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在中国几千年的音乐文化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许多种记谱方式,如减字谱、律吕字谱、宫商字谱、工尺谱等,人们用它来记录、保存和传播转瞬即逝的音乐。(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音乐论文,供大家参考。
导论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琵琶艺术在时间的长河中依然保持在灿烂的光辉,这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对琵琶的探索与研究。琵琶在宋元时期就已经成为了独奏乐器,如今琵琶作为优秀独奏乐器的代表之一,随着高校琵琶专业的设立,涌现了越来越多的优秀演奏人才,与琵琶相关的传统音乐会也越来越多,音乐会形式的演出也成为琵琶演奏和传媒琵琶文化的最有效形式。
根据查阅与音乐会设计类相关的论文与期刊等文献资料,通过“知网”等网站数据表明,自 2013 年以前,音乐会设计类文章数据几乎为零,有器乐类的论文或文章均为具体的曲目分析乐器技法研究或二度创作的研究,对于笔者来讲参考意义较小。从 2013 年到 2017 年相关的论文有 79 篇,短短时间内,音乐会设计的论文涌现数量众多,由此能够反映出国家规定和学校制度越来越完善,都开始重视音乐会对于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通过举办音乐会达到一定的硕士生要求。音乐会设计涉及专业大致分为声乐类音乐会设计和器乐音乐会设计两种,具体器乐声乐种类多样,对于笔者自身完成音乐会设计具有着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大多数论文都为音乐会设计的具体内容,或者是介绍音乐会曲目内容等,较少涉及音乐会曲目呈现与观众接受琵琶艺术形式关系的探讨。本文将以音乐会设计为基础,将音乐会构思、曲目逻辑顺序等方面进行如何在琵琶音乐会中既体现自身价值,又能够很好向大众传达琵琶的艺术内涵的论述,从而进行了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
.......
一、音乐会的逻辑构思
毕业音乐会对于每个音乐表演专业的研究生而言,是一项重要而又富有挑战性的事宜。对于笔者来说,也是一项对自身能力体现的重要考察。所以如何将音乐会筹备的既具水平,又具观赏性以及对琵琶艺术的传播性,同时还需要考虑自身的身体与心理素质,是笔者的主要构思方向。
(一)审美定位
筹划音乐会的第一步,就是确定音乐会的主题乐思,主题通过各个曲目的演绎达到自己所预期的目的。而音乐会的构成除了演奏者、主持人和场务以外,最大的组成群体则是观众。笔者认为音乐会虽然是院校的一项考核任务,但排除音乐会盈利目的之外,还是一项重要的传播媒介,是会对观众产生影响的一种传播途径。作为一名民族器乐硕士研究生,应该考虑到除了完成课程任务之外还有传播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的作用。琵琶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艺术瑰宝,代表了中国几千年来东西文化的交流成果,是反映了中国传统音乐在历史的荏苒下相互融合而流传下来的优秀音乐艺术文化。琵琶的技艺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日益精湛,乐曲表现的内容也更加多样,而琵琶的发展精髓离不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而完成研究生的学习目的只是从学生角度考虑,如果站在文化传播者的角度上考虑,就大大提了高音乐会的职能。如何让群众深刻体会琵琶艺术千年的文化积淀,就需要演奏者需要通过自己努力的研习,刻苦的训练演奏技巧,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从而呈现出最好的状态将琵琶艺术传播开来,这是笔者作为琵琶演奏者自发的精神责任。
.........
