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音乐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人们的心灵,树立崇高的理想。我们通过音乐来抒发我们的情感,使我们的很多情绪得到释放。(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音乐论文,供大家参考。
导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查找观看、分析、比较国内外的歌剧《茶花女》的演出视频和录音,对威尔第的音乐创作风格和歌剧演唱方面的研究,发现有以下相关的论文发表,如杨柳琴的《浅谈威尔第的歌剧特点》(黄河之声,2018 年 1 月),她对威尔第的几部代表歌剧为例,详细介绍剧情,以剧情内容,解释了威尔第歌剧的三个基本特征:爱国主义、戏剧冲突的表达以及现实主义,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观点。陈泓竹,王鸿俊的《浅论威尔第创作的莎士比亚歌剧作品中的艺术哲学》(艺术教育,2017 年 3 月),文章威尔第以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作品为例证,阐述了其艺术哲学的内涵。关于女高音的演唱研究,有潘繁的《威尔第不同时期女高音咏叹调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之探究》(荆楚学术,2017 年第 7 期、第 8-9 期),其文章对威尔第的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为例,一一进行细致剖析,具体分析演唱的特点和演唱要点,准确地阐述了其文章表达的观点。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在本文中笔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威尔第歌剧《茶花女》阿弗莱德的咏叹调,分析演唱难点的原因,音乐表达与演唱技巧相结合的难点原因,结合自身演唱与研究,提出学习与训练方法。重点研究咏叹调“我热情沸腾像烈火”这一唱段中,所容易遇到的演唱技巧难点与作品处理的问题。
.........
(三)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国内关于男高音演唱威尔第歌剧,缺乏足够的参考资料的情况下,笔者将通过自身的艺术认识与演唱能力,进行研究与表述。将以准确的论点,有力的论据,提出研究结论,完成此篇论文,为男高音如何演唱好阿弗莱德的咏叹调,提供参考。
.......
一、歌剧《茶花女》在威尔第作品的历史背景与重要位置
19 世纪上叶威尔第出生在意大利的北方,由于他所处的国家与整个社会环境的动荡,加之威尔第青年时代就接触了意大利进步资产阶级和要求民族解放的思想,同时在他这些朋友的影响下,形成了对于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坚持,最终威尔第在所有的文献资料中,都确认他是一个主张国家独立和民族统一,主张坚持本民族文化音乐的浪漫时期优秀的作曲家。
(一)在社会历史中的威尔第
作为 19 世纪西方音乐浪漫时期的意大利作曲家,除了宗教合唱、歌曲,以及弦乐四重奏以外,他一生都专注于歌剧的创作,在他 50 年的旺盛创作时期,为人类奉献了 26 部歌剧。最终成为了意大利歌剧的乃至意大利国家的象征与代表。纵观威尔第的一生,出生贫寒的他,起初在小教堂里听管风琴的音响和街头流浪艺人的音乐,开启了他的音乐启蒙教育。为了不断音乐的学习,威尔第拜师自学,以抄谱来研究德国和意大利大师们的创作技法。1836 年完成了第一部歌剧《罗切斯特》,但一直也未上演,威尔第的创作曾经一度受到打击,几乎要放弃之时,《纳布科》的创作让他又重燃创作激情,最终获得了首演成功,接着《第一次十字军中的伦巴弟人》、《雷尼阿诺之战》也纷纷获得成功,一度被欧洲各国几大城市的歌剧院委约创作歌剧。应该说,威尔第之前的创作主要以体现爱国主义、民族情结为题材的,尔后他大量的创作中开始寻求文学名著,注重人物的戏剧性,强烈的人物情感、饱满的戏剧冲突,使观众在剧院里涤荡心灵,为之动容。比如,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国王寻乐》被写成《弄臣》,甚至还取材伏尔泰、小仲马、席勒、拜伦、莎士比亚等意大利以及西班牙文学。正是因为这些名著强烈的戏剧性的冲突,可以让威尔第用音乐的构思把戏剧中人物的个性、情感充分表达。
.........
