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垤施村彝族丝竹乐的复音形态音乐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74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9010616585918323
  • 日期:2019-01-04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音乐领域所需要的人才有其特殊性,先是表演人才、创作人才和理论人才,后来有了教育人才,发展到今天,又发掘了炙手可热的市场管理人才。(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音乐论文,供大家参考。
 
导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云南省红河县垤施村彝族丝竹乐是红河南岸彝族尼苏音乐的代表,其音乐风格独特,除了其独特的调式之外,旋律、织体的多变更是垤施彝族音乐的魅力所在。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笔者多次与接触当地音乐及艺人,被独特的音乐魅力所吸引,对它有了初步的了解。江南丝竹、广东音乐都为支声性复调织体合奏音乐,但是当地丝竹乐却与前者的复调织体完全不同,带着对它纷繁多彩的复音织体的好奇心,选择了该丝竹乐种的复音研究作为研究论文。垤施村是位于云南哀牢山深处的一个杂居村。2000 多年前,少数民族先民就在红河县境内的土地上生息,【1】垤施村彝族源于氐羌族群,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当地,每逢佳节、喜事,必定载歌载舞,同时伴随音乐活动,经过长期的发展,当地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固定的表演组织、特殊的调式音列和代表性曲目的综合性乐种。乐种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它的直接传承者,是那些把握并演奏该乐种的民间音乐家用口传心授的方法来接续、发展乐种的传统和艺术生命。【2】关于乐种的界定是:“历史传承于某一地域内的,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典型的音乐形态构架,规范化的序列表演程式,并以音乐(主要是器乐)为其表现主体的各种艺术形式,均可成为乐种。【3】该乐种以“带中立音”的调式以及声部之间形成的复音织体使音乐呈现出特殊的音乐风格。本文选题主要以该乐种的乐器制作工艺、乐器法以及代表性乐曲的复音织体为研究内容,以垤施村彝族乐种以乐种中多个声部所构成的的复音织体为研究重点。最终通过对音乐中呼应模仿和并列对比两种复音织体的结构特征深入分析,实现对垤施村彝族乐种的复音形态的总结与梳理,进一步揭示当地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生态环境。
..........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本文立足于音乐形态学视角研究垤施彝族丝竹乐种,并以乐种中的复音织体为研究侧重点,因此,查阅文献以垤施丝竹乐种研究为主要参考范围。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学界对红河县垤施村彝族丝竹乐种的研究主要有:云南音乐舞蹈家协会编著《垤施彝族人(尼苏人)歌舞曲》(油印本 16 开,130 页,1965年 7 月)该书收集了 11 首“乐作舞”乐曲;苏天详、胡紫燕等人编著:《彝族舞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在 1984 年 8 月)该书列举了“乐作舞”的动作、步法,及舞曲乐谱;张兴荣《云南民族复调音乐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年 3 月),该书部分章节具体分析了“垤施·洛勐歌舞套曲”中五首歌乐曲的音列调式、旋法特征、旋律润饰,并介绍了红河南岸彝族尼苏支系的音乐特征;吕钰秀编译《人为何歌唱,人类进化中的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年 9 月),该书将复音分类为持续音型复音、固定音型复音、平行复音、卡农式复音、异音。
..........
 
一、红河县阿扎河乡垤施村的人文背景
 
(一)自然地理环境
1、自然环境
红河县境内,峰峦起伏,沟壑纵横,红河绕县境北部边缘奔流而过。境内地势大致中部高,南北低,96%的面积为山地,一般海拔在 1000 -2 000 米之间,最高的山是东南部的么索鲁玛大山,主峰海拔 2 745.8 米,最低点为东北边缘的曼车渡口,海拔 259 米,垤施村海拔约为 1600 米。年平均气温 11.2~23.4℃,立体气候较明显,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降水量悬殊较大,北部低山河谷地带为700~900毫米,南部山区为1 500~2 000毫米,全县年均降水量 1 340 毫米。常出现冬春少雨易干旱,夏秋多雨,时有山洪发生的现象。全村国土面积 1.61 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 22.75 ℃,年降水量 1400 毫米,适合种植稻谷、玉米 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 1878.13 亩,人均耕地 0.49 亩,林地 260.3 亩。历史上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林木种类繁多,且多为阔叶林,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野茶树、大树杜鹃等十余种。但近数十年来,境内森林面积逐渐减少。全县有大小河流 20 余条,组成南北两个水网,水资源可观;地下水出水量约 4 亿立方米,全县人均占有水量为全国平均值的 2 倍,但开发利用率还相当低。境内矿藏有铜、铁、铅、石棉、石膏、大理石等,以非金属矿为主,尤以石膏为冠。野生动物种类较多,其中列为国家保护动物的亦不少。
..........
 
