌石窟中出现大量的弹筝乐伎,与文献中的筝交相呼应。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