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德彪西《萨克斯管与乐队狂想曲》的音乐学分析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03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20022711025219888
  • 日期:2020-02-23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在对萨克斯管部分的写法上,作曲家充分考虑了当时萨克斯管的结构、音准以及霍尔女士的演奏水平等特点。他并没有将大量的演奏内容交给萨克斯管去完成,而似乎将萨克斯管当作了管弦乐队中的一个声部而非独奏乐器。这样的做法虽看似没有发挥萨克斯管的特长,但实际上是作曲家对这件乐器进行了解后深思熟虑的结果。因此,无论在绘画、造型艺术、诗歌还是音乐领域均反映了这种冲击所带来的影响。在作品在形式上,受到了象征派作家爱伦.坡创作观念的影响。从主观方面看,德彪西不善言辞而又喜欢神秘的性格,精致优雅的行为方式则是导致其个人风格的内部因素。因此,可以说外部的社会环境、思潮对作曲家创作的影响固然重要,但决定性的因素乃是一个人内部的审美、创作需要和本身的个性。德彪西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为20世纪音乐的创作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正如汤普森所言:“他不能,也不会像贝多芬那样踩脚又挥舞拳头。瓦格纳式的暴风骤雨和闪电不是他生来拥有的东西。他的敏感性是与英雄性格格不入的。”

.........

 

绪论

 

本文将要研究的这部《萨克斯管与乐队狂想曲》创作于1901-1903年,是专门为中音萨克斯管和管弦乐队而作。该作品是美国女萨克斯管演奏家埃丽斯.霍尔(EliseHall)向德彪西委约的。除了这部作品以外,她还向许多作曲家委约了萨克斯管的作品,为这件乐器最初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兹件乐器刚刚被发明出来50年左右,许多作曲家在听过它的声音后都一致地对其音响的美表示赞叹,法国作曲家柏辽兹曾夸赞道:“它丰满、圆润、明快、富于感染力,但又不失温柔的特性。”令人疑惑的是,这样一件乐器在最初的几十年里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应用。在德彪西的这部作品之前,乔治.卡斯特纳的歌剧丨《最后的犹太王》、比才的戏剧配乐《阿莱城的姑娘组曲》等作品中使用了这件乐藉。尽管有人说这部作品没有充分发挥萨克斯管的特性,但作为德彪西风格成熟时期的作品,无论在和声、结构还是配器上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由于这部作品独特的艺术价值,也使得诸如让-玛丽.隆戴(Jean-MarieLondeix)、克劳德.迪朗格(ClaudeDelanlge)等古典萨克斯管演奏家将这部作品作为自己的保留曲目。这部作品在国际乐坛上的地位,足以证明它是一部经典之作。

.........

 

第一章一般情况

 

第一节德彪西生平及创作简介
在这里,他既学到了传统的作曲理论也发现了新的创作可能。天生不善言辞又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的德彪西平时在学校中显的有些笨拙与害羞。但是,只要一坐到钢琴前,他就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尽情地展现着他的天分和功底,他尤其擅长演奏肖邦。和声课和作曲课对德彪西来说远没有钢琴课那么顺利。由于他“远不能理解这些教条是怎么来的,以及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因此经常在课上提问一些令人惊讶的问题而令他的老师们大为光火。但一位名叫阿尔贝尔.拉维涅克(AlbertLavignac)的年轻视唱练耳教师非常喜欢德彪西,正是他将瓦格纳的作品介绍给了德彪西。
《萨克斯管与乐队狂想曲》

 

第二节古典萨克斯管的早期发展
尽管如此,在当时却鲜有作曲家将这种“高贵的效果”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其中一方面是当时大多数作曲家还不熟知这种新兴的乐器的性能和特点,因此没有十足的把握为其创作。除此之外,还有多方面复杂的原因。理查德.英厄姆在《萨克斯管》一书中提到:“德国人对萨克斯的敌视态度,(可能是以维普雷希特(Wieptrcht)为首),导致瓦格纳的配器发展中对萨克斯管的排斥。对手们使用的策略之一,是竭力反对在管弦乐队中普遍使用萨克斯的乐器。”史蒂芬.科特雷尔也曾就此问题提出了两点看法:一方面,管弦乐队的编制中并没有萨克斯管,因此作曲家在为这件乐器创作的时候通常会担心找不到称职的演奏者,并且管弦乐队经理长期以找不到优秀的演奏家为虚假的借口来欺骗作曲家;另一方面,作曲家通常在萨克斯管演奏的部分标明“自由地”(adlib),这就暗示了这件乐器是可有可无的
克劳德.德彪西

........

 

第二章音乐本体分析............16
第一节动机和主题.........16
第二节调性与和声.........21
第三章音乐内涵的社会历史分析.........38
第一节德彪西与象征派作家.........38
第二节作品的风格及特色.........39
结语.........44

......

 

第三章音乐内涵的社会历史分析

 

第一节德彪西与象征派作家
爱伦.坡是德彪西最喜爱的作家之一。这位来自美国的擅长写作恐怖题材小说的象征主义作家,其作品中神秘、阴暗的情节和氛围强烈地吸引着德彪西。这与作曲家本身的性格有着十分的关系。德彪西喜欢猫,他的家里总是养着一只猫。其传记作家汤普森在谈及德彪西的性格时也说:“‘猫性’……,是人们常用的形容词,来描述他的走姿、样子、他特别的一种犀利、他的贪玩、他的愠怒”另一方面,德彪西也是一个迷信的人,有些事情他做得小心翼翼,总担心会招致不好的事情。因此,德彪西这样神秘且有些迷信的性格使得坡的小说对他有着一种难以抗拒的独特吸引。

 

第二节作品的风格及特色
通过对作品的音乐本体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部具有印象主义风格的作品。作品中短小且旋律性不强的动机中阿拉伯马卡姆特性音程的融入成为了作品异域风情的主要来源;萨克斯管主题以中古调式写成、管弦乐队主题以二度音程和全音阶构成显示了德彪西对一贯地对全音阶和非大小调式的喜爱;为了与这些东方元素相搭配,德彪西在这部作品中比之前更加彻底地丢弃了传统和声的束缚,作曲家仅在作品的开头和结尾用到了几次功能和声的进行,旋律和声被大范围的运用,有时仅用持续音来维持调性的感觉;作品的结构自由,单章-套曲的大型结构显示了作品的复杂性和作曲家对于作品整体结构的准确把握。作品的配器细腻、精巧,以木管和弦乐的音色为主,德彪西小心的掌控着铜管的音量和乐队全奏的长度,极致地展现了这位法国作曲家精致的音乐趣味

......

 

参考文献
1.沈璇,《德彪西的音乐语言》,《音乐艺术》,1980年01期,60-68页。
2.王宁,《德彪西管弦乐曲的配器技术分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01期,27-34页。
3.王宁,《德彪西管弦乐曲的配器技术分析(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02期,30-36页。
4.葛雷,《论法国象征派三诗人》,《国外文学》,1988年4月,34-52页。
5.肯.弗雷理奇斯,顾连理译,《加布里埃尔.福莱——法国印象派的先驱》,www.zhonghualw.com《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8年7月,35-37页。
6.陈丹布,《论德彪西的调性思维特点》,《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10月,30-36页。
7.陈国权,《论印象结构一一德彪西的曲式思维及其结构形态》,《音乐研究》,1990年01期,68-79页。
8.吕伟民、王国明,《论象征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郑州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1996年8月,120-124页。
9.王桂升,《试谈德彪西〈大海〉的调性思维特点》,《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51-55页。
10.王桂升,《试谈德彪西〈大海〉的调性思维特点》,《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59-63页。
........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