(二)语言宗教
 
1、语言文字
境内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操滇南石屏彝语为代表的南部方言。因区域不同,相互间略有差异,但能通话。音调带有地区特色。语法特点是谓语在主语和宾语之后,被修饰词在修饰词之前。【1】彝族有自己的文字,汉史籍称“爨文”、“韪书”“”倮文”或“彝文”,是一种古老的象形表意文字,并有副题、章节和标点 3 种特殊符号。彝族区域广阔,居住分散,山川阻隔,彝文很不统一,异体字繁多,通用字较少。据初步调查,各地彝文单字总数达 2 万多个,比较通用的有 2 000 多个,常用字 1 000 多个。书写格式从左至右竖写,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无偏旁部首。县境识彝文者仅限于“毕摩”等少数人。用彝文记录下来的文献资料,有历史、文学、天文、地理,医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传说,家谱以及宗教经典等数十种,2000 余卷,译成汉文者极少。
..........
 
三、丝竹乐的复音织体.......40
(一)呼应模仿的复音织体.............41
1、呼应模仿.....41
2、 原型模仿.....45
(二)并列对比的复音织体.............47
1、并置对比.......47
2、派生对比.......50
 
三、丝竹乐的复音织体
 
在多声部音乐的构成方面,复调音乐是与主调音乐相对应的思维体系。复调音乐(polyphony)是将多层具有独立意义,甚至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旋律,按照复调结构的逻辑结合成统一的音乐整体,达到表现音乐内容、塑造音乐形象的目的。【1】复调音乐既是一种创作手法,又是一种织体,还是一种音乐体裁。垤施彝族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复调又存在一定差异,音乐织体并没有严格按照西方复调手法发展进行,而是在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漫长嬗变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独特的发展规律,具有一定即兴性,主要是指“在有一定规律的、有一定程式的基础上的即兴,是在前人经验基础上的发挥。发挥得好的部分,常使音乐变得生动而富有光彩。”【2】“复音音乐”音乐是指多层具有独立意义的旋律线条形成的多声部音乐,是“复调音乐”的一种,与“支声性复调音乐”区分开来,突出其声部之间呼应模仿、并列对比的多声特色。所谓织体,是指乐曲中声部组合的方式。复调音乐中常见的织体形式可分为呼应模仿和并列对比两种类型。江南丝竹器乐合奏以主调音乐为主,如谱例 3,为江南丝竹《欢乐歌》选段,前两小节笛子为二胡“加花”,后两小节二胡为笛子“加花”,其“加花”旋律与“母曲”旋律结构相同,不具有多声性。
.........
 
结论
 
垤施村丝竹乐作为一个地方性乐种,既是一个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乐种,也是一个地域文化生态环境特殊和音乐形态特色鲜明的乐种,其音列调式风格的独特性和复音织体的特殊性,显现出一个音乐事象的历史概貌与现存状态。其乐器特殊的制作方式造成器乐横向音列调式别具一格,它以丰富多彩的手法呈现出呼应模仿、并列对比的复音织体构形态不同于江南丝竹等主调或支声性复调音乐。另外,它也是一个具有突出社会功能和艺术功能的乐种,在历史长河中,它扮演了社会仪式、娱乐、交际活动中的重要角色,在“乐作”歌舞、“吃火草烟”及喜庆活动中都不可缺少,它频繁出现于各个社会场合,社交中的交流性丰富丝竹乐的复音织体形态,促使其复音织体发展的如此丰富多彩。近年来,由于科技的发展,外来文化对传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活娱乐方式的转变,对当地音乐产生强烈冲击,曾经活跃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音乐已经逐渐衰竭,音乐逐渐从自娱变为他娱,音乐中交流性逐渐丧失,复音音乐有向主调音乐转变的明显倾向,让人感慨不已。幸运的是,相关组织机构、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保存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如“非遗保护”、源生坊【1】的保护传承,促使垤施村丝竹乐走向舞台、走向高校,并在相关专家的带领下,将它从一个小村落带向国际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到在中国西南山区里还存在如此多彩美妙的音乐,这些措施对当地音乐起到一定保存作用。时间的洪流无法阻挡,曾经活跃的的文化注定会衰落成为历史,即使如此,我们也应为留存住彝族历史中最为绚丽的声音尽最大努力。垤施村彝族丝竹乐是我国少数民族多声音乐中的一朵奇葩,它是中国少数民族多声音乐的又一例证,笔者希望本文研究除了能进一步探索我国丝竹乐的多声特色,揭示其与我们所熟知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复调音乐不同的复音织体形态特征外,还能增加外界对其关注度,唤醒当地彝族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意识,提升他们对传统音乐的重视程度,为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更好的保护尽一份微薄之力。#p#分页标题#e#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