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简析夏良钢琴音乐组曲《版纳风情》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35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9022416180218663
  • 日期:2019-02-22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音乐作品不像文学或绘画那样,只要作者创作完成,创作过程结束,就可以直接供人们欣赏了。音乐作品必须通过表演这个中间环节,才能把作品表达的意象传达给欣赏者,实现其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所以,音乐又是表演的艺术,是需要由表演进一步再创造的艺术。(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音乐论文,供大家参考。
 
引言
 
云南位于祖国的东南,也称为彩云之南,是一个大家都憧憬又向往的美丽地方。笔者来到云南上学后,为了更加了解这个地方的音乐,也抱有学习的心理,开始演奏采用云南本土音乐特色的钢琴曲目。在演奏的过程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这首《版纳风情》。大部分的云南作品都是由外省籍的作曲家来创作,相对于本土的作曲创作的较少,这也是因为云南这个神奇的地方,有着 26 个少数民族,同时地理位置位于中国的西南,有着秀丽的风景,人文与地理优势并存。正是因为这样,大量的音乐素材可以让作曲家们来发掘。外来的作曲家,初来乍到,被这里的景色吸引,同时云南民族音乐的曲调朗朗上口,灵感迸发;而当地的作曲家因为一直生活在这个地方,对周边的环境已经习以为常,民族的曲调常常听到,缺少新鲜感了,所以创作的作品相对较少。直到这几年,数量才有所增加。
夏良作为云南省本土作家。创作出大量的云南音乐作品,其中管弦、交响乐居多。这首版纳风情组曲,是扎根在版纳的地理特色与人文风情创作的乐曲,在创作的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现代的和声搭配,在和声与节奏上进行了创新与探索,其中还有对民族乐器的模仿。这首曲目是笔者毕业音乐会的曲目,论文选此题材,一是想在音乐会中能更好的诠释,二是想对云南民族钢琴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在练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对曲目的初步认识,在后期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对云南本土钢琴作品产生了好奇之心。写此论文,希望能对自己的认识有所提升,也希望演奏者在弹奏时更有把握和更好的理解这部作品。
..........
 
一、夏良及其作品简介
 
(一)夏良的艺术生涯
夏良,云南昆明宜良县人。1978 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跟随丁善德、王建中等教授学习作曲,获得硕士学位后就留在学校任教。1991 年到美国继续学习,并于 1995 年获得博士学位。夏良老师在美国进修了小提琴演奏后,毕业回国在香港任教。2007 年担任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并在上海音乐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担任客座教授。主要代表作品有:《幻想随想曲》是夏良 1983 年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毕业作品,在全国音乐作品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而享誉乐坛,《中国音乐百年作品宝藏》在 2012 年将此曲收录其中,并在国内外的小提琴比赛中被列为必选曲目;1987 年钢琴组曲《版纳风情》在我国第一次举办的上海国际音乐比赛中荣获作品二等奖;1999 年管弦乐《双长笛舞曲》在全球华人作曲家交响乐创作征集的140 余部作品中入选并获得最终的前六名,这首曲目在北京国庆五十周年大型音乐会中进行首演;2004 作品交响诗《远山》获云南省新作品汇演一等奖。随后又创作出《古林随想》、《幻想协奏曲》、管弦乐《民俗组曲》、声乐诗篇《无词歌》等曲目。在理论著作上有《经典作品和声分析》,这本书是广大学子音乐理论的基础教程。
.......
 
(二)作品简介
夏良说过:“乡情,是自由创作的第一缕呼吸、第一份灵感。”他的作品运用了大量云南本土的音乐元素,有着浓厚的云南音乐风格。《版纳风情》是夏良在收集了大量版纳素材于 1987 年用钢琴组曲的形式进行创作的一部具有独特形式的傣族风格的钢琴组曲。这部组曲共有 5 个部分组成:《林》对西双版纳独特的秀丽风光进行了描绘;《水之舞》对西双版纳热带丛林中潺潺溪水作为音乐形象描绘;《情》展现了西双版纳人民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彩蝶戏花》描绘了大自然丛林中的美好景象;《铓与锣》描写了少数人民聚在一起庆祝节日的欢乐场景。组曲以音乐的形式展现出了版纳的风土人情。那些极具少数民族色彩的旋律、和声、节奏的结合,让听众对那片富饶的土地充满向往。
........
 
三、从《版纳风情》出发对民族创作风格发展进行浅探......9
(一)中国近代和声织体的发展及在《版纳风情》中的创新性........9
(二)以《版纳风情》看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运用..... 10
(三)从《版纳风情》看云南钢琴作品的发展...... 12
 
三、从《版纳风情》出发对民族创作风格发展进行浅探
 
(一)中国近代和声织体的发展及在《版纳风情》中的创新性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大部分是建立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的,直到朱载堉建成十二平均律较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从历史上看,是先有五声音阶后有七声音阶的,二者之间相互补充,使得各自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塑造音乐形象时,曲调的表现作用是重要的,而和声肢体也通过它们的种种组合积极地辅助曲调来表达情感。在个别情况下,和声织体也能走在曲调的前面而起主导的表现作用。中国近现代的创作从萧友梅开始,他的创作与之前的学堂乐歌产生了不同,不仅仅是选曲填词,而是自己创作。当时的风格多受十八世纪维也纳音乐创作的影响,缺乏鲜明的民族特色。到赵元任时期,音乐的创作在探索民族化的和声手法同时又大胆的借鉴了外国的和声技巧,比如平行五度在初学和声者应该是禁用的,但在中国的和声法中大量运用。常见的还有大调的主三和弦和宫调式来配曲调和声等。在 1915 年,他创作了《和平进行曲》,为中国钢琴创作打开了序幕。同一时期的贺绿汀创作的钢琴曲《牧童短笛》运用了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格的二部对比复调,全曲的和声清晰,运用五声音阶的曲式来进行和声配置,他使用的是民族化的十八世纪欧洲古典主义的和声手法,在探索民族化的和声实践中,他做出了有益的实践。到冼星海时,他是中国新音乐文化高峰之一,他把复调和和声的民族化相结合。创作的作品中,各声部的结合是很自由的,几乎用的都是五声音阶进行,和弦的变化很少。在丁善德的作品中,他在注意民族音乐的特色同时,又吸收了法国印象主义的和声现手法,更多的追求和声色彩性的效果。这个时期是中国音乐和中国钢琴发展的启蒙期。在这一时期,由于历史的限制和社会现状,作曲家们的创作和声方面,有些直搬欧洲的调式体系,忽略了民族和声色彩,或者反之,这些都是不利于和声的民族风格的。
..........
 
结语
 
《版纳风情》是云南本土作曲家夏良创作出的一首描绘版纳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的钢琴组曲,该曲在和声曲式、节奏创作上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声色彩更加多元性,具有强烈的云南民族音乐特征。笔者认为在演奏一首作品前要对整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曲式结构进行分析,才能更好的诠释作品。在练习该曲目的过程中对演奏手法及和声的创新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中国和声的民族化进程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版纳风情》在和声创作上的创新和中国传统节奏上的运用。云南是一个具有 26 个少数民族的地方,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还有着丰富的音乐创作素材。笔者通过对《版纳风情》的分析引出对中国民族创作风格和云南钢琴作品的浅探。云南民族音乐及钢琴作品的创作是中国音乐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逐渐吸引着众多作曲家的瞩目。民族特色和地域性渐渐成为中国钢琴创作的主流,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希望此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学者对此类作品的关注,更好的传播、传承、弘扬云南民族音乐。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