(二)技术准备
所以为了能够体现笔者音乐会对琵琶艺术的传播效果和情绪互动,在曲目的选择上笔者特意避开了过于抽象和表达隐晦的琵琶曲目,选择了比较具有特殊意义和地方风格的曲目,涵盖了古曲、传统曲目和创作曲目。并且为了更完整表达琵琶艺术的丰富性和观赏性,在音乐风格上,曲目涉及了文曲和武曲;在演奏类型上采取了独奏、重奏和协奏三种方式。确定了音乐会的主题思路,之后便需要对自身技术的衡量。如何能够达到自身所预期的音乐会效果取决于前期的乐曲准备,所以在确定了乐曲形式之后,需要考虑乐曲的选择。独奏文曲是琵琶艺术最为抒情柔美的表达形式,从古至今文曲都受到的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而琵琶多样的演奏技法也是表达情感细腻的重要因素,同时表现了琵琶强大的抒情表达性。文曲涉及的内容一般多为景物刻画和借景抒情等和“情”有关的事物,如表达人物情感的《塞上曲》,描写景色的《浔阳月夜》和借物抒情的《平沙落雁》等,而“情”是文曲演绎中最重要的,更是考验演奏水平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文曲比武曲结构较为松散,在演奏时,需要把握文曲“韵味”,弹其形,表其意是文曲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比如众所周知的《浔阳月夜》,通过演奏者高超的演奏技巧才能体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绝美画面。刘天华所创作的传统琵琶曲《虚籁》,这首乐曲是在中国近代所创作的代表佳作,要求演奏者对于琵琶音色的运用更为精准。其曲中涉及右手弹挑、轮指的力度变化和音色处理;左手涉及按音的松紧变化、吟揉幅度以及滑弦的处理,均为曲目的特点,也是演绎曲目的重点难点。独奏武曲则是琵琶艺术最令人熟知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家喻户晓的传统古曲《十面埋伏》则是武曲的经典代表佳作,从古至今的不断完善和修改,大量的扫拂和绞线等技法生动刻画了战争打斗的场面使得这部作品经久不衰,体现了琵琶艺术突出的叙事性和拟声性。而《霸王卸甲》这部作品可以说和《十面埋伏》是朵双生花。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物结局造就了不同的乐曲风格。相比《十面埋伏》的酣战淋漓,《霸王卸甲》更为震撼凄美,曲中大段的抒情轮指,成为《霸王卸甲》最显著的武曲特点。
........
三、曲目演奏诠释及实践效果....7
(一)曲目演奏诠释............7
1、《霸王卸甲》..........7
2、《虚籁》.........9
3、《草原小姐妹》......9
4、《龙船》.......10
5、《啊哩根》............10
6、《花木兰》............10
(二)曲目实践效果..........12
三、曲目演奏诠释及实践效果
(一)曲目演奏诠释
起始笔者“满轮”与鼓声同时响起,从第四个“满轮”开始就出现了下出四指满轮(如图 1),鼓声随之而弱,之后便以“下出四指轮拂”代替了一般的“正满轮拂”。笔者在演奏第一段时,将下出轮在渐强时改为正出轮好做渐强。并且注重轮指的强弱处理,在呼吸处右手做缓顿,左手做延留音。第二段到第四段鼓声随重音伴奏,突出行军的气氛。笔者注重推拉弦的韵味性,和每段之间情绪的变化,一定是一个渐强的效果。到和第五段衔接时突慢,但音不断,马上衔接呼吸接下一音,就有情绪上的紧张性。五段和六段也要拉开情绪层次,鼓声开始渐强,加入的“扫弦”也使旋律进行之一个高潮点,直到第七段出现十六分音符“夹扫”,为酣战场面,笔者在此和鼓声一起进行了弱渐强的处理,再弱再强,层层递进,直到“扫拂”最强。最后四个“扫拂”进行减慢引出最后的“扫轮”,鼓声停止,向楚歌过渡。过渡时“泛音”要逐渐沉重,引出楚歌。楚歌为全曲最难表述的段落(如图 2)。
...........
结语
经过笔者前期认真努力的准备,对音乐会的精心和较为完整构思,再加上音乐会举办的各项事宜和较为完善的演奏情况,都较好的呈现出了预期的音乐会效果。经过音乐会的设计安排,到音乐会的顺利举行,从前期准备到演出当天,再到与同学之间的配合,都体现了笔者通过将音乐会的完美展现,使观众能深刻体会琵琶艺术的魅力的初衷。乐曲由一定的创作时间排序,更可以让观者较为直观的感受琵琶艺术前世今生的音乐变化。通过举办音乐会使笔者自身的演奏技巧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这六首曲目将笔者的技术训练的更加到位,找到了更加完美的音色,并且丰富了笔者在曲目上的情感表达,这和通过大量的练习是息息相关的。再加上与同学们之间的配合,使笔者能够更加清楚琵琶更多样的表现力,使笔者自身的精神层面有了更高的认识。而通过笔者精心安排的音乐会,使观众能够体验到琵琶的魅力所在,通过笔者的演奏对琵琶艺术获得更多的关注,这是笔者举办音乐会的重要目的,也是作为民乐学生向群众传播民乐的重要实践。#p#分页标题#e#
..........
参考文献(略)