(二)威尔第歌剧创作的基本特征
威尔第的出生也正是欧洲音乐由古典时期向浪漫时期转变的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也是贯穿了他整个人生。威尔第第一部歌剧《博尼法乔伯爵奥贝尔托》( Oberto, Conte di Boni Facio),在斯卡拉首演。威尔第的创作有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由于是威尔第的初期创作,他常常以圣经故事和历史故事,或者不少爱国主义事件作为创作的题材,《纳布科》(Nabucco)、《十字军的伦巴第人》(I LombardiAlla Prima Crociata)、《圣女贞德》(Jeanne d'Arc)、《阿尔齐拉》(Alzirra)、《额尔纳尼》(Ernani)等;同时在初期学习写作,威尔第学习借鉴多尼采蒂和贝里尼歌剧的创作的技法,和声中规中矩,用一般的三和弦作节奏性的织体,剧中角色的描写,人物内心的刻画缺少内涵。在之前的创作积累下,威尔第通过歌剧《麦克白》(Macbeth)的创作,慢慢摆脱了模仿的痕迹,开始了对于戏剧人物,以及故事剧情的细节描述,从而转入他的第二个创作阶段,更多地关注人性的表达,如歌剧《弄臣》(Rigoletto)、《游吟骑士》、《茶花女》(Latraviata)、《西西里的晚祷》、(I Vespri Siciliani)、《西蒙·波卡涅拉》(Simom Boccanegra)、《假面舞会》(Un Ballo in maschera)、《命运之力》(La Forza del Destino)、《唐卡洛斯》(Don Carlos)。在这些作品中都有一个特点,剧情紧凑,戏剧冲突强烈,角色人物的心内被刻画的异常深刻,常常将观众的情绪推到制高点,给人以强烈的刺激与艺术的享受,英雄性的巨大张力最终确立了威尔第歌剧的创作鲜明特征。威尔第的第三个创作时期,也是他的人生晚年时期,也许是因为一生的阅历积累,威尔第这时注重个人创作的多样性与多方面的发展,甚至还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进行创作。
........
三、阿弗莱德咏叹调之“我热情沸腾像烈火”与演唱分析.......6
(一)作品的分析............ 6
1、旋律分析.......... 6
2、节奏分析.......... 6
3、和声与调性分析....... 7
(二)演唱剖析....... 8
(三)“我热情沸腾像烈火”咏叹调四种不同版本的比较分析........10
三、阿弗莱德咏叹调之“我热情沸腾像烈火”作品分析与演唱剖析
这首咏叹调“我热情沸腾像烈火”,是整部歌剧中阿弗莱德分量最重的一段,也是难度最大的,当然给予观众的艺术感染力也是最充分的,因此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部歌剧的成败,至少对于扮演阿弗莱德的男主角来说,如果没有演唱诠释好此段咏叹调,将对他个人在歌剧中角色的发挥有极大的影响,反之就能得个满堂彩,观众会为之兴奋。
(一)作品的分析
1、旋律分析
咏叹调分为 A、B 两个部分,A 段即宣叙部分,B 段即咏叹部分。A 段,旋律以密集型与八分音符拉长句子结合,同时伴着附点节奏存在,正是由于说话的方式宣叙出来,旋律更加贴近口头语言,多处出现附点节奏与八分音符的结合,使得密集节奏与拉长句结合使音乐平稳进行(见谱例 1),宣叙部分内容意思可以清晰地表达给观众。B 段,旋律以大线条起伏的手法展开,增强了抒情色彩,第 53 小节与第 60 小节的两次高音 A 的长音保持,将该作品的情感一次次推向高潮。结束句的无伴奏咏叹旋律,在随着歌词的音调上行与下行起伏间,一方面将主人公激动和幸福心情表达得惟妙惟肖,另一方面将男高音最优美的音区色彩极致的展现出来。
........
结论
四种版本都各有优点,各有表现方式的不同与表达角度的不同,但作为威尔第优秀的作品,无论那种的演绎,都无法避免威尔第强烈剧情冲突,人物情感的丰满,男高音演唱的戏剧性和强大的张力,作为男高音的本人来说,研究学习和实践表达好威尔第的作品,能使自己的演唱达到一定标准,但一定不可急于求成,演唱威尔第作品之前必须遵循它的规律,在演唱大量的贝里尼、多尼采蒂、罗西尼等这些 18 世纪作曲家的作品前提下,巩固掌握熟练科学的发声技巧以后,才可逐步接触、触碰 19 世纪以后威尔第、普契尼等作曲家的歌剧作品,当然这里要提醒的是,前面 4 种版本在饰演阿弗莱德的时候,都是比较成熟的歌唱家了,在年龄上都有一个特点,绝对不可能是二十几岁的小青年,必定要在三十岁以后,在声音与技巧娴熟的基础上,才可能把控阿弗莱德人物声音和角色扮演。国际重大歌剧比赛中,在三十岁以后,甚至四十岁以后的男高音,他们演唱威尔第的咏叹调参赛时,只要处理好高音,高音换声点,有足够的气息控制力的情况下,最后把握好人物角色,必将摘得头筹。#p#分页标题#e#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