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音乐论文,论文对长笛音乐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性做出了解释。分别从长笛音乐生产、长笛音乐传播、长笛音乐社会效益等方面提出总结性的建议。在长笛音乐的创作方面要坚定不移的走民族化发展的道路,以提高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为根本出发点;在长笛音乐的传播方面要与时俱进,利用高科技来推广发展长笛音乐;在长笛音乐的伺服教育方面要改革创新新的教学模式,不论是启蒙的幼儿教育还是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大学生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最后,通过五章的写作,笔者总结长笛艺术的生产过程、传播方式、受众反馈等内容,将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得出结论:不论是长笛音乐的生产、传播、伺服还是受众都要符合客观规律,顺应潮流,真正地让长笛音乐同社会一同进步,共同成长。
.........
绪论
现如今我们人类进行的一切生产生活活动都是以社会作为载体的运动形式出现,换句话说也就是人类的一切行为活动都离不开社会。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音乐作为当今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并展开深入的探讨与研究,随着讨论逐渐的深入便诞生了一个新新的学科即:音乐社会学。学科的建立表明人们都正视音乐与社会的联系。将长笛艺术放进社会当中,以社会的视角来论述长笛艺术当今的发展。对于长笛社会关注度的认识与提高具有非凡的意义。二.音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与传播是当代音乐社会学的重要课题之一。音乐艺术多元化发展与传播是当代音乐社会学的重要课题之一。长笛音乐是音乐艺术中的分支,所以笔者将以长笛音乐多元化发展过程与传播现象作为立足点。从长笛音乐多元化的发展与传播中分析长笛音乐社会普及度。三.本着“以人为本”“向社会看齐”的原则对长笛音乐受众情况进行对比研究。任何一种类型的艺术形式,能否在社会中长久的发展下去,受众人群的状态起着决定性因素。钢琴音乐、小提琴音乐等关注度较高的艺术必定在音乐受众群体方面下足功夫。“人”作为社会的主体,音乐的受体,研究长笛音乐的受众情况可以得到最真实的音乐反馈,并且根据反馈结果我们才能更好的指导长笛艺术的发展。四.长笛音乐的发展符合社会学的发展规律,并利用社会来为其提供更广阔的未来。
......
第一章音乐社会学学科概述
1.1音乐社会学学科认识
联系具有客观实在性。在中外古代音乐社会观念中,有的观念十分直接明朗,有的观念却是隐蔽曲折。“直接明朗”的观念中,中国古代古人喜欢将音乐的社会作用夸大到“治国”与“亡国”相挂钩。“隐蔽曲折”的观念中,西方学者尽管从形式主义本质论出发,但仍然可以找见其音乐与社会相交连的观点。不论观点的露骨与含蓄音乐与社会必然客观地、天然地联系在一起。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在音乐与社会的联系中,不论是对之前古人们观点的查找,还是我们现如今的音乐实践,毫无疑问的就是音乐与社会之间是一种双向联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音乐作品本身表达的内容、形式、体裁等等都受一定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所以音乐作品从某一方面来讲是社会的产物。这些产物并不是直接对于社会的反应,而是通过某种途径对社会间接、曲折的反应。这种途径便是曾遂今先生在其《音乐学概论》①中所提到的中介环节即:人的情感。
1.2中国音乐社会学学科建设构成
时至今日,具体定义音乐社会学还是要依靠其他学科(美学、史学等)的辅助。既然这样,学科独立的意义是否还有独立的必要?音乐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音乐学下的分支,其自主、自律性又是如何?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当今音乐社会学发展的动力,也是笔者研究的动力。本论文笔者将以长笛这件来自于西方交响乐的乐器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的社会生产论、传播论、受众论来论述,看长笛艺术是如何与社会同步发展。
.....
第三章长笛音乐在中国的传播................................26
3.1认识音乐传播.................................................26
3.2长笛音乐在中国的媒介传播演变.................32
3.3长笛音乐传播中的“把关人”..........................44
3.4长笛音乐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及思考.............47
第四章长笛音乐受众的社会学研究........................49
4.1音乐受众论概述.............................................49
4.2长笛音乐群体受众情况分析.........................52
第五章长笛音乐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性....................58
5.1长笛音乐生产发展建议.................................58
5.2长笛音乐传播的改进办法.............................62
5.3长笛音乐与社会同步成长.............................63
.........
第五章长笛音乐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性
5.1长笛音乐生产发展建议
笔者认为:一方面,长笛音乐在传统音乐创作方面必须坚定不移的走“民族化”发展道路,用我国民族的语言用“西洋”乐器传递到世界。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音乐创作的艺术化水平,以我国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作为创作的契机来达到与听众的高度统一。长笛音乐的传播之所以逊色小提琴、钢琴音乐,正是“民族化”“艺术性”程度的缺失。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首先背景讲述的是我国四大悲剧爱情故事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的故事。这段故事在我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此已经具有了深厚的听众基础。其次,该音乐的旋律是根据越剧版“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创作的。越剧在我国影响力是十分深远的,于是又一次将听众的心牢牢抓住。同样现代作家谭盾先生创作的交响乐“风”“雅”“颂”更是将华夏几千年的文明作为创作的契机。在旋律创作方面,结合古代的乐音走仿佛回到了诗经盛行的那个遥远时期。所以,长笛音乐的创作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回归民族、回归艺术,毕竟音乐的灵魂在于“旋律”,而旋律的发展则在于“文化”。
5.2长笛音乐传播的改进办法
热门的电视剧的受众情况是十分庞大的,一部优秀的电视剧收看的人数可以超过几亿。在电视剧的播放中我们时不时的可以看到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等乐器的身影。些有意无意的播放就会让很多受众者有意无意的认识、了解到钢琴等乐器。而长笛在电视剧中的出现却是寥寥无几。综艺节目更是,让观众认识了解长笛的好途径。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就曾经邀请钢琴演奏家朗朗来演奏钢琴音乐,介绍钢琴的历史;“大王小王”节目组也曾经邀请已逝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先生拉响《梁祝》并讲述与小提琴的一生情缘。这些都是一种“传而必通”的传播手段。长笛界也有很多著名的演奏家,也有很多耳熟能详的作品,如果可以在关注度较高的电视节目中“崭露头角”,长笛艺术的发展定可以有一个质的飞跃。
...........
结语
本论文运用音乐社会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对长笛音乐做了全盘的调查与分析,总结长笛音乐在我国当代逐步壮大的有益经验并在生产、传播中提出改进建议。特别是在中国长笛音乐教育的多元化方面;长笛音乐审美的多种趣味方面;以及长笛音乐的社会普及度方面等做了详细的论述。论文第一章将社会的“需求”同社会“追求”相联系,也就是达到思想与审的高度统一。简述了音乐社会学的学科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发展现状。长笛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于社会当中,特别是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尤为突出,笔者认为社会因素是长笛音乐繁荣发展重要的原因之一。所以笔者将社会作为长笛音乐发展的立足点对查各地音乐进行剖析。论文第二章借鉴音乐社会生产论的理论以长笛音乐创作为起点、长笛音乐演奏、长笛音乐传播及长笛音乐伺服等生产结构为主线来论述社会生产中的长笛音乐。创作的多元性、民族性、文化性是当今社会对于长笛音乐提出的新的审美要求,使作品更加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让受众对长笛音乐产生思想、审美高度一致的共鸣。文章又以纵向的时间为线索,将长笛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做了小小的总结。1840年-1949年的“西洋乐器”引进;1946年-1979年的“崭露头角”;1980年-2007年的“改革开放”;2008年-2019年的“繁荣昌盛”,其中每一个时期长笛音乐发展都是根据当时不同的社会需求决定的。所以,以音乐生产作为长笛音乐的研究